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 从“之”的多种写法看王羲之的创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字毛笔字写法 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 从“之”的多种写法看王羲之的创新

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 从“之”的多种写法看王羲之的创新

2023-07-16 0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一位在青史上留名的书法家,都是某一方面的集大成者,而通才型的书家也不胜枚举。但是如何能够从书法家的作品中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却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但就如唐代张怀瓘《文字论》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个字也足见作者心境与个性。

收藏周刊连续多期以“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为思路,邀约名家,对书法经典进行深度剖析。本期邀请书法家、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用一个字品读王羲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追求艺术个性,追求变化创新

收藏周刊:如果要用一个字作为代表,王羲之的书法您会想到哪个字?

蔡显良:尽管唐代张怀瓘《文字论》说过,“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说的是从一个字,就能够看出作者的心境与个性。不过,要想了解一个书法家的风格特点,一个字虽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功,但远远不够。就像诗歌中的“诗眼”,只是统摄全篇的关键,还需要进行全面理解。说到王羲之书法,硬要只说一个字的话,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跟我一样,想到其《兰亭序》中的那个“之”字。说实在的,只是随大流,这个“之”尽管还是王羲之名字中的一个字,但真未必能够代表王羲之书法。主要还是因为从喜欢书法开始接收到的信息,与大多数人一样,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兰亭序》的欣赏,均离不开这样的粗浅识读:《兰亭序》中出现了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可见王羲之的高明;不说整幅书法如何,单说其中的一个“之”字,形态迥异,各具美态,就足以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功底,云云。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同一个字无论怎么写,总能找出不一样。清代有个金农,其独特的“楷隶”书法,介于隶、楷之间,偏偏会将同一个字,尽量写得一模一样,这反而很难。但细看,还会有细微差异。但这倒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清代的书法有自己的时代审美。

收藏周刊:为什么王羲之对“之”字有如此多的写法?与同代人比,有哪些过人之处?

蔡显良:尽管不必过分强调王羲之的这一个“之”字,但从笔法特点看,的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读王羲之书法。不可否认的是,王羲之在写这么多“之”的时候,在笔法使用和结构方法上,还是刻意和用心地在追求变化。这也很好地体现了书法不同于实用书写的地方,那就是书法追求艺术个性,追求变化创新,而这也正是王羲之的与众不同。王羲之过人之处有二:一是兼擅诸体,擅隶、草、楷、行各体;二是创新变法,去质朴,求精妍,得风气之先,自然成为潮流人物。

行草更是“俱变古形”

流畅纵逸,引领时代

收藏周刊:通过“之”字,我们可以品读出王羲之怎样的书法特点和追求?

蔡显良:王羲之书法平和自然,简静含蓄,劲健秀美,如果也硬要简单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遒”。而他最核心的书法追求自然是“变”,追求书法的变古开今,变化创新。楷书上,王羲之变钟繇古体,笔势新巧,去除古隶遗韵,确立新的规范。行草更是“俱变古形”,流畅纵逸,引领时代。

收藏周刊: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一件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

蔡显良:《兰亭序》的经典化,还是有一个过程。其中离不开两位皇帝的发力,一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二是唐太宗李世民。“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王羲之书法这八字名言,就是出自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王羲之成为“书圣”、《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最大推手。一是以皇帝之尊,亲为王羲之写传《王羲之传》,对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出这样的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二是大肆搜集王羲之真迹。三是自己经常临摹《兰亭序》,爱不释手。四是命赵模与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响拓数本,所幸的是,李世民死后将《兰亭序》真迹一同陪葬,摹本得以传世。

当然,外因并非是事物形成的主要原因,内因才是根本。《兰亭序》之所以被神化,主要还是其书法成就。我们可以从笔法结构各种角度解读《兰亭序》,流利连贯也好,飘逸洒脱也罢,总之,打破传统,创造变革,是其核心。承上启下,开创中国书法千年典范,是为功绩。如果同道说是经典,是理所应当,但当另一阵营说你还是经典,那就相当具有说服力了。比如清末康有为,碑学大家,在其著作《广艺舟双楫》中,同样把王羲之奉为书圣,甚至推举成学碑的典范。不亦莞尔!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从这件书帖中,品读王羲之的书法高度?所谓书如其人,从他的书法可以读出他为人处世的哪些态度?

蔡显良:《兰亭序》的书法成就,除了点画结构,在笔墨之外,还有一种超凡脱俗、超逸变灭之趣,更需深入解读,方得个中真味。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纸墨相发,酒气相拂,人书合一,无法而法,这才超越创作技法等层面的要求,是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关键所在!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兰亭序》本身就是一篇“美文”。从风景谈到人,又从人谈到人生,再从人生谈到死亡,波澜起伏,又从容豁达。孙过庭《书谱》云:“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认为书法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格与感情,也可以显露书者的心情,或悲伤或喜悦。当王羲之用他那如椽巨笔,与文章中的跌宕情感,合二为一,暗合无间,悲喜交集,自然而然,也就是一瞬间,就成就了书法史上的神来之作。而这,与深受道家影响的王羲之的处世哲学与内心世界,“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自是水到渠成的吻合了。魏晋乱世,王羲之追求自己内心与自然的和谐,魏晋书法同样具有萧散通脱的魏晋风度,这就是一种时代的选择。因此,王羲之进入中国书法史,是一种历史的双向选择,其书法审美追求和中国审美传统达到了某种暗合。

二王贡献皆大

评价难分伯仲

收藏周刊:常说“二王”,但提王羲之多,提王献之少,他们的书法到底有何异同?

蔡显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皆为书法史上的伟大书家。孙过庭《书谱》卷首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二人贡献皆大,故在唐太宗之前,对二人的评价的确难分伯仲。但经过唐太宗的独尊大王,贬抑小王,确实对王献之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不过,这就是历史。但王献之对于王羲之来说,书法上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内擫外拓”,各领风骚,“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仅就此点而言,其书史功绩不容小觑。

收藏周刊:能否分享一个“二王”的故事?

蔡显良:王羲之的故事流传了一些,可能很多人均喜欢分享与《兰亭序》有关的故事,包括书写、流传与踪迹等等。但在这里,我更愿意分享王羲之在南京的一个故事,“坦腹东床”,就发生在南京乌衣巷,发生在王羲之寄居的伯父王导家中。其衍生的成语“东床快婿”,至今人们还在用来美称才华出众的女婿。说的是323年,太尉郗鉴派门生来王导家选女婿,其他王家子弟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人坐于东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此人就是王羲之。

明白了这一故事中的王羲之,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王羲之能够写出人书合一的《兰亭序》。而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故事,很凄美,也发生在南京。南京果然是个莺吟燕舞的风流之地,书法史上的两位父子大师,与南京的因缘竟然都与爱情有关。

人物介绍

蔡显良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深圳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