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送审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江县东方盛焰电话 中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送审稿)

中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送审稿)

2023-12-12 19: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点击查看中江最新楼盘优惠↑↑

中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

(送审稿)

前 言

德阳市中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根据中央、四川省及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德阳市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中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第一章 规划基础及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效

(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一是城市设施功能整体提升。“十三五”实施以来,中江县住建局坚持把提高中心城区的容纳力、承载力放在首位,全力加快城市道路、管网、公园、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六高八快四轨”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二是城市建设品质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省级宜居县城建设试点,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宜居、安居、乐居环境,加大对综合性公园、生态休闲场所、购物中心、文体中心、物流中心等的建设力度,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4%。

(二)住房保障稳步推进

一是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保障性住宅完成公共租赁住房开工16套,面积670平方米,十三五末期完成公租房实物配租740套,发放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61户。

二是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十三五末期启动了中江县公园街片区、中江县南门广场片区、城南片区等19个老旧小区改造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三是棚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依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6年全省住房保障工作要点的通知》和住建部、发改委等6部委《关于申报2018年棚户区改造计划的通知》,完成棚户区改造3074户,出台《中江县农村“彩钢棚(房)革命”整治实施方案》,完成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彩钢棚(房)分类整治。

(三)建筑房产健康发展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了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商品房施工累计面积351.0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63.31万平方米),完成商品住房投资49.44亿元,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09.6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7.21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77.2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32.92万平方米)。

二是房地产规范制度的拟定完善与贯彻实施。进一步完善了预售资金监管、预售许可等制度,出台了《中江县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促进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乡村振兴成果斐然

一是落实百镇建设行动。“十三五”期间,培育仓山镇、集凤镇、辑庆镇、龙台镇、太安镇、永太镇6个镇为“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成功创建仓山镇、龙台镇2个镇为“省级特色小镇”。

二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乡村风貌再绽新颜。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2%,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278个,集凤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小镇”,龙台镇普贤村、集凤镇银冯村、集凤镇石垭子村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十三五末期顺利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考核验收;结合乡村振兴,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编制并推广了25种农村建房户型图集,确保建筑风格、风貌因地制宜又相对统一。

(五)城市治理成效显著

一是智能化执法精准化发力。十三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数字城管,完成全市综合行政执法县级数字指挥平台升级。

二是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改革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现全覆盖。中江县被评为四川省村民自治模范县,集凤镇石垭子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建成5个乡镇“省级安全社区”。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十四五”形势

(一) 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建设发展缓慢,制约乡镇经济发展。

县城建设进展缓慢。因县级财力有限,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影响“十三五”规划目标推进。征地拆迁问题长时间影响工程进度。

小城镇建设力度不大。目前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的建设上只停留在小打小闹、小修小补阶段,市场融资的力度不大,调动社会投资的思路不开阔,吸纳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还没有探索出新路子,规划中很多项目还没有得到落实和实施。

二是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困难重重。

供水管网建设滞后。供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扩展速度,投资不足,供水站厂扩建工程推进难,水表出户改造工程缓慢。部分居民对户表改造工程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城市管网改造阻碍因素突出。改造进程中涉及到千家万户,矛盾突出,干扰过多,协调工作难度大;老城区地下管网状况复杂、空间狭窄,改造难度大,资金不足。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村路政执法薄弱,管理滞后,脱管漏管现象突出。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县级管理人员少,乡村两级无专管人员,脱管漏管现象突出,乱建乱占管理不到位,路产路权难以维护。农村污水、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由于缺乏管理人员和维护资金,导致不能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家和省、市多重战略机遇在我县交汇叠加,多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同时,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积极加以应对。

