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万达小镇:贵州民族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丹寨怎么去 丹寨万达小镇:贵州民族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丹寨万达小镇:贵州民族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2024-05-28 22: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丹寨型蜡染民族工艺品的创作手法精湛洗练,一般图案面积较大,从而使蜡染作品具有质朴天真、自由奔放的风格。白领苗点蜡是用蜂蜡和石蜡各半相掺使用,以碳盆加热保温。正式点蜡前,先在布面上进行构图。简单的图样可直接用指甲刻画,复杂图样则用西针刻画。点蜡只用一把蜡刀,蜡刀较大,底面呈弧形,画线用刀头,画点用刀柄。因为布上过浆,比较硬挺,故一般放在漆头点蜡,这样也好感觉蜡染的温度。点蜡时将蜡刀垂直放入瓷碗中沾蜡,蜡液会储存在铜片间,再将蜡刀轻轻敲击瓷碗,去除多余的蜡液,之后就可以点蜡。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的印染手工艺,与扎染、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工艺;不同的民族分支都有着各自的纹样特色。丹寨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丹寨排调山沟沟蜡染艺术家王阿勇曾两次到美国,进入白宫等地表演,受到极高赞誉,其多幅蜡染作品被美国白宫收藏。她还应邀赴过美国总统里根的家宴。如今的王阿勇,已在县城建房,经营着“东方第一染”专卖蜡染小天地。

排倒莫为排倒、排莫两个村寨,因其地面相连,民俗相似,苗语俗称为“八道峁(Bal Dod Mos)”,音译为排倒莫。这里位于丹寨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6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也是中国南方古代蜡染艺术传承较完整的地方。排倒莫的蜡染是丹寨县蜡染艺术的典型代表,排倒莫是中国蜡染艺术的发祥地之一。以排倒莫为中心,遍及丹寨东南部的也弯、河沟、双尧、宰沙、基加、乌湾、台浪、高寨、水家湾等地,方圆几十里,妇女们个个都会蜡染,寨寨都有蜡染能手,家家都珍藏有蜡染珍品。排倒莫制作蜡染的历史悠久而久负盛名,以蜡染制品表现出古朴典雅、粗犷豪放、美观大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这里制作的蜡染不论是画面或是工艺手法,都独具特色,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排倒莫苗寨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他们居住在麻鸟、羊先、也改、党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锦鸡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排调的苗寨

2007年,在贵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赛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上,丹寨《锦鸡舞》首夺最高奖金黔奖,2009年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再次问鼎金黔奖,奠定了丹寨县在贵州省乃至全中国原生态类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被评为太阳神银奖,在杭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以最高分被评为中国传统舞蹈金奖。

锦鸡舞

丹寨少数民尤其是苗族,以芒筒芦笙为传统的乐器。从芒筒芦笙的普及程度、芒筒芦笙的制作工艺、芒筒芦笙的独特演奏方式极其宏大场面看,堪称“中国芒筒芦笙之乡”。据传,芦笙乐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西南夷时,为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用当地水竹制成了多簧气鸣乐器,供给人们吹奏,后来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以芦笙作为最常用的娱乐工具。到了宋代(公元970年前后),丹寨苗族祖先“嘎由”利用当地楠竹和水竹,制成了一种重低音共鸣乐器,取名为“莽筒”,并用来与芦笙一同演奏。这即是后来的“芒筒”。以后,其它地区的芦笙爱好者闻名而来,学习制作和吹奏“芒筒”,使“芒筒芦笙”合奏的表演形式广为流传。

芒筒芦笙

丹寨现在保存着最大的芒筒,长4.5米,竹筒直径约25厘米,重量达40公斤,被誉为“世界巨芒”。一般是“一对”。方圆十里七村八寨仅有一对。这种芒筒的制作和吹奏极其讲究。砍竹制作芒筒,要“择日子”,挑选个吉日到竹林里焚烧香纸,由寨中年长的老者开砍第一刀,将林中最好的竹砍下,拿到家里精心制作。制作完毕后要举行“开音”仪式,二人将巨芒扛到寨坝中间,系上红绸,祭师朝太阳出来的地方祝词,以米酒喷洒芒筒,寨中资格最老的吹奏手吹9次长鸣,才算为芒筒开了音。巨大的芒筒一般不常吹奏,仅在进行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吹。丹寨芒筒芦笙的制作,排调镇的麻鸟、羊先村寨技艺最古老,产量最多,维修芒筒芦笙技巧高明。龙泉镇排牙村则擅长制作多管芦笙,其产品远销香港及海外各地,省内诸多芒筒芦笙都出自该处。

芒筒芦笙

卡拉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柏油路直通村内。全村面积1.23平方公里,共114户478人,该村是丹寨县芒筒筒芦笙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卡拉村主要以种养殖业及传统的鸟笼编织为主。卡拉村群众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鸟笼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鸟笼精品。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

卡拉村: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纸作坊遗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桥2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避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作坊;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石桥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构皮,杉根、糯叶、滑树、弥猴桃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所以石桥古纸具有纤维长、拉力大、纯天然等特点。在古法纸的生产过程中,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古法造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