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7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47张ppt)|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冯 铿殷 夫柔 石李求实胡也频为了忘却的记念鲁 迅写作背景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写作背景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求实、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写作背景针对这些,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柔石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民国17年(1928年)在宁海县任教育局长期间,家乡农民暴动,被涉及,遂离乡来沪。9月,住北四川路景云里23号,与鲁迅为邻。和鲁迅同组朝花社,编《语丝》、《朝花》周刊和旬刊、《艺苑朝华》美术丛刊。民国19年,参与鲁迅等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后又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柔石除编辑《萌芽》、《大众文艺》、《拓荒者》外,还筹办新的左联机关刊物《世界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间,修改出版《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和短篇小说集《希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9月,遭巡捕搜查,搬出景云里,先后住北四川路永安里,静安寺泰利巷。民国20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开会时,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深夜被害,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殷夫(1910-1931),本姓徐,名柏庭,殷夫是他经常用的一个笔名,1910年6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中国早期无产阶级的杰出诗人和“左联”五烈士之一。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是发起人之一。在《萌芽》、 《拓荒者》、 《巴尔底山》等左联刊物上发表了《血字》 、《别了,哥哥》 、 《五一歌》 、 《让死的死去吧》等著作。被鲁迅称誉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一时期,殷夫在政治上、艺术上更趋成熟。在他身上,革命者和革命诗人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胡也频胡也频(1903-1931),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1928年春和丁玲一同到上海。同年6月起,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1929年1月,与丁玲、沈从文组织红黑出版处,出版他们共同编辑的《红黑》月刊、《人间月刊》和“红黑丛书”、“二百零四号丛书”等。同年5月,完成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1930年初,去山东济南高中任教,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不久,遭到国民党当局通缉,和丁玲一同潜回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工农兵通信委员会主席,积极帮助工农作家的成长,同月,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同年11月,当选为“左联”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大会代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李伟森李伟森(1903-1931),职业革命家、左翼作家。湖北武昌人。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到上海。1928年5月创办《上海报》。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左联”成立后,与柔石、胡也频共同负责培养工农通信员工作。1931年1月17日被捕,和同一时期先后被捕的23位中共党的干部和左翼作家一同囚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在敌人狱中,坚贞不屈,同年2月7日,他和23位同牢战友同时惨遭杀害。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李伟森和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5位左翼作家。冯铿冯铿(1907-1931),女,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穷的教师家庭。1926年毕业于汕头友联中学,在乡间小学任教。1925年开始发表习作,1928年以前多写抒情小诗。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1930年加入“左联”,并于同年5月与柔石等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等人同时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狱中。作品热情地描写红军战士工农群众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理解题目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朗读时怎样停顿?怎么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理解题目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朗读时怎样停顿?怎么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文章结构(1)回忆白莽: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2)追忆柔石: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介绍冯铿。(3)柔白被捕:简述作者与他们的关系及白莽、柔石的被捕。(4)烈士遇害: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的心情。(5)抒发悲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1、熟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事件发展与表示作者强烈情感的关键语句,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拟定一个小标题。文章结构2、文章是片段式的,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其组织在一起的?[明确]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引出柔石;第二部分写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体现线索明晰、重点突出的特点。课文欣赏3、时隔七年,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笔触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的?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第四部分,完成表格填写。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白 莽柔 石白莽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白 莽 第一次见面是白莽送来原版的《彼得斐传》第二次见面是鲁迅送他藏的两本集子,并做了交谈第三次见面是白莽被捕获释后于鲁迅家中相见热情忠厚爱憎分明自尊敏感直率坦诚追求理想富有革命精神课文赏析第一次碰面后,作者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白莽故意把“国民诗人”曲译成“民众诗人”;“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词,又说明他什么样的爱憎?“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应该都是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反动统治阶级的。表明他鲜明的革命立场和阶级感情,爱憎分明。课文赏析第三次:白莽出狱:热天穿着一件厚棉袄,汗流满面,不禁失笑,并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这里体现了白莽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白描,突出了白莽的困顿,直率、自尊、坚强、乐观、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信任同志、内心世界崇高的性格和出生入死的英勇气概,也表现出他对鲁迅的敬仰和信赖。另有一次写到白莽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追求自由)课文赏析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1823~1849),原来译名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代表作:诗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激流》以及大量小说散文戏剧。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柔石交往概括 人物品质柔 石 合办朝花社、做印本、做杂务,拼命译书还借款他视力不好,过马路却又担心鲁迅的安全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答应做期刊编辑介绍冯铿女士与鲁迅认识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将合同交他带给书局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我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耿直、忠诚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课文赏析思考: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课文赏析思考: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国民党惨无人道影射滥杀无辜朱棣“愚忠”连累他人映衬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硬气”“迂”柔石方孝儒课文赏析思考: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柔石的“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迂”:鲁迅是善意的,亲昵的批评,有些依然能看出的赞扬。 