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考作文优秀选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4-06-17 23: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初中生作文的最大问题是选材陈旧、主题老套、写法和体裁单一,很多学生的作文甚至落入千篇一律的怪圈,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就是创新。《十年中考创新型满分作文(第2版)》编选了2009—2018年全国各地具有创新品格的中考满分作文,有的写出了考生的新经历、新感受、新感悟、新体验、新认识,有的则在形式方面大胆创新,有的运用新的表现手法,有的变换写作视角,有的运用新颖的体裁,如小小说、诗歌、随笔、杂文、日记、书信等,更有以网络发帖、QQ聊天、访谈录等形式谋篇的。 《十年中考创新型满分作文(第2版)》对这些创新文进行深入的探究,力求从立意、选材、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揭示它们的创新秘密,指明创新途径,以期给读者以启发、启迪,期望读者通过研读这些精彩范文和评析,激发起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并最终形成创新品格,写出风格独具的创新文章。

more >

前 言 十年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作文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年中考作文命题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并且其变动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构成了一种趋势。所以本文标题“十年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中的“特点”和“趋势”,实际上指的是一回事,现分条阐述如下。 1. 命题形式悄然变化 2004年,中考作文试题可以说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不如话题作文的数量多,到了2006年,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已经和话题作文平分秋色了,而到了2014年和2015年,话题作文几乎绝迹,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又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十年中考创新型满分作文(第2版)》收录的有限的作文试题中也能大致看出这一趋势:2006年《十年中考创新型满分作文(第2版)》共收录了11个地区的18道作文题,话题作文占了6道,材料作文4道,命题、半命题作文8道;2007年共收录了11道作文题,话题作文4道,命题作文4道,半命题作文2道,材料作文1道;2015年共收录了13个地区17道作文题,命题作文8道,半命题作文4道,材料作文4道,还有1道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但不是话题作文)。 中考命题形式的变化和高考有些相似,相似点主要在话题作文的“退潮”上。话题作文曾经以其突出的优势受到各级各类考试的青睐:它要求宽泛,给予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表达自由,审题上也基本没有难度。它的初衷是引导考生自由表达,充分发挥考生在写作方面的特长。但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话题过于宽泛,题目要求又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这样就使得考生所写文字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就算是合乎题目要求,而话题的圈子往往划得又很大,考生的作文顺着话题信马由缰,“想写啥就写啥”,从而演变成有话题而无主题的模式;题目要求常常是体裁不限,考生也就可以“想咋写就咋写”,催生出大量“四不像”文章;最重要的是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导致了大量的宿构、套作、抄袭文章的出现。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重新崛起,正是对话题作文的纠偏。 但是这种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和从前的形式相比,已经有所不同。以前的命题作文形式存在着限制较死、指向性较强,甚至连文章观点都点明的情况,既容易被猜题押题者猜中,也容易宿构和抄袭。这显然不利于中考这种选拔性考试。现在的命题作文,不再明确文章的观点,只提供写作的范围或立意的大致方向,作文题目往往具有多义性。还有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作文,命题时在题目前面增加了一段提示语,增加了提示语之后,既明确题目的含义,又对写作方向进行提示,把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有人把这种命题作文称作新命题作文,我们觉得也无不可。 关于提示语,我们认为这是近年来作文命题的一个新创造,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又不同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主要用来划定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概括文章观点的依据。而提示语却是以帮助考生读懂题目、生发联想、打开思路为目的,它往往通过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等方式来开启考生的写作思路。2014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一中就有一段精彩的提示语: 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这里,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请你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段提示语首先对题目“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中的“这里”做了提示——“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然后对这些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又做了提醒——“这个世界,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总之,提示语意在从不同角度激发考生的写作兴趣,激活考生的思维。 近年来,半命题作文的重新崛起,是中考和高考的一个显著区别。在高考作文中,半命题作文非常少见,而在中考作文中半命题形式几乎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半命题作文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给考生以选择的自由,它让考生通过填空完成最后的命题,实际上是把部分命题权利交给了考生,这样考生就可以写自己最拿手的内容。而且很多半命题作文也都有提示语,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 与高考作文命题不同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材料作文在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这大概跟这种命题形式的审题难度太大有关。 2. 命题越来越注重引导考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以前的中高考作文命题比较注重道德观念的考查,造成学生写作说大话,喊口号,脱离生活。实行新课标以后,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中考作文命题也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下面是2013年山东东营的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参天大树,始于种子;静水深流,树大根深;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枯树发芽,铁树开花……亲爱的同学,自然界的什么树、哪株树是你熟悉或是令你赞叹敬仰,抑或给了你生命的启迪呢?