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西方绘画色彩的差异 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

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

2024-01-05 2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307

作者:

张鑫

展开

摘要:

绘画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心灵的物态存在方式.绘画不仅仅是画家对自然的模仿和内在情感的表现,属于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更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而具有"积淀"的功能,是由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所孕育创造的.从地域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中西古典绘画相对封闭而保持了一定的稳定状态,具有独立的审美趣味和价值,体现出中西方先民情感心灵的内在韵味,表达了东西方迥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是东西方民族情感——思维方式的物态化表现.对中西古典绘画的美学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本文以中西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西古典绘画为比较对象,以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空间意识,绘画题材,色彩观念以及发展之路等五个方面的美学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古典绘画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西当代绘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论述,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本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文中指出本论题达到了两种融合,其一是具体的绘画形式和抽象的美学规律的融合,其二是东方与西方绘画美学的跨文化视野的融合,后一种融合具有比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概述了中西古典绘画的研究现状.与绘画史,绘画理论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学界对绘画美学的研究依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研究思路单一,通常是对中国古代画论美学范畴的研究,采取以史带论的形式,视野相对封闭;研究者很少从绘画的语言形式出发,进而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思考中西绘画比较中的深层次问题.再次,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审美特征,空间意识,绘画题材,色彩观念和发展之路五个问题入手,研究中西绘画的语言形式,进而分析中西古典绘画的美学差异.最后,是关于艺术史的分期问题.在纵向的艺术历史长河中,为中西方古典绘画予以时间定位. 第一章以审美特征为核心问题,分别论述了中西古典绘画不同的审美追求及其产生的美学动因.从魏晋的"传神写照","澄怀味象",南齐的"气韵生动"到北宋"逸"格的标举,文中对中国古典绘画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历时的动态的梳理.本文将每一个美学范畴都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阐述,并围绕着形神关系而把不同的美学范畴联系起来,旨在明确中国古典绘画重神韵的美学追求.而对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美学特征,在深入研读西方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其进行横向的结构分析,并归纳为重形式,重模仿和理想美三个特征.文中指出中西古典绘画美学追求的差异在于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古典美学都可称为和谐美学,但是内涵却是不同的.中国儒道互补的美学传统,尤其是道家美学孕育了中国绘画重神韵的美学追求.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来的和谐美学思想成就了西方古典绘画重形式的美学追求. 第二章从时空观角度入手,分析了中西方古人不同的时空意识及其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具体表现.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人的时空意识,四时五行的文化模式,以及农耕文明的孕育,指出中国人的生命的时空意识是时空合一,时间统治空间的.本文历时地梳理了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笛卡尔,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念的变迁,发掘出西方人可测量的物理的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西迥异的时空观念在中西古典绘画中的具体艺术表现.文中指出,中国人以线为造型方式,具有模糊深度空间的抽象性特征,同时也使艺术传达具有韵律感和生命感.而对于散点透视,文中对科学术语"取景"进行分析,指出将散点透视中的"点"理解成"视点"是不科学的,应该理解为"视线"或"视野".中国的"散点透视",应该理解为"游动视线"或"流动视野".而其中的"散",则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构图的方式.最后,从审美空间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卷轴画的形式特征分析.中国画卷徐徐展开的过程,伴随着时间的流淌.中国画体现了时间引领着空间的,时空合一的表现方式.而西方古典绘画由于焦点透视的运用,形成了真实再造深度空间的表现.西方古典绘画与建筑,雕刻的融合,使其具有雕刻性的特征,形成了凹凸立体的空间表现.以上两点造就了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美特征.在分析对照中,本文指出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意识是可体验的生命的空间感,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空间意识是可测量的物理的空间感. 第三章从绘画题材的对比展开,深入阐释中国古人偏爱山水画,而西方人偏爱神话-宗教画的文化学意义.中国古典绘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它取代了人物画而成为中国古典绘画的中心,同时比西方的风景画要早成熟一千多年.西方古典绘画最爱表现的题材是人体,进而注重以人体为表现核心的神话-宗教画题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维度,人与神的关系是西方神话-宗教画的文化要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本文把"自然"界定为两个层次:"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其中前者指自然山水,而后者指道家美学,魏晋玄学中的"道".山水画不仅体现山水之形,还体现出山水之灵,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中国古人能在山水当中达到生命的安顿,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灵魂和生命所在.文中还运用当代环境美学的理论来映照古典山水画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和自然意识.将阿诺德·伯林特的"描述美学"和中国古人的"以玄对山水"进行沟通,把"澄怀味象"和"参与美学"的命题互证分析,旨在深化对中国古典美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发掘中国古典画论中的环境美学资源,使中国美学参与到当代西方美学的交流和对话进程中.在对西方人与神的文化分析中,历时地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17世纪,西方神话-宗教画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中所渗透的人与神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迁. 第四章从绘画的色彩观念入手,梳理了中西古典绘画中色彩的发展历程,指出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中国古典绘画的色彩是青绿与水墨并行,唐宋以前以青绿为绘画色彩表现的中心,唐宋之后水墨成为绘画色彩的正宗.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因为水墨具有很强的抒情的功能,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层的文化原因,在于中国古典道,玄哲学对绘画色彩的内在要求.西方古典绘画的色彩观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到印象派绘画的色彩发展之后,分析指出西方人受到模仿论观念的影响,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强调对物象固有色和条件色的再现.与中国古典绘画色彩的抒情功能不同,西方古典绘画色彩重写实功能,西方色彩科学的发展为这种绘画的精准的写实提供了可能.所以说,中国古典绘画是哲学的色彩观,西方的古典绘画是科学的色彩观. 第五章深入阐发了中西古典绘画的现代转型.本章不仅分析了绘画观念的转变,而且深入阐释这种绘画观念转型发生的深层文化动因.文中把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放置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性进程当中展开,通过对中国现代绘画观念转变的线索的勾勒,分析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在此过程中的的交流和碰撞.西方绘画观念的现代转型,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绘画突破了传统的焦点透视所达到的三维立体空间的营造,向平面性发展;其次是绘画由传统的客观再现向情感的主观表现转化;最后是由对绘画的题材的重视向对绘画的媒介的重视的转变.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的转型是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本文指出绘画的现代转型一方面是美学现代性下,艺术自律性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工业和机械取代手工业之后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前者是西方绘画现代转型的内部原因,而后者是其发生的外部原因.文中并没有对西方的现代绘画做价值上的评判,是"堕落"还是"创新",只是想指出西方绘画的现代转型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开

关键词:

古典绘画 绘画美学 地域文化 中西比较

DOI:

10.7666/d.y1938992

被引量:

14

年份:

201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