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诉你中美科幻电影的差距在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美对战的电影 一篇文章告诉你中美科幻电影的差距在哪

一篇文章告诉你中美科幻电影的差距在哪

2024-07-16 0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情况到了近十年也并没有好转,笔者再次统计了2009年到2018年科幻电影制作的数量,中国科幻电影总数仅有4部,而美国依旧保持在200+的数量水准。从数量的对比可以发现,建国后我国在科幻电影领域的作品确为空白。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科幻电影为什么如此难以突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先了解什么是科幻。拆分来看,科幻=“科学”+“幻想”,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这二者缺一不可。对于目前大多数观众而言,科幻片其实是约等于“硬科幻”,指的是有具备强大科技实力以及逻辑自洽的科学推理的影片。比如刘慈欣的《三体》中提到的降维打击、《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都符合此类设定。硬科幻的剧情内容是依靠科技实力以及合理的科学想象去推动的,同时辅之以逼真、高速、超脱现实的特效场景,这便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科幻大片。

但其实科幻作品不仅仅只有“硬科幻”,继《三体》后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便属于科幻作品另一支——“软科幻”。“软科幻”更加注重人物和对社会的思辨性,而不是着重在科技工程。②这和大多数观众常理解的“科幻”略有不同,此类作品更倾向于探讨未来社会中人与科技的关系、人的未来形态等哲学层面的抽象问题,类似《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她》等影片便属于这范畴。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来源:豆瓣

目前全球科幻电影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美国依旧坐稳第一把交椅,因为一百年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幻想电影,绝大部分出自美国。例如《彩图科幻百科》一书中介绍1897-1994年间17个国家共计443部科幻电影,其中美国独占229部,也就是说2/3的此类电影出自美国。③刘慈欣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2001:太空漫游》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片对自己的重大影响,他谦虚的认为:“我所有的作品只不过是对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原著作者)的拙劣模仿。“这部伟大电影探讨的关于人与技术、人类命运等问题启发了未来众多导演对科幻片这种类型片的尝试,使用的元素也成为其他科幻电影的主题,比如斯皮尔布格的《人工智能》、《ET》等影片。所以由此继续介绍下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以及经典作品。

▲《2001:太空漫游》 来源:豆瓣

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发展历程

华谊兄弟研究院曾梳理过好莱坞电影流派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类型电影的发展,当时随着好莱坞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实力崛起的美国奋起直追拍摄了大量科幻电影超越了欧洲,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太空旅行、科学技术等话题成为热门,甚至一些科学家自称证明确实存在外星人,也掀起了拍摄外星人题材的热潮,但是由于数量过于泛滥,科幻电影曾一度成为“票房毒药”。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后,受到美苏冷战、越南战争、刺杀肯尼迪等影响,战后新一代青年成长起来,他们喜爱的科幻电影类型有了新的转向,宣告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第三次浪潮的来临,《2001:太空漫游》正是这段时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此时开始出现了关于人工智能等题材的科幻影片。

▲《2001:太空漫游》 来源:豆瓣

20世纪90年代,电脑特效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美国好莱坞转向大制作、大场面、大营销、大市场的运作模式,好莱坞科幻电影开始大量依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大量影片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等涌现影坛,成为席卷全球的高概念、大制作电影。好莱坞科幻电影从此坐上世界电影霸主之位。

▲《独立日》 来源:豆瓣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科幻电影的主题更多样化,超级英雄电影和科幻小说改编成为主流。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真正开启了电影的3D时代。而到了近十年,严肃的科幻文学史诗级电影作品开始出现,比如《银翼杀手》、《降临》、《火星救援》等,除了原创影片之外,反乌托邦小说改编电影也更加常见,比如《饥饿游戏》系列、《移动迷宫》系列,都是好莱坞票房卖座的类型电影。

▲《移动迷宫》 来源:豆瓣

好莱坞科幻片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基于美国工业科技实力不断发展和成熟,电影创作者们得到丰厚的创作素材和特技支持,和西部片、黑帮片、歌舞片等其他类型片一样,形成了自身的成功模式,在短时期内推出了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经典。

美国热门科幻电影主要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江晓原教授将好莱坞科幻电影总结为七大题材,分别是星际文明、时空旅行、机器人、生物工程、专制社会(反乌托邦)、生存环境(灾难片)、超自然能力。④其中,刘晓原教授还提到,虽然幻想电影主题各有不同,但是来自各国不同文化的编剧和导演们却在结尾处有共同的选择——“从来不向观众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无疑表达了创作者们内心深处对科技的忧虑、对人类未来审慎的思考,这点悲天悯人的情怀让科幻电影充满了哲思的意味。

好莱坞科幻电影不仅在拍摄题材上推陈出新,同时也引领了数字美学的热潮。在电影制作上,CG特效被淋漓尽致的使用,它力求靠技术实现“照片级的真实”打造“虚拟现实主义”,比如近期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更是影史上第一部把CG特效与真人结合相结合的科幻影片。在电影播放上,提高了人们对IMAX荧幕、宽荧幕和环幕等特殊银幕以及杜比音效等播放条件的追求。总之,高预算、重特效、追求极致的技术美学深深地影响了21世纪的科幻电影。

▲《阿丽塔:战斗天使》 来源:豆瓣

要想追究美国科幻电影为何能够领先世界,抛开科技实力这一基本的硬性条件不谈,还有什么特质是其他国家缺失的?

首先是想象力,美国向来重视好奇心、尊重想象力,这种尊重从保护孩童时期的异想天开就可看出,大多科学幻想的萌芽启发自少年时期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次是探索精神,想象力的飞驰也就助长了探索精神的养成。想象力延伸了思想漫游的边界,世界便具有丰富的可探索性。正如外太空对于如今的人类而言一样,科幻作品的直接动力都源于对神秘和未知的探求,这一点对于美国科幻创作者来说,领先世界的航天航空技术也是滋养创作的源动力。

吴岩教授曾说:“培养和加深人们对宇宙宏达深远的感觉,对人在宇宙的位置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终极目标有一种好奇和追求,这才是好的科幻小说能达到的目标。”⑤科幻小说如此,科幻电影产业亦如此。于是也可简单窥知,科幻电影能否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除了依靠科技实力的提高,还取决于教育水平、审美水平、哲学水平等多维度的提升,所以仅靠《流浪地球》的破冰可能也不足以支撑未来科幻类型片的发展。

中国科幻电影现状及展望

不管怎样,《流浪地球》的出现起码证明了中国科幻电影具有破土而出的蓬勃生命力,票房的巨大诱惑力也更吸引资本向科幻方向流动,人才也更愿意投身中国的科幻电影产业中去。据一起看电影统计,2019年即将要投拍的科幻电影有15部,其中预计今年上映的电影有6部,同时科幻题材的网络电影也定档上线,科幻元年似乎看起来名副其实。

所以,更高的期待也会随之而来,中国何时能达到美国科幻电影的数量和质量?提出这个要求可能不仅对于科幻电影来说有点过高,对于其他类型电影也是短期内难以达到的。尽管如此,通过《流浪地球》传达出来的信号是,中国科幻电影是未来可期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与其一味想要通过模仿超越领先者,倒不如转换目标,去培养新青年一代的科学意识、尊重想象力和探索精神,鼓励未来一代创作出有具有中国独特思考的科幻作品。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中美科幻电影数量比较及对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一鸣,黄雯,曾国屏.科普研究. 2011 (01

②Soft science fiction,Wikipedia,

③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J]. 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05)

④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J]. 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05)

⑤吴岩:《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南方都市报》,2007年6月5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