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通快递不发哪些地方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

2023-04-21 04: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书生剑客,(https://xueqiu.com/3993902801/247626262)

文/渤海小吏

天下太平了,至少眼下看起来是这样的。

几乎耽误所有人升官发财享受创业成果的项羽死后,所有人都陷入了狂欢。

但只有一个人现在仍然欢不起来。

因为他面临着一个天大的抉择。

这个人,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刘邦。

项羽作为刘邦的一生之敌,在死后,依然恶心着刘邦。

因为他太牛了,刘邦的这份家业,是多方力量豁出老命帮着打下来的。

刘邦面临的现状是,合伙人太多,他只不过占有着一个大股份而已。

来看一下除了刘大地主之外,还有哪几个小地主。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

前三个,都是熟悉面孔,也是灭项羽中,股份占得最大的。

后四位,很有必要交代一下。

赵王张敖,新面孔,但他爹我们都很熟悉,张耳。

这位张敖后来娶了刘邦的闺女鲁元公主,成了刘邦的女婿。

燕王藏荼,原本是最初燕王韩广手下的大将,当初带着燕国子弟兵在巨鹿城外看密室逃脱真人秀,结果惊人的发现了天皇巨星项羽。

随后,换腿抱了。

项羽分封后,将燕国一分为二,令藏荼当燕王,而老燕王韩广被扔到了极北苦寒的辽东,做辽东王。

这就好比自家的伙计,出去跟别人游行了一趟,回来后伙计就带着革命分子要把东家的铺子给分了。

人家东家当然不干了。

于是,伙计藏荼和东家韩广干了起来。

随着旧世界被砸个落花流水,同志们起来起来,伙计藏荼砸碎了东家的锁链,得到了整个世界。

可怜的东家被伙计杀掉了。

不过韩广的底子也不干净,他最早是武臣(陈胜派去略赵地)的手下,武臣派韩广去攻略燕地,拿下来之后韩广就脱离老领导的领导了。

冥冥之中,也算是报应,而且是现世报。

当然,这位藏荼,最终也得到了他的现世报。

在杀掉韩广后,燕国和辽东国一股脑归到了伙计藏荼的手里。

没有项羽,藏荼这个伙计,也就永远谈不上翻身农奴把歌唱,所以对于项羽,藏荼是很感恩的。

不过这份感恩,在另一个中国北方头号恐怖分子韩信的威慑下,也没太好使。

藏荼很明智的选择了背叛。

史上最家喻户晓的叛徒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

其实大家不知道,吕布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小儿科。

三叛算个屁!比他牛的有很多,比如这位藏荼先生就跟他平起平坐。

先叛韩广,再叛项羽,这就两叛了。

这并不是他的最后一次。

藏荼反楚归汉,随后在自己的地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搞京津冀一体化,用不作为,为自己的前程投了一票。

长沙王吴芮,这个人我们之前提过,他作为秦朝的南疆基层公务员,在天下大乱后马上变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并迅速造反。

他还有位好女婿,就是淮南王英布。

在灭秦后,项羽分封他为衡山王。

在楚汉战争中,他和藏荼,一个最南头,一个最北头,两个人由于远离中心纠纷地带,所以也没人找他们麻烦。

这哥俩也乐得不表态,不参与,直到打出了结果后,吴芮作为南方小地主,上表肯定刘大地主的领导地位,被刘邦分封为了长沙王。

他和女婿英布,都被刘邦改了名字,由原来项羽封的衡山王和九江王变成了长沙王和淮南王。

给孩子起名字,是每一个爹,对自己孩子宣称从属权的巨大权利。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让算命先生帮着起名字,是好事吗?