一是城市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以及建成德阳“市域副中心”等重大战略,是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江新篇章的重要机遇。勤劳智慧的中江人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中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十四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十四五期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三是住房保障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住房保障工作紧扣民生保障主题,科学谋划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未来发展蓝图。中江县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战略牵引,以城乡人居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宜居生活需求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富民强县、共建共享”为总体取向,以“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为发展路径,着力构建“一主一副一区多点”发展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优质建设,严格管理,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狠抓新型城镇,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质量,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着力抓好城市体系、住房保障、城市更新与治理、建筑高质量发展、小城镇建设、乡村建设行动等系列任务,充分发挥住建事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作用,为实现中江县经济社会“十四五”发展目标作出住建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从人的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群众提供干净、整洁、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宜居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系统全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做到齐头并进、统一贯彻。从工作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加强统领、协调和联动,促进同向发力、顺畅高效、整体优化。有意识地引导优势突出的中江县和中心镇加快发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增强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地上和地下设施的统筹、建筑布局和风貌的统筹、城乡建设的统筹,切实增强城乡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坚持改革创新。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力度,推动管理和制度创新,着力破除制约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中江县率先创新和试点。持续深化和超前谋划住房制度改革、新城建、城市更新与治理、中心镇建设、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设施改造、棚户区改造、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转型等重点改革任务,积极争取国家改革试点,不断释放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建设发展方式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变,不断优化改善城乡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把山水林田湖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园林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创建等工作,系统构建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城市空间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防范局部的风险,高度警惕房地产市场风险,着力防控城市运行和安全生产风险,妥善处置房地产交易、住房保障、工程款和建筑工人工资等民生领域矛盾纠纷,确保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中江县以“一主一副”为引领,构建城镇发展核心,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一主”,县城按照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中等城市规模,建成德阳市域副中心,重点统筹推进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基建升级,“一副”,推动仓山镇打造县域副中心,集中力量打造区域产业、人口集聚高地,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引领带动县域南部地区城镇化、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等发展。以“三区多点”为统领,引导全域空间优化。“三区”,加快建设以凯州新城为核心的成都东部新区产业协作区,以高新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样板区,以继光湖为核心的生态康养旅游区。“多点”,鼓励广福、集凤、永太、黄鹿、永安、富兴、普兴、冯店等中心镇率先发展,按照“一镇一格”的思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打造联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枢纽节点和乡村振兴的试点示范。

——产城融合。

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产城融合带动新区发展。以城南新区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加快实现中江县地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进程。

——住房保障。

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完善,形成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和完善的住房保障两个体系。住房市场保持平稳健康、风险可控。住房品质不断提升,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和谐发展。

——城市宜居。

发展短板基本补齐、综合交通网络覆盖更广、污水垃圾治理效果显著提升,供水供气设施和排水防涝系统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全面、管理高效、运营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居住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和谐、生态自然环境协调的居住地。

——乡村振兴。

村镇干净、整洁、舒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田园风貌特色鲜明,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利用,城乡不断融合发展,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建筑管控。

建筑实行规范管控,建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新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和建造方式推进效果显著,绿色建筑得到发展,新型可再生建筑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城镇建设展现新容颜。

至2025年,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聚集人口31.5万;重点打造仓山镇、龙台镇2个县域中心镇,推进集凤镇、冯店镇、黄鹿镇、永太镇等重点镇建设,新增聚集城镇人口10万,全县城镇化率达56.5%。

——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

城市道路面积达39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5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达到170公里;建成区绿地率达33%以上,绿化覆盖率3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左右;城市供水规模4.5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86%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新、改建芙蓉路、迎宾大道、江南外国语学校周边配套道路等城市道路22公里(含断头路);新、改建桥梁三座(凯江七桥、东江十桥、凯江四桥);建设南门广场等停车场2个;利用凯江、东江、西江,改造提升三江六岸景观,建设七里坝湿地公园;利用城区自然小山头注入中江历史文化元素与底蕴,实施“塔城”规划建设。

——美丽中江迈出新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大规模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城乡环境更加优质宜居。

——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

无毒中江取得显著进展,平安中江、法治中江扎实推进,“一核五治”现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城镇住房实现新突破。

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县新增商品房供应4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10%以上;创建10个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小区。

——城市宜居得到大提升。

基本完成全县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有序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4.3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0%,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88%,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100%,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农村人居环境更优美。

农房建造品质和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

专栏1:中江县“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5年规划目标

属性

备注

住房保障

1

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

5%

预期性

城市宜居

2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

4.3公里/平方公里

预期性

3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70%

约束性

4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100%

预期性

5

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5平方米/人

预期性

乡村振兴

6

城镇污水处理率(%)

85%

预期性

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预期性

8

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100%

预期性

9

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90%

预期性

建筑管控

10

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

6 %

预期性

11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20 %

预期性

第三章 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德阳市域副中心

进一步优化全县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利用效率,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6.5%。联动推进新型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以产业升级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以产业布局优化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以产城融合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镇化基础,进一步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形成与“一轴一心,一带多片”城市空间布局相适应,并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

图1 中江县国土空间规划格局图

第一节 明确城市空间发展

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主动对接成都“东进”战略、融入成都东部产业发展带,强化城市功能分区与产城、产景一体化发展,构建“三生融合,全景中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二是大力实施“南拓、北育、西优、东延”城市发展战略,坚定城市向西南方向发展,加快推动城市规模拓展,形成“一轴一心,一带多片”的城市空间布局。

