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床分型为轻型重型什么意思 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

2024-07-10 1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是由于调控β珠蛋白的基因缺陷,l导致β珠蛋白合成障碍的溶血性贫血。

【遗传学】

人类β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1p15.5,l包括ε、iGr1、iAr、iδ和β基因及2个假基因。每个β基因有2个内含子(IVS)和3个外显子(EVS)。β地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基因的点突变,l少数为基因缺失所致。基因缺失和有些点突变可致β链的生成完全受抑制,l这称为β0地贫;有些点突变使β链的生成部分受抑制,l则称为β+地贫。β地贫基因变化非常复杂,l迄今已发现的突变点达200多种,l国内自1979年发现第1个点突变以来,l迄今已发现28种突变。其中常见的突变有6种:i①β41-42(-TCTT),l约占45%;②IVS-II-654(C→T),l约占24%;③β17(A→T),l约占14%;④β-28(A→T),l约占9%;⑤β71-72(+A),l约占2%;⑥β26(G→A),l即HbE26,l约占2%。

近年发现有些β地贫的相关分子缺陷可能位于β珠蛋白基因的启动区或位点控制区(locus1control1region,lLCR),l称为非典型β-地中海贫血基因。这种基因如与β+或β0地贫基因组成双重杂合子,lβ珠蛋白基因表达受到明显影响。

根据β0或旷地贫基因的组合,l可产生以下3型β-地中海贫血:i①重型:i为β0基因的纯合子(β0/β0)、i部分β+基因的纯合子(β+/β+)及部分β0和β+基因的双重杂合子(β0/β+);②中间型:i少数β0/β0,l部分β+/β+、iβ0/β+,l以及非典型β地贫杂合子、i重型β地贫合并α或δβ地贫及某些变异型β地贫的纯合子等;③轻型,l是β+、iβ0、iδβ地贫的杂合子。

【病理生理】

重型β地贫患者β链生成完全或几乎完全受到抑制,l以致含有β链的HbA合成减少或消失,l而多余的α链则与γ链结合而成为HbF(α2γ2),l使HbF明显增加。由于HbF氧亲和力高,l致患者组织缺氧。过剩的α链沉积于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而形成α链包涵体,l附着于红细胞膜而使其变僵硬,l在骨髓内被破坏而导致“无效造血”;部分含有包涵体的红细胞虽能成熟并被释放至外周血,l但当它们通过微循环时易被破坏;红细胞内的包涵体还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l从而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以上原因使患儿在临床上呈现慢性溶血性贫血。贫血和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l促使骨髓造血增生,l因而引起骨骼的改变,l临床上出现特殊面容。无效造血使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加,l加上治疗过程中反复输血,l使大量的铁在组织贮存,l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中间型β地贫的基因缺陷使珠蛋白合成受到部分抑制,l尚有部分β珠蛋白生成,l其病理生理改变与重型基本相似但较轻,l发病年龄迟于重型,l贫血程度及其他临床表现较重型者轻。轻型β地贫基因是杂合子状态,l其β珠蛋白合成仅轻度减少,l故其病理无改变或极轻微改变。

【临床表现】

1.重型11又称Cooley贫血。患儿出生时无症状,l婴儿期(多在6个月内)开始出现症状,l呈慢性进行性贫血,l面色苍白,l肝脾肿大,l发育不良,l常有轻度黄疸,l上述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导致骨骼变大、i髓腔增宽,l先发生于掌骨,l以后为长骨和肋骨,l1岁后颅骨改变明显,l表现为头颅变大、i额部隆起、i颧高、i鼻梁塌陷,l两眼距离增宽,l形成地中海贫血特殊面容。患儿常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当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时,l因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他脏器如肝、i胰腺、i脑垂体等而引起该脏器损害的相应症状,l其中最严重的是心力衰竭,l它是贫血和铁沉着造成心肌损害的结果,l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如不治疗,l多于5岁前死亡。

2.轻型11患者无症状或轻度贫血,l脾不大或轻度肿大。病程经过良好,l能存活至老年。本型易被忽略,l多在重型患者家系调查时被发现。HbA2升高是本型的特点。

3.中间型11是指1岁以后出现贫血(多于幼童期)、i临床症状较重型轻的一组病人。常呈中度贫血,l脾脏轻或中度肿大,l黄疸可有可无,l骨骼改变较轻,l生长发育障碍亦较轻。

【辅助检查】

1.血象11除轻型无贫血或轻度贫血外,l中、i重型患者呈现中度以上贫血;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lMCV<80fl,lMCH<28pg,lMCHC<32%。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高。外周血细胞涂片染色示红细胞大小不等,l中央浅染色区扩大,l出现异型、i靶形、i碎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i点彩红细胞、i嗜多染性红细胞、i豪-周小体等。