要知道,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好汉打来打去的重要目的,其实就是争一个冠名权而已。

最后一个,韩王韩信。

韩信这个名字,应该是个好名字,因为秦朝失鹿,群雄逐之,在天下打成了一锅粥后,最终产生的屈指可数的几个王里面,居然有两个韩信。

但也应该不算个好名字,因为这俩韩信下场都挺可悲。

这个韩王韩信,一直被另一个韩信的巨大光芒所掩盖,而且他也一直没干什么能在历史舞台上闪光的事情,所以,整个楚汉战争中就一直没怎么提他。

这位韩王信,是韩国王族,在刘邦的西行漫记时就跟着刘邦混了,后来还跟着刘邦去了汉中。

革命要趁早啊!

在跟随刘邦平定项羽立的韩王郑昌时有功,后来也一直在刘邦身边。

项羽打破荥阳后,他降了项羽,后来又逃了出来,再度归降刘邦。

要感谢那个时代,“忠”并非最被人看中的元素。

这个“忠”字,没有多长时间,就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了。

在当时,无论你境遇如何,哪怕投降别人了,只要没干出特混蛋的事,你只要还能回来,当权者往往就不会太在意。

他的识时务,帮助他获得了汉初的最后一个异姓王位。

看着这七个小地主,大地主刘邦心中是很不是滋味的,因为他虽然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但这七位爷,却有几个很不好惹。

大力娃,铁皮娃,喷火娃三合一的项羽虽然被干掉了。

但还是有水娃韩信

隐身娃彭越

以及低配版大力娃英布的。

项羽,作为前朝贵族后裔,之前我们说过,他对于秦的那一整套制度,有着极大的不认同并产生了过激性反应。

但就像当初的胜利者项羽认为失败者秦帝国的那一套不行一样,今天的胜利者刘邦同样认为项羽搞的那一套分封制是不行的。

封建制,是已经回不去的从前了。

谁说地方大了管不了?谁说就一定得分封出去才能消停?

老子打项羽时靠着半个中国当奶牛,人家奶牛温顺着呢!

从刘邦撺掇所有人帮他抬点儿当皇帝时,就可以看出来,他骨子里,是非常认同秦帝国的那一套的。

不过他认同,不代表和他一同创业的那七个小地主也认同。

这七个地主还是认为,刘邦和项羽是一个意思,刘邦的这个皇上,不过就是另一个霸王。

只不过这个霸王,本事没项羽那么大,出手却比项羽大方而已。

在七个小地主眼里,霸王可以是村长,但绝不是爹。

我自己在家怎么玩,我随便,只要在我自家的院子里,无论是什么露骨派对,只要我没祸害到别人家,别的地主和村长就不能拿我怎么样。

刘邦不光想当爹,他还想当爷,但现实却是,由于大量功臣宿将的制衡,他在自己家都只能当爹,村里还有七个小门户,这七家别说当爹了,他连腿都伸不进去。

而且如果他非得强势要求当所有人的爹,这帮人就会合起伙来坑他这个爹。

所以说,看似面临巨大抉择的刘邦,其实选择并不多。

他是个明白人,所以他选择了眼下最合适的半封建,半郡县制度。

中国史上又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

刘邦虽然眼下选择了妥协,但他却始终没忘了自己的目标——当所有人的爷爷。

当所有人都山呼万岁时,他们不知道,刘邦之所以封他们为诸侯王,只是因为没有办法一下子掌控全国而已。

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选择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作为都城。

洛阳。

选择周朝的首都作为自己的新都,刘邦也在宣示着自己的政治意图:都把眼擦亮了,我是天下共主。

在刘邦刚刚定都洛阳之后,他遇到了自己晚年,可以说最重要的一位谋士。

这个人从三件极其重要的大事上,都提出了正确的决策,刘邦听了其中两个,都泽被了后世很多年,而没听得那个,差点让他死在了国外。

这个人,叫娄敬,是齐国人,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听说汉家皇帝在这里,就对自己的老乡,同样是齐人的虞将军说:我想见皇帝谈谈国家大事。

对于这种身份的人,提出了这种要求,一般将军的做法,基本上就是上去给一鞭子,然后吼一些:你撒泡尿照照自己之类的话。

但这位娄敬很幸运,他托付的这位虞将军并没有轻蔑他的请求,而是吩咐手下人,给娄敬找一件干净的衣服去。

不过这位娄敬却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

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刘邦从娄敬的这份气概和造型中,看到了当年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影子。

这位故人死在了齐地,眼下一位齐人又以这个套路前来觐见,刘邦触景生情。

似是故人来啊。

刘邦召娄敬进宫来见,还赐给了他饭吃。

见也见了,饭也吃了,刘邦该验货了。

娄敬的第一句话,就让刘邦觉得很知己:“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谁更持久吗?”