“一轴”,以一环路玄武大道、狮子山大道为基础,向南北延伸的城市发展主轴。

“一心”,即城市一环路以内区域,通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形象,再造老城新中心。

“一带”,包括二环路西段—中金快速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出口至成巴高速出入口联结线形成的城市产业发展带。

“多片”,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开发模式,立足未来中江发展愿景,重点打造城南新区等城市片区。高标准打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配套充足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文脉构建新的城市形象轴线,与玄武大道城市发展主轴在凤凰岛片区交汇,形成新的城市核心,将城南片区打造为中江生态宜居典范代表。

专栏2 中江县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南拓。加快开发城南新区。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城南新区,有序推动道路、交通、水电、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园、高品质宜居楼盘、商业综合体等。

北育。打造城北生态居住组团。重点强化城市生态涵养功能,把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健康修身等元素融入城市设计建设,通过科学与合理开发,努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西优。优化完善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布局城市文化、行政、商务等中心功能区,完善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等商业设施规划布局。

东延。推进城东建设发展,以城东商业副中心为重点,规划休闲文化商业街、特色餐饮美食街等商业街区,打造城市商业名片。加快形成东西便捷的城市道路体系。

第二节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突出文化特色、突出生态宜居、突出产城融合、突出城乡一体,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独具中江特色的“四大城市功能组团”建设。

一是以老城片区为主打造“综合服务组团”。

重点推进旧城改造提质,提升居住及商业服务功能。对城区道路、路网、水电、通讯,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进一步提升干路网通行能力,不断完善支路网建设,打通城市微循环系统;提升园林绿化功能品质,抓好改造后道路沿线、街心公园、休闲广场、居民小区、主要节点的绿化设计和景观营造,增加绿量,提升品质。

二是以城北、城南片区为主打造“生态居住组团”。

重点强化城市生态涵养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承接老城功能疏散和县域人口转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方案,加强城北、城南片区生态修复,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将城南新区打造为中江未来主要的居住配套与商业服务配套承载地。城南新区中部区域——历史文化的延续融合之地&美好生活的服务支撑之地,城南新区西部区域——工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之地,城南新区东北部区域——美好生活的服务支撑之地。促进城南片区成为中江凯州双城纽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打造高品质产业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格局。

三是以岩鹰山、西山、南华片区为主打造“文旅服务组团”。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结合山体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配套完善居住功能。进一步挖掘区域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江打造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四是以辑庆、兴隆、南山、南渡片区为主打造“产城发展组团”。

秉承"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理念,利用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及中金快速通道的交通区位优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完善配套生产、生活设施,打造产城融合新区。

第三节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坚持一图一册精准规划,一砖一瓦精雕细作,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通过设计提升、文化提升、山水提升,彰显城市风貌、提升城市人气,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公园城市。

(一)加强景观风貌设计

加强风貌设计,适度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凸显建筑景观风格,塑造各具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规划管控,加强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引导城市景观风貌向凝聚特色、提升品质、宜居宜业发展,以传承地域文化,彰显时代风貌。在城南新区形成“一核心三廊道多节点”的绿地景观结构。

(二)塑造公园城市形态

坚持“融山、秀水、靓城”,尊重自然空间基底,构筑城景互联、山水互望城市景观体系。一是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宜居、安居、乐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加大对综合性公园、生态休闲场所等的建设力度。二是按照“一江一格、一山一景、乐水亲山”的思路,全力打造凯江、东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形成特色分明、相映成趣的绿色休闲生活带,依托城区22座小山打造城市公园、绿色廊道、健身园地等。三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工作,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大力度建绿增景,全方位整治环境,实现绿在城中、城在绿中,城中有园、园中有水,水光相映、碧草生辉的公园城市形态。

(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推动城市版图“南拓、北育、西优、东延”,注重里子与面子、时尚与乡愁、安居与乐业“三个统一”,进一步彰显城市的山水本质、滨江特色、文化内涵,实现城市生活功能、服务功能全面配套;坚持“传承经典、融入特色”,挖掘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地标、文化标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弘扬“质朴、敞亮、勤勉、奋进”城市精神。加强城市宣传营销,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推进城南新区新旧交融,强化发展时空序列;通过区域新地标的构建,突出区域的主题风貌体征,以点盖面,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并强化视觉通廊,延续文化发展脉络。

第四节 强化产业联动城市

一是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基础建设配套功能。聚力建设凯州新城。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及“多规合一”理念,高水平编制凯州新城规划。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推进与成都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同轴同城同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标准厂房、智能仓库、污水处理、燃气管网、停车场、商业综合体等建设,提档升级绿道、公园等生态景观。

