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中美会谈,美国国国务卿提台湾问题,邓小平:没有谈判余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美会谈结束时间 1977年中美会谈,美国国国务卿提台湾问题,邓小平:没有谈判余地

1977年中美会谈,美国国国务卿提台湾问题,邓小平:没有谈判余地

2023-04-06 2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7年8月24日下午,邓小平在中南海接见了来访的美国国务卿万斯。

当时,双方的会谈非常顺利。

两位领导人不时用幽默的互开玩笑,整个会场都充满着轻松的气息。

这也不奇怪,自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有了长足发展。

双方都有意塑造一个双赢的新架构。

面对美国释放的善意,历来谋求把“把朋友搞多多”的新中国也乐于张开欢迎的怀抱。

但随着交谈话题的深入,会场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

在万斯的长篇发言中,通过翻译了解到美国想要干涉台湾问题的邓公,面色逐渐凝重起来。

稍作思忖,邓公打断了万斯的话:“在属于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

望着邓公坚毅的眼神,万斯终于明白,台湾问题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南京,彻底敲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

面对不可逆转的败亡大局,蒋介石听取了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的建议。

其将手中残存的兵力和多年来从大陆搜刮来的金银珠宝、文物宝器向台湾转移。

他仍在盲目地试图打造成延续蒋氏江山的堡垒,和“反攻大陆”的基地。

另一边,势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毛主席,在渡江战役后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迈诗篇。

此志之下,主席显然不打算放过妄图裂土封疆的蒋氏残部。

于是,以解放台湾为目的,第九兵团在福建集结。

枕戈待旦,只待党中央一声令下就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

第九兵团是由原华东野战军精锐纵队编成的机动兵团。

他们曾在淮海战役死死咬住了试图南逃的黄百韬兵团,为我军完成战略合围歼灭大半国民党美械精锐立下不世之功。

他们也曾在渡江战役中炮轰英军“紫石英号”,宣告了我党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然而,就当这样一支解放军精锐积极厉兵秣马准备毕其功于一役之时,一个意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50年9月中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公然介入朝鲜半岛。

当时,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在仁川进行登陆作战。

对于美国的突然一击,缺乏准备的朝鲜人民军一溃千里。

更重要的是,美方在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后,兵锋直指鸭绿江。

面对烧到家门口的战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遭受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样的局势下,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陷入了两难境地。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安定,各地仍有诸多反动势力蛰伏待机。

再加上百万大军被迫分散到各地维持局面。

这就导致当时仅有准统一台湾的第九兵团一支机动兵力可用。

是台湾还是朝鲜?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多重因素下的憾失统一

当时的新中国,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从综合国力上,都无法同时支撑南北两场大战。

台湾与朝鲜只能取其一。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讲,中国的战略要地内在西北,外在东北。

而东北则是指朝鲜半岛。

要知道,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而传承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地理上受到北方山系的庇护。

东起山海关,西至内蒙高原的“燕山-阴山”山脉组成了华北的天然屏障。

而多山封闭的朝鲜半岛,更是牢牢地阻隔了借道幽云南下的通道。

历代长城便是依托这条天然防线所建立。

但事情也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群山与渤海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的平坦地带,也就是“辽西走廊”。

这是一条十分适合骑兵和机械化部队进军的的通道。

而朝鲜半岛就在这条路的起点。

一旦敌方控制了朝鲜,就能纵横幽云,借由辽西走廊,向西可以切断关外与华北的联系,向南可进攻齐鲁直入中原腹地。

正所谓,“假道朝鲜,超越山海,直入中原。”

综上所述,在地缘战略上,朝鲜有着远远胜于台湾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如此,当时诸多现实情况也让选择的天平倾向了朝鲜。

立国之初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发展是眼下的第一任务。

要想发展就必须依仗工业。

尤其是,作为大国根本的重工业。

而此时中国的大部分先进重工业几乎全集中在东北地区。

可以说东北的安定关乎整个新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

在此基础上,中国显然不会放弃朝鲜半岛,让敌对势力饮马鸭绿江时刻威胁新中国的心脏。

同时,在朝鲜战争爆发不久,还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这直接影响了最后的选择。

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这显然是以武力干涉我国内政。

何况,那时的解放军虽然陆军强悍。

但是受制于工业基础,海军和空军都非常弱小。

而跨海峡进攻台湾,海空军的实力又非常重要。

倘若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装备差距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尚可一战。

但美军的介入却直接改变了胜利的天平。

在朝鲜半岛的陆地上志愿军尚能与美军势均力敌。

但在海洋之上,武器装备的代差让战争失去了悬念。

最终在地缘战略、现实发展情况、武器装备差距和外国势力介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以毛主席为首的新中国领导团体选择了跨过鸭绿江,发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而新中国也遗憾地暂时失去了统一祖国的机会。