刘邦说:“没错!就是拼拼咱爷们能不能比他的时间长!”

娄敬说:“甭拼了,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

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做了很多众望所归的事后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八百诸侯不约而同的自动到孟津会盟,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

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

之所以把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是因为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时的道路都是均等的。

那个时代,还是拿德行号召天下的。

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

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侍奉周天子。

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来进献贡物和赋税。

但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

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

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三千士卒,经数十战,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欲动不能。

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个人认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塞之固,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

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有肥沃的土地为依托,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与别人搏斗,得掐住他的咽喉,打他的后背。

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掌控秦国原有的地区,这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娄敬一口气的给刘邦说了一大段,核心思想就是:建都洛阳,要靠德行。

您没什么德行,打天下也没靠德行。

现在世道不一样了,还是要务实一点,选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娄敬指出的那块好地方,刘邦是很有感情的,毕竟自己就是从那个地方混出来的,所以他把娄敬的这个想法当做正式预案提上了朝堂。

结果成为了扔进茅坑里的炸弹。

一听说要定都关中,所有功臣宿将们态度惊人的统一:不合适,洛阳这地方就挺好!

反对声音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论调就是: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那建都不吉利。

面对扔出来的风水论调,刘邦很是犹疑不决。

不过他也明白,之所以阻力大,是因为自己的这帮手下都是山东人(崤山以东),不愿意再往西跑到关中。

如果换个提案往东走,同志们就该说:吾皇英明,周亡于此,实在不降!老家沛县就挺好,咱赶紧麻溜挪地方。

问他们等于白问。

大事不决问张良,是刘邦一直以来的最后一道保险,这次也不例外,从没让他失望过的张良,最后帮他进行了分析。

张良从更加实在的地方为刘邦进行了分析,他敏锐地提出了洛阳的一个巨大弱点:土地贫瘠,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

很牛的一句话,得细说说。

啥叫土地贫瘠呢?

还记得“马陵之战”中说军粮时,我们说的“韩地险恶吗?”

“著名的挑拨离间者张仪先生就曾经说过:“韩地险恶,五谷所生,非麦即豆,一年不收,老百姓就得吃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两年的积粮储备都没有。”

洛阳东西整条豫西通道,基本上就是过去的韩国,指着这个地方是没办法产生供给一个全国性都城所需要的粮食的。

首都,要饲养皇权吞金兽,皇宫就是一个日费千金的大托儿所。

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官僚系统与功臣集团,这还会衍生出巨大的得道鸡犬军团,你还得配备大规模精良的卫戍部队来保护。

当然,还有乌央乌央的首都人民。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粮食!

那么你会问,可以全国调啊!

接下来就是张良说的“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了”。

先看图。

这是洛阳附近的几个粮食产区。

洛阳这点地方,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群山,东西是狭长的豫西通道,从物质供给上讲,主力基本是本土的可怜产出与河内地区的供应,西边当然也能运来,但糟蹋东西。

西面的关中平原和运城盆地运过来的成本相对来讲非常高,原因我们说过,黄河这段脾气暴,代表地点是三门峡,往往只能走豫西通道的陆运。

陆运的成本就太高了。

但是还有河内地了啊!河内可了不得,户口殷实人民富足,当年东汉的成功可是号称“光武据河内啊”!

话是不错,但问题又来了,河内地虽然是产粮大户,但它的粮食主力都要进敖仓作为战略物资储备。

为啥呢?

