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采访,为了铭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丹东大桥叫什么名字 抢救性采访,为了铭记

抢救性采访,为了铭记

2023-08-21 15: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金刚熙在接受张萍采访。本组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志愿军老战士王吉春展示自己的荣誉勋章。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于也童 武江民

  73年前的鸭绿江畔,数以百万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义无反顾,为国出征,用血肉之躯挺起国家脊梁;70年前的鸭绿江畔,伤痕累累的鸭绿江大桥架起了凯旋门,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为了1953年这个不容忘却的年份,2019年,依然是鸭绿江畔,在英雄的城市丹东,有这样几个媒体人,他们背起行囊从这里出发,奔走在全国各地,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只为用镜头记录下那段光荣的历史,记录下伟大的战士、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祖国。

  他们辗转12个省(区)、32个市、80余个县区,行程逾20万公里,抢救性采访志愿军老战士、英雄模范500余人,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献上一份厚重的礼物。

  这份记录有一个沉重的名字:《铭记》。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再晚就来不及了”

  2020年秋,上海市郊外,87岁的老将军韩德彩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把握住丹东电视台《铭记》栏目组编导张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可把你们等来了,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句话,老人连说了3遍。

  韩德彩,这是个一度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作为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的韩德彩,先后打下五架敌机,多次荣立战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可如今,天不怕地不怕、一身是胆的“雄鹰”,唯一害怕的,是“被遗忘”。

  采访中,韩德彩撸起裤管向张萍展示,那条曾在战场上拼杀的腿,刚刚扎过利尿针,肿得厉害。“我现在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韩德彩说,70余年来,看着战友一个一个去世,耋耄之年的他一直担心“如果有一天大伙都不在了,那段历史就没人记得住了”。

  70余年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从丹东出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国出征。如今,江山如画,他们的故事祖国没有忘记。通过抢救式采访,留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