自然之外,你是不是也得到了生活之树或像树一样的人给予的恩泽与荫庇?其实啊,你不就是一棵小树吗?在阳光雨露和俯仰艰辛的人生经历中,你的思想是否因吸收了天地的精华而变得身骨坚硬了?你葱绿的枝叶间,是否已经开出了灵魂的灿烂花朵,结出智慧的芬芳果实…… 这个题目通过启发考生“自然界的什么树、哪株树是你熟悉或是令你赞叹敬仰,抑或给了你生命的启迪呢?”“自然之外,你是不是也得到了生活之树或像树一样的人给予的恩泽与荫庇?”意在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努力启发考生写自己熟悉的、给予自己启迪和影响的人或事物。 再看一下2015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一: 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正像题目中所说,“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这个题目是如此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以至于每个考生想躲都躲不开。当然,正是因为这个题目考生太熟悉了,所以想写好、写出独特的东西,并不容易。 3. 命题越来越注重引导考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学生作文大同小异,甚至是千篇一律,可以说是一个痼疾,也是作文教学中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假如我们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吗?俗话说得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假如学生遵从自我心灵,遵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独特感悟,即使写同一事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有的地区的作文题目显然有意在引导考生往这个方向努力,例如2013年山西的中考作文题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是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作家、文学翻译家 杨绛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美国诗人 狄金森 映入眼帘的这两则读书感言,一定荡起你心中的层层涟漪…… 请以“我_________书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个题目意在用两则名人的读书感言,激发考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所谓“心中的层层涟漪”,其实说穿了就是考生的读书感受和体验。 再如2014年吉林中考作文题(2):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2014年5月10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 叶嘉莹,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70年的教学生涯,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她上课喜欢随讲随写,年轻时每堂课都会写满一黑板字,写完再擦,擦完又写。她的手常因接触太多粉笔而过敏,手指常常贴着胶布。最近一次给南开学子上课,89岁的叶嘉莹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有喝。 迄今,叶嘉莹整理保存的讲课录音累计2000小时以上,音频、视频资料十几箱,以备老得无法讲课时,还可以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在庆典上,叶嘉莹如是说,“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 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这个题目提示考生“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明确引导考生写自己的人生感悟。 4. 命题越来越注重考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常说学生思路打不开,所谓思路打不开,关键是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差,或者没有启发和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前面提到的提示语很多都在启发考生的联想和想象,例如2013年河南的中考作文题题目二就是这样: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材料中这对父女谈论的是西瓜,但题目绝不是要考生也来谈西瓜,西瓜不过是对生活的隐喻,考生应该展开相似联想,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现象,这样做才是对这个题目的正确理解。 再如2012年湖南益阳的中考作文题: 阅读艾青《盼望》中的一节,按要求作文。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时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请以“启航”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艾青《盼望》中的一节诗,诗歌运用的是形象,形象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触发人的联想和想象。由船只的启航,考生可以联想到社会人生中太多的“启航”,想到一件事的开始,一个事业的开端,一个新阶段的起步……这样思路不就打开了吗? 5. 命题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写作 个性化写作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写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一个是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表达。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追究原因应该是这两个方面都有欠缺。 新课标倡导个性化写作,在中考作文命题上,也有明显的导向。下面是2015年天津市的中考作文题: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的珍藏,这个题目要求考生晒出自己的照片、作品之类,考生如果能做到诚实写作的话,就一定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就像题目中所说“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 再看2012年浙江宁波的中考作文题: 请你以“你是我的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目显然不是要考生和一本书对话,这个“一本书”应该从比喻意义上来理解。它可以比喻一个人,这个人必定有可“读”之处;它可以比喻一个物,这个事物也必有耐人寻味的地方。与一个人或事物展开对话,没有范文可依,你只有说自己的心里话,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十年中考,涉及的问题很多,不是我们这篇小文所能概况得了的,我们只是从我们的视角,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恳切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more >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版权图片链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