洛阳此时已经处于前线的,整个中原的膏腴之地全让他分红了。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大堆河,全都不会再把粮食运到你这个总枢纽敖仓。

但是,敖仓、荥阳、成皋这个防卫体系仍然是整个中国此时的重中之重,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就还是当年的老思路,主力顶在荥阳,控天下咽喉。

但是,粮草就只能指望豫西通道的陆运和河内地的就近了。

刘邦死活要把河内地拿在自己手里,也是因为此地能在战时成为最指望的上的粮草基地。

所以说,此时的国情跟洛阳自身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根本没法在这建都!

如果迁都长安呢?

关中和整个山西最值钱的晋西南连为一片,人家还自带静静的渭河与汾河。

无论钱粮还是物流成本,都没得挑。

最重要的,关中处于刘邦目前的地盘最中央!

关中是四塞之固,这个我们说了很多遍了,除此之外还有被忽视的一点。

由于此时武都还没大地震,伟大的天池大泽还存在,汉中平原乃至下游的江汉平原粮产区的钱粮也能够走水路成本很低的送到关中。

人家是连成一片的!

关中经济带+晋西南经济带+汉中乃至江汉经济带跟洛阳经济带这么一比,高下就出来了。

刘邦还惦着跟周朝大哥比谁的时间长,脑子纯属被踢了。

他时间长有啥用!好几百年罐里养王八。

你看最后都抽抽成啥样了!

不过虽然刘邦脑子总被踢,但明白人再踢一脚就能给踢回来,张指导这一脚下去,刘邦下定了决心,定都关中。

娄敬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此次迁都,看上去无足轻重,实际上潜在意义巨大。

此时如果刘邦定都洛阳,看似在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几代之后就真成天下之中了,届时中原就能反哺洛阳了。

但是,关中此时看似的天下之中,在几代之后,却变成了天子守国门。

这是武帝初年的国际形势图。

关中周边少数民族混杂,汉、胡、羌气氛微妙。

作为对比,后面的东汉定都洛阳后,整个西线就是在被逐渐蚕食的状态,关中更是变成了汉羌杂居,弃凉(放弃凉州)的声音基本贯穿了东汉中后期。

首都意味着全国的重心所在,如果不是此时此刻的定都关中,很有可能有一条传奇的通道,将来就打不开了。

这将对中国与世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改变整个世界的迁都,它的蝴蝶效应震撼非凡。

在迁都的同时,刘邦还干了几件利民大事。

第一件事,安抚过去的诸侯遗族。

过去的诸侯子弟,愿意留在关中的,免12年赋役,愿意各归故乡的,免6年赋役。

第二件事,安抚出生入死的将士们。

军吏卒有罪赦免,无罪者各阶层皆有封赏,复员军人返乡后,按功劳分予田宅。

第三件事,天下大赦。

战乱以来,不少人上山当土匪的,都赶紧回来踏踏实实过日子吧,过去事都既往不咎了。

总体上来说,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政治与体制上,吸收并全盘接过了大框架的秦朝郡县制度。

毋庸置疑,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秦朝那一套还是最科学,最靠谱的,秦并非灭在了这套制度,而是死在了自己的纵欲上。

鉴于此,刘邦也吸取了秦朝暴火狼烟的失败教训,开始休养生息,积蓄民力,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此时的刘邦,他自己折腾了这么多年,也打算歇歇了,但他没有想到,他这棵树欲静,但外面的风没止。

他一直看不顺眼的这帮小地主,开始一个个冒出头来了。

第一个冒出来的,是他从来也没正眼看过的藏荼。

这个实力倒数的诸侯王,居然在这个天下大定的祥和年份,出头鸟般的跳了出来,举起了大旗,反了。

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藏荼造反。

此时,距离汉高祖刘邦登基继皇帝位仅仅过去了五个月。

关于藏荼的谋反,从史书中留给我们的信息来看,很离奇。

战火纷飞的时候,在整个天下都打散了的时候,这位燕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但如今天下都已经平定,刘邦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时候,他却跳出来了,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