2.骨髓象11增生明显活跃,l红系增生为主,l以中、i晚幼红细胞占多数。

3.血液生化11间接胆红素正常或升高,l游离血红蛋白升高,l结合珠蛋白降低或消失。

4.X线检查11对1岁后患儿行颅骨X线照片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l板障增宽,l在骨皮质间出现垂直短发样骨刺。

5.红细胞渗透脆性11中、i重型患者明显减低,l轻型患者正常或减低。

6.血红蛋白电泳或抗碱试验11HbF升高是中间型和重型患者的重要特点,l以重型患者为著,l轻型患者HbF多正常。HbA2升高(0.035~0.060)是轻型患者的重要特点;中间型患者HbA2正常或增高。

7.珠蛋白肽链分析11β/α比值下降,l重型患者<0.1,l中间型<0.5。

8.基因分析11β地贫是以点突变为主的基因缺陷,l故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l以确定其基因突变的位点或缺失。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l结合阳性家族史,l一般可做出诊断。有条件时可作基因诊断。轻型β地贫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l应注意鉴别(见缺铁性贫血节)。

【治疗】

轻型β地贫无需特殊治疗。中间型和重型β地贫应采取下列一种或数种方法给予治疗。

1.一般治疗11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l积极预防感染。

2.输血和去铁治疗11中间型β地贫采用不定期输血。而定期输血是治疗重型β地贫的重要方法之一,l目前主张高、i中量输血,l以使患儿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和防止骨骼病变。其方法是:i先反复输浓缩红细胞,l使患儿血红蛋白含量达120~150g/L;然后每隔3~4周输注浓缩红细胞10~15ml/kg,l使血红蛋白含量维持在90~100g/L以上。但本法容易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l故应同时给予铁螯合剂治疗。

铁螯合剂可以增加铁从尿液和粪便排出,l但不能阻止胃肠道对铁的吸收,l多在3岁后开始并长期应用可防止铁超负荷。通常在规则输注红细胞1年(或10U红细胞)后进行铁负荷评估,l经2~3次复查确有铁超负荷(SF>1000μg/L,l或肝组织含铁>3.2mg/g)者,l则可开始应用铁鳌合剂。常用去铁胺(deferoxamine,lDFO),l剂量开始为每日25mg/kg,l每周3~5天,l约5岁后增加至每日30~50mg/kg,l每周5~6天。采用每晚1次连续皮下注射8~12小时;亦可将每天量加入等渗葡萄糖液中静滴8~12小时;或加入红细胞悬液中缓慢输注。去铁胺副作用不大,l偶见过敏反应,l长期使用偶可致白内障和长骨发育障碍,l剂量过大可引起视力和听觉减退;由于需长期注射治疗,l病人依从性常存在困难。去铁酮(defefiprone,lL1)是一种二齿状突起的口服活性铁螯合剂,l其疗效与DFO相近,l剂量为每日75~100mg/kg,l分三次服。主要副作用有:i关节痛、i一过性ALT升高、i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l少见的有胃肠道反应和锌缺乏。维生素C与螯合剂联合应用可加强去铁胺从尿中排铁的作用,l剂量为200mg/日。此外,l应给予叶酸以供应造血需要,l剂量5~10mg/日。维生素E具有帮助红细胞膜抗氧化作用,l可适当补充。

3.脾切除11脾切除可改善贫血症状或减少输血,l对中间型β地贫部分有效,l对重型β地贫大多无效。脾切除可致免疫功能减弱,l应在5~6岁以后施行并严格掌握适应证:i①输血需要量增加,l每年需输注浓缩红细胞超过220ml/kg者;②脾功能亢进者;③巨脾引起压迫症状者。注意事项参见HS节。

4.造血干细胞移植1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根治重型β地贫的方法,l如有HLA相配的造血干细胞供者,l应作为治疗重型β地贫的首选方法。

5.基因调控治疗11应用化学药物增加γ基因表达或减少α基因的表达,l以改善β地贫的症状,l称为基因调控治疗。已报道的药物有多种,l如羟基脲(hydroxyurea)、i5-氮杂胞苷(5-AZC)、i阿糖胞苷、i长春新碱、i白消安、i异烟肼等,l目前正在探索之中。

【预防】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l开展人群普查和遗传咨询、i做好婚前指导以避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之间联姻,l对于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l可在妊娠早期对重型β地贫胎儿做出诊断并及时中止妊娠,l以避免重型β地贫患者出生,l是目前预防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