美国对台策略的发展与变化

毫无疑问,在台湾能否回到祖国怀抱的问题上,美国是举足轻重的第三方势力。

甚至可以说,美国才是真正在棋盘上与中国对弈的棋手。

而美国受国际战略格局、意识形态交锋和双边关系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对台策略也一直随着时局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在1949年前后,美苏争霸的战后格局逐渐成型。

出于对抗苏联,遏制其影响力的考量,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认为中国对其远东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他曾考虑过放弃台湾的蒋氏政权与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

杜鲁门

这点在美国后来的行政文件中可以证明。

在当年年底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中明确表示:“台湾不具备重要战略价值,美国不会保护台湾”。

但事情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发生转变。

同时,华盛顿主流意见认为中苏合作对抗美国已成定局。

于是在1950年,杜鲁门迅速转变态度,派出第七舰队武力干涉。

美国正式介入中国内政——台湾问题。

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其干涉中国内政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中美关系也跌到谷底。

只不过,事情在上世纪70年代又再次出现转机。

随着冷战进入白热化,苏联给到美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美国开始谋求寻找共同对抗苏联的盟友。

等到六十年代,因为强调维护自身外交独立性、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干涉内政而与之交恶的中国进入美国视线。

出于对抗苏联的需求,中国的战略地位大大提升。

从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从台湾撤军,并提出尊重一个中国原则。

克林顿

可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让中国对美国的价值降低。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开始重新转向。

尤其在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出于历史的惯性,美国开始出现将中国视为苏联之后又一个对手的论调。

美国又开始挑衅中国底线。

时间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国力飞速提升。

美国愈发将中国视为威胁其霸权地位的竞争对手,对中国从各方面进行打压和限制。

“台湾牌”重新成为美国不断使用的抓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在对台问题上从来没有其宣称的所谓民主自由的价值观。

他们从来是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

因此,对于美国我们不该抱有任何幻想。

唯有坚定信念,以斗争求团结方可实现祖国的统一。

邓小平的方略

正是因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反复无常,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国务卿先生,我有必要申明一点,那就是台湾问题是中国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主权问题。”邓小平直白且坚定地告诉美方。

这个原则性问题没有谈判的余地。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则,邓小平同志从多个方面展开了他的方略。

首先就是在国际舆论上。

他始终旗帜鲜明地表明一个中国原则,不给美国任何试图混淆概念搅乱舆论的机会。

同时,其利用外交手段对于美国背信弃义的行为,进行坚决地揭露和批判。

在中美建交后不久,美国抛出《与台湾关系法》,公然阳奉阴违地干涉中国内政,违背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

对此,邓公在记者会上予以犀利的批驳。

“所谓老朋友是空话,掩盖着真实的东西,就是要霸占那里(台湾)!”

同时,邓小平还创造性地运用政治途径来解决台湾问题。

提起“一国两制”,大家最先想到的想必是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但事实上,最早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为落实好“一国两制”,为两岸和平、平等的会谈创造机会,小平同志作出了许多努力。

他先是结束了以金门为中心的军事对峙局面,释放了和平统一的善意。

随后,他积极推动“三通”。

即,通邮、通航、通商。

此举旨在促进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加强两岸间的接触交流,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信。

福建省的平潭实验区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落地,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上进行的。

这不仅加深了两岸经贸捆绑,也极大促进了福建的发展。

此外,小平同志还十分重视统战工作。

他经常接见海外华侨和爱国人士,向他们耐心的解释和宣扬“一国两制”的内涵和真谛;

并鼓励他们为了祖国统一的事业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由此,邓小平一手建立起了以祖国统一为目标的爱国统一战线。

非但这样,他还是清楚地认识到,祖国能否顺利统一的关键仍在中国自己。

更准确地讲,就是中国能否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的经济能不能真正的发展。”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晚年的邓公,依然夙兴夜寐地谋划解决台湾问题的良策。

面对李登辉上台后愈发猖狂的“台独”势力,他虽无力在有生之年亲眼见证台湾回归。

但他留下的“发展”和“一国两制”两个破局之道,为后来者指明胜利的方向。

后记

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同胞兄弟何不容?

我们都期盼和平统一的到来,但我们必须明白和平统一不是等来的。

唯有坚持发展的硬道理。

在加强自身实力的情况下,坚定灵活地与各方阻挠统一的势力进行斗争,才能最终赢下这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拉锯战。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中国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台工作决策探析》 蒋永清 党的文献

《邓小平年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台湾问题与解决对策——论邓小平的涉台思想》 李德栓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