要知道,他可是一位非常识时务的人,当年韩信威震华夏,臧荼马上就乖宝宝了。

有一种论调说,是因为刘邦大举逮捕过去的亲项分子,所以藏荼作为过去的亲项分子,慌了。

这是不靠谱的。

因为并没有看到刘邦怎样屠戮项羽的老臣,项羽的葬礼刘邦亲自主持,项家的头脸人物也都封了候,项羽这边叛逃过去的人,刘邦都用的好着呢,除了逃往到韩信处的钟离昧之外,并没有看到刘邦如何的找历史的茬。

那么到底是为啥呢?

一般我不搬史料,但涉及到破案了,必须得上了,我们来看一下吧。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

《史记高祖本纪》: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资治通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虏藏荼。

从上述史料中,有三点有价值信息。

第一,臧荼真反了。

第二,臧荼攻下了代地。

第三,时间有出入,但有一点跑不了,臧荼造反最早在公元前202年七月,也就是秋天。

年份和季节都很重要。

挨个来分析。

第一,臧荼不是被冤枉的,不是被告发的,这一点的跟后面的韩信、彭越等的描述全不一样,史书中涉及到谋反但凡有什么枝节都会交代的很清楚。

这回明确就说,这位爷反了。

第二,他攻打了代地,这个听上去没啥,但实际上非常无厘头。

因为自燕地,也就是东北发兵来的,基本上第一战都会是冀州。

为啥呢?

因为居高临下,一马平川,财富多,粮草辎重不用愁,只要军力强,很顺利就能拿下冀州平原。

随后靠着太行山脉和黄河,你能很容易的达到割据状态。

后来的刘秀跟袁绍都是靠着这片土地发家的。

但自燕地去拿下代地,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战略角度,收益都微乎其微,那个时代又不烧煤。

你拿下代地,基本上战略价值只有南下一条路,而且你要过重镇太原。

太原有多抗造我们第一战就说过了。

臧荼不选此时明显的软柿子张敖去捏,反而要直接攻打刘邦的领地(此时代郡尚未被分封),这就给我们的这道谜题拼出了一大块图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

先记住这个黑圈圈哈。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地图,令无数宋朝粉伤心的一张图。

著名的“燕云十六州”。

后来让北宋北方根本无险可守,脑袋上始终端盆水的燕云十六州,其实跟此时的燕代两地是基本重合的。

再来看一下这十六州的地形图。

黑线以上,基本囊括了中国北方的形胜之地,居高临下,山势环绕,易守难攻,下山则摧枯拉朽。

但是,这个地形对于纯汉族政权往南打夺天下的意义不是很大。

因为虽然形胜,但是资源的动员能力弱,你自保有余,进取艰难。

中原民族打仗,永远第一位的是资源!

但是,这片土地如果说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下,就该变成了中原王朝的噩梦了。

人家有马!人家的战争成本低,人家撒丫子来就能抢你一通!

你无险可守!只能干看着!

后来金灭北宋,就是自燕、代两地撒丫子而来,除了在著名爱国景点太原那费了半天劲,基本上就是一路平推。

臧荼的出兵思路,其实已经把他背后的大哥隐隐约约的暴露出来了。

我们再来看上述史料的最后一个关键,前202年秋七月。

为什么是前202年才造反呢?

楚汉争霸那么热闹时你咋没动静呢?

很凑巧的一点,前205年到前202年,匈奴完成了对西面大月氏的第一轮胜利,彻底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

他背后的那位大哥楚汉争霸阶段也很忙,也在着手统一大业。

那为什么是入了秋后,臧荼才来造反?