内涵:为人随和,单纯、善良、淳朴、老实、正直、憨厚;比较简单,政治上欠成熟、斗争经验不够丰富、思想尚不够深刻。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本性。课文赏析思考:又怎样理解柔石的“硬”?“硬”体现在哪里?“硬气”:“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第一:为介绍东欧和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而设立朝华社,柔石作为一名“左联”作家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与宗旨开展的;第二:为了这个宗旨,柔石不辞辛劳,奔走、奋斗;没有钱,他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他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杂物;朝华社倒了,他还借钱还纸账;为了还债,他就拼命译书;为了这个宗旨,他还决心转变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狱中,他仍和殷夫学德文,力求多掌握一种战斗的武器。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课文赏析思考: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不同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 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课文赏析引用向子期与《思旧赋》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而 “没写处”揭露专制黑暗映衬心情悲愤类比处境危殆向 秀课文赏析思考: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课文赏析思考:在回忆白莽和柔石时,对两人的叙述处理为何会有不同 针对白莽,鲁迅主要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针对柔石,鲁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质中“硬气”和“迂”来选取典型事例。相较于白莽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鲁迅对柔石则更为熟悉和了解:两家不过相距四五家门面,碰面次数多;但鲁迅不可能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择取了能突出柔石人物品质的事情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在写法上避免了重复,更使得柔石“硬气”而“可爱”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课文赏析思考:作者详记自己与柔石等进步作家的交往,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详记与他们的交往,写出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革命工作情况,实际上是从侧面说明他们都是很好的青年,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正是这样的好青年、好作家。这就更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恶残暴。同时,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鲁迅只有这样写才能对付国民党政府的书报检查,文章才能发表。品味句子?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品味句子?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品味句子?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品味句子?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品味句子?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品味句子?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线索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①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②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③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线索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全文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比较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在叙述上很少运用过多的形容和渲染,仅从自己与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人的交往中,匠心独运地撷取了最能代表革命青年形象和品质的片段,采用“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和概括了爱国热血青年的事迹。文章紧承而来的议论和抒情都是在这些简明扼要的勾画基础之上的升华。这种“点面结合”‘叙述简省“的表达策略既可以压缩写作空间,也能突出表达重点,效果显著。比较阅读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的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但在叙述上还是存在不同点,请概括。选材角度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主要叙述了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有关的事情,突出她一直以来的革命热情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以此揭露流言家的诬陷和当局者的虐杀;《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叙述了几位烈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以此来控诉反动派的无耻罪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简笔勾勒”的粗线条式的叙述方法,但在叙述上还是存在不同点,请概括。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记念刘和珍君》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对刘和珍的回忆写得简练且分散,是因为“三一八”惨案广为人知,不必赘述。文章更多是为了揭露执政府的罪行和总结惨案的教训;《为了忘却的记念》以记叙为主,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后,鲁迅在文章前部分主要记叙了和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这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烈士的品质,认清反动派的本质。比较阅读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原因何在?相同点:都是叙事性、记念性的文章。 记念的都是被反动政府杀害的革命青年,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不同点: 《记》:写于1926年,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此时的作者还未能将青年爱国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深感其力量单薄。《为》:写于1933年,作者已经能把革命青年的斗争与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对胜利的信心加强了。比较阅读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原因何在?语言上的情感不同点:《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静水流深般隐晦曲折。比较阅读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原因何在?原 因:(1)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2)革命思想有发展:“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难。拓展研究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拓展研究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作者处境险恶(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当时作者身穿黑衣(据说鲁迅曾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可见此联也是写实。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拓展研究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课文总结面对丰富而特立的鲁迅,我们仰止如高山。鲁迅的精神不像任何一位作家那样显而易见。他和胡适诸人点燃的启蒙之火,透过时空的阻隔,依然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哪怕是一笔极细小的刻画,也划下了人性的痕迹。读他的作品,我们便读到了他的痛苦、悲悯和孤独。他睁大眼睛所见的国民性,无处不在他的作品里。他那不曾迷失在五四烟云里的悲怆的呐喊、虔诚的布道、压抑的喘息以及清峻的走笔,穿越历史,呈于我们面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觉醒者。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