又有一个很凑巧的地方。

这基本符合游牧民族的出兵时间,因为游牧民族是春夏忙,又是打狼又是接羔又是贴膘,入秋后,套马的汉子们有空威武雄壮了。(具体咱汉武大帝时代再细讨论)

这个季节,也是战马最有劲的时候。

再来看最后一个线索,臧荼被平后,他的儿子逃亡了匈奴,还得到了一定的重用。

这上述四点一汇总,基本上可以让我们进行一个很大胆的猜测了。

臧荼跟匈奴混的很熟,他的造反,是在外国武装势力力挺下的有计划预谋。

他要是跟匈奴不熟,他不会去自发的攻打刘邦的领地然后帮助刘邦保卫边疆。

那么漫长的北境长城,你守他干啥。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跟匈奴谈好了,人家成一家子了,他把北部边境趟平,让匈奴不用再担心长城和平城(大同)等一道道险关要塞。

然后方便匈奴支援与出兵,哥俩一块发财。

所以出兵的路线跟时间,都是为匈奴而设计的。

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

刘邦听说臧荼反了以后,抱着武装旅游的态度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百战名将前往大汉的东北轻松平定了臧荼。

匈奴外援呢?

这一整年整个帝国的北疆风平浪静,好多年没打仗的臧荼被刘邦没两脚就踢死了。

臧荼被晾在那,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匈奴在剿大月氏的尾声又出了突发状况没拔出腿来。

还有一个,是发生了大天灾,看过《狼图腾》的朋友可能比较理解草原上的白毛风对于游牧民族是什么样的状态。

总之,这次匈奴人的迟到,使得臧荼成为了中国历史中轻描淡写的无厘头角色。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弹了。

人家游牧民族,也完成大一统了。

而且对你,很有些想法!

平掉臧荼后,刘邦随即将卢绾封成了新的燕王。

这位卢绾是谁?

之前我们没怎么提到过。

他时任太尉,也就是当时的全国兵马总司令。

这个位置,可是在周勃樊哙等人之上哦。

比较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整个秦末纷争和楚汉战争中并没有看到这位卢绾有什么闪光的地方,但为啥这个不声不响的人,却能够闷声发大财呢?

这就得说一下,人是真的有命这一说的。

卢绾是和刘邦是老乡。

老乡有很多种,都是新疆人,你哈密我喀什,离着上千公里,这种老乡的含金量就不大了.

人家卢绾和刘邦两人是一条街上的老乡,而且是从小光屁股长大的,这种老乡就很值钱。

而且更神奇的是,卢绾和刘邦是一天生的。

同时出场的刘邦和卢绾从小就非常要好,不仅如此,他俩还算是两代之好,两家的大人,卢绾的父亲和刘太公的关系就很不错。

二人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混成了铁哥们,刘邦做平民的时候,不对,做流氓的时候,经常因为吃官司而东躲西藏,即便这样,卢绾还是常常追随他,替他打掩护。

对于这位着三不着两的兄弟,卢绾始终没有瞧不起,无论刘邦干出什么事,卢绾始终是无条件的挺刘邦。

说到底,刘邦对于卢绾来说,是他的好兄弟,这份纯粹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两人四十九岁的时候。

在这一年,刘大爷起义了。

卢大爷自然也跟上了。

谁成想,刘大爷几年下来变成了刘皇帝,卢大爷从龙有功,自然也变成了卢太尉。

中国人是有着严重的乡土情结的,到最关键的时刻,只有自己的家人和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兄弟,是靠得住的。

平掉藏荼之乱后的刘邦,脑子中在反复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卢绾当燕王,肯定不会叛变,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那啥啥啥的兄弟不信,还能信谁?

但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人是会变的。

无论是卢绾,还是他自己,都会变的。

藏荼是九月被平定的,很快,就在十月,刘邦收到了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

有人告楚王韩信要谋反。

刘邦最害怕的一件事发生了。

这颗没人能控制的原子弹要炸!

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

诸将们听了义愤填膺,都说:“赶紧发兵,咱活埋了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

刘邦没有吭声,其实心里已经骂上了:谁埋谁啊?你们这帮货谁能埋韩信?

刘邦此时非常想念一个人,张良。

他的这位知心哥哥此时已经功成身退随赤松子修仙去了。

朝里的事,人家不掺和了。

这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下奇才,特别明白一个道理:可同甘苦,不可同安乐。

对比另外两位汉初三杰,萧何这位作为后世丞相楷模的高洁之士晚年需要刻意的欺负老百姓自污名誉去保全自己,韩信则更是死的窝囊至极,张良算是早早就悟明白了这一切。

从当初那个破落的韩国贵族。

到散尽家财暗杀秦始皇的愤青。

到天泉桥下的那个拾鞋后生。

到鸿门宴中刘邦的救命恩人。

再到指出灭楚三英的那个天机神算。

直至云游归隐的传奇谢幕。

张良的这一生,精彩之至,传奇之至,更加智慧之至。

他选择了在与刘邦相交的最高点,悄然离去,彼此都留了好大的念想。

我相信,刘邦的晚年,一直脑海中不断想起的会有三个人。

一个人,是项羽,这个梦魇令他敬佩之至。

一个人,是张良,这份知心让他感恩之至。

最后一个,是韩信,让他羞愧之至。

为什么?

因为他真的对不起人家。

张良内退后,刘邦身边,有脑子,能商量合计阴谋大事的人就只剩陈平了。

这位大汉情报局的陈老板,对此态度上很小心,毕竟韩信算是天下的二号人物,老大和老二之间,分寸的拿捏是很重要的,始终支支吾吾,不肯正面回答刘邦。

直到探明白老大是真想搞死老二,刘邦说出了:“我打算亲自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的话之后,陈平才张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平先是反问道:“这次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除了几个最近的大将外,没人知道。”

陈平问:“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刘邦道:“应该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如。”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想了想,回答:“没人是他的对手。”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胜负难以预料啊!您的这个决断,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心中已经很愤怒了,陈平也是多余,刘邦问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山穷水尽的事,但刘邦还是耐下了性子,问:陈老板说该怎么办呢?

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巡行九州,会见各地的诸侯。

您也走一趟吧!

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景色不错,陛下可以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县会见各路诸侯。

陈县就是大名鼎鼎的陈邑,在楚地,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这个小弟当然会来拜见长官。

当他拜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巡游云梦泽。

轮到韩信这边打鼓了。

皇上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韩信是不是真的要谋反。

关键人物一:告韩信谋反的人。

这个人是谁,史料中没有记载,韩信将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谋反,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我们仅仅就是知道,一个人,他告韩信要谋反。

一般来说,像诸侯谋反这种事,兹事体大,是需要大量举证的,需要进行多方证伪的,需要得到对方整军备战,打造兵器这种明确信号时,才能进行明面上的讨论的。

毕竟造反不是过家家,这人说他想抽中南海你就说他颠覆政权啊?

现在是,有一个人,举报韩信要谋反,没有任何的证据,要有的话,史书中应该会大书特书,但在目前已知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刘邦就已经炸毛了。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韩信要不要反,其实无所谓,主要是刘邦非常害怕他。

关键人物二,刘邦。

刘邦为什么害怕他,要办他?

因为刘邦觉得失控了。

刘邦从最开始,就始终对韩信不放心。

原因我们之前讨论过,韩信自带核武器威慑,刘邦这边对他始终没有控制能力,所以韩信最终的悲惨结局是早就推断好的博弈结局。

刘邦趁着有人告发他进行迅速反应,是正确的选择。

关键人物三,韩信。

如果韩信现在在筹备谋反,其实也是最优解。

前几年有一部大神级的科幻小说,叫《三体》,这部小说它通过科幻为载体,加入了深刻的哲学层面的讨论。

里面有一个非常棒的推理,叫做:“黑暗森林法则。”

这个法则的大体意思是:宇宙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好自己的宇宙坐标不被其他文明知道。

如果你知道了其他宇宙文明的存在,一定要第一时间的动用所有资源去消灭它。

都不用一言不合,上来就得开干!还得往死里干!

为啥呢?

举例哈,小说中的三体星在知道地球后立马就要开干。

一测算,现在动身去消灭地球,需要400年。

它们做了模拟,它们现在的科技虽然大段位领先地球,但400年后的地球却已经大大的超越了它们。

这又是为啥呢?

科技爆炸的速度是超出人想象的,想想这一百年的变化吧。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时间差。

去往地球的这400年的时间差中,谁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这也就意味着,谁也没有把握能够控制谁。

万一这400年地球又出了一万个爱因斯坦人家彻底逆袭了咋办?

万一这400年地球又出了一万个星际希特勒呢?

由这个推理模型推导出,你不知道对方会有着怎样的想法,同样你也没有任何能控制对方的手段时,你能做的,就是把一切往最坏想。

你只能往最坏的情形去猜测!

所以必须先下手为强!

信息了解的越少,对方的实力越深不可测,你就越需要往最坏的可能性去设想并进行准备。

刘邦和韩信,其实此时已经处于了“黑暗森林法则”的适用范畴。

韩信对于刘邦,就是无法控制的一颗定时炸弹,他也许一辈子不会炸,但他也可能随时会炸。

这个时候,刘邦的最优解,就是第一时间拆了它。

韩信呢?

他是怎么想的,他到底要不要反,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站在他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

他的最优解,其实就是蒯通当初的劝谏,在项羽还没死的时候自立门户。

三分天下。

不过即便项羽此时已经死了,他再筹备谋反,其实也不晚。

因为刘邦那里,什么时候会灭他,他也拿不准,他也控制不了,所以他的最优解,也是往最坏处想,就是刘邦要灭他,他要趁刘邦灭他之前提前干掉刘邦。

“黑暗森林法则”在这两位这都适用。

刘邦此时扔出了他的选项,他要搞领地巡游,顺便看看大伙,你小子来是不来吧?

用了一辈子间谍的韩信,却始终没在刘邦身边安排俩,这是他这辈子的失策的地方,不过即便如此,韩信还是有的选的。

在不知道刘邦是什么意思的时候,由于你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根据“黑暗森林法则”,你还是要先下手为强,趁着刘邦远离老巢发动所有力量去军变直接搞死刘邦。

这是韩信的最优解。

但是韩信如何选的呢?

他将所有的可能压在了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刘邦那边。

他在赌,赌刘邦此行的目的不在他,仅仅是公款旅个游,顺便找他要点当地土特产。

但心虚的韩信还是交上了一份投名状。

钟离昧的人头。

项羽死后,钟离昧由于之前和韩信同在项羽手下混过,关系还不错,于是投奔了韩信。

不知韩信是因为政治白痴还是私交太过于亲密还是做在造反储备,总之他把这名骁将收留了下来。

但现在,刘邦旅游来了。

刘邦是不是因为钟离昧的原因怀疑我呢?

韩信一直在揣测这个问题,但最终,他选择了拿钟离昧的人头买自己的平安。

其实,这种功高震主的“韩信难题”一直会在我们的历史中不断地出现,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很多。

其实除了自己被干掉之外,韩信们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取而代之的,像曹操。

功成身退的,像张良。

自我去势的,像曾国藩。

韩信的错误,并不在于他欲望大,想当王。

他的错误在于,自己明明是天下第一,想当王却不想当天下最大的那个。

他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前去陈县,面见刘邦后,被做出了最佳选择的刘邦一举拿下,空有着天下第一武功的韩信,就此成了西湖牢底的任我行,基本告别江湖了。

韩信在说临别感言时,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如今天下平定,我固然该死。

此时什么都活明白了的韩信被刘邦一句话噎回去了:别废话了,有人告你谋反!

刘邦下令大赦楚地,安抚局面,并将韩信带回,旅游的事也不提了,将其贬为淮阴侯,看在了身边。

刘邦的天下,实际上,大半个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无论他做的多么对,联系到韩信最后的悲惨结局,他是对不起人家的。

但是,权利的游戏中,谁又能对得起谁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