二是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电子信息为重点,加强产业协作配套,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便企政务服务中心、综合便民中心、综合市场、社区幼儿园等建设。把中江县凯州新城建成成德同城示范区、德阳经济新极核,再造一个德阳工业主战场。

三是产业发展提升城镇风貌联动改造建设。深化城镇改造,完善城镇功能,塑造特色城镇。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坚持“一城三带四片”发展思路,建设环成都经济圈“大美乡村”旅游优选地。按照“一区一品”的目标,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及重点城镇主要交通沿线等城镇风貌特色塑造工程的建设实施。

第五节 着力城市建设工作

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狠抓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宜业公园城市,加快开发城南新区,强力推动旧城提质,强化城市基础建设,筑牢市域副中心基础。

(一)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规划,要统筹协调、系统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以更高标准谋划推进城市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有序推进城市建设。一是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园、高品质宜居楼盘、商业综合体、综合市场、星级酒店等,提升新区功能品质。二是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城南新区,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聚力打造宜居城市新示范、魅力城市新名片。到2025年,城南新区骨架基本形成。

(二)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强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城市建设、管理、经营方面的运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都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下的产物,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是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的有效途径,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理念,通过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更好的发挥出海绵城市的功效作用。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重心正逐渐从整体谋划、全面建设向营造优质环境、设计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转变。全面创新组织管理、建设运营、互动参与等机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

第六节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结合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完善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修补旧城区城市为目标,对城市、街区、小区等进行改造提升,以老旧小区改造等为契机,全面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

(一)完善城市 基础设施

一是着力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供水、排水、防涝、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扩建和综合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启动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道路、交通、水电、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人口、产业承载能力。

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统筹组织协调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施工建设进度;专项规划落实具体项目,科学论证,加快项目立项、规划、环保、用地等前期工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是着力城市交通升级,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形成南北畅通、东西便捷的城区道路体系。完善主城区路网,推进继光大道、G350线中江城区连接线等城市骨干交通建设,推进现有干道、街道等提档升级。加强轨道交通连接,争取规划建设成都外环铁路、S1线轨道交通等,推进旅游专线互通,打通龙泉山旅游公路环线。加快建设老城区至城市新区干道,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主城区至外围乡镇快速通道,实现老城区、城市新区与外围乡镇快捷互联。强化智能交通建设,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信息中心,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二)加强综合防灾治理

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中江县地震峰动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区。特殊工程和重大项目要按国务院《地震安全评价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由有资格的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物的设计要按照2016新修订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执行。

(三)强化综合管网建设

加强地下综合管线普查,摸清家底,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优化工程综合管网设计,强化管理效能。

(四)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一是着力城市功能升级,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设施,方便市民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加强城市科技馆、规划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提升医院、学校、运动、康养等设施功能。优化生活服务功能,科学布局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城市公厕等,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重点强化城南片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构建“城市/大区级—居住区级—基层居住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和区域级服务设施沿主要城市干道布置。

二是聚焦城市发展短板和不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休闲功能,依托主城文化核心,完善旅游休闲服务导示系统、旅游厕所等服务实施,建设一批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五)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围绕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方面,大力实施“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开展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坚持“微改造”“微修复”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形式的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完善老城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

一是突出片区统筹,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分类实施。

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构建更加舒适便捷的社区生活环境;谨慎推进文化遗存更新,实现城市新与旧的完美结合;深入推进城市交通更新,实现紧凑型开发的有机更新。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夯实城市有机更新财力支撑。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融资加快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落地建设。

第四章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中江县地震峰动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区。特殊工程和重大项目要按国务院《地震安全评价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由有资格的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物的设计要按照2016新修订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执行。

第一节 抗震设防原则

坚持以中江县域为基础,以城区为重点,做好震前防灾工作,提高中江县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防止各种次生灾害的出现。

第二节 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提高整个中江县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当全县遭受规划所能预计的级别的地震影响时,抗震防灾指挥系统运行正常,要害部门和生命线工程基本安全,并基本不发生次生灾害,使社会生产不受影响,人民生活基本正常。

第三节 抗震规划

1、设防等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中江县地震峰动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区。规划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筑抗震设防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执行。生命线系统(粮食、供水、供电、通讯、交通、指挥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抗震设防烈度应按Ⅷ度设防。各类建筑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2、重点单位重点监视

对各级下属单位进行重点监视,确保要害部门的安全以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进行迅速有效的抗震指挥和救灾工作。

3、防止次生灾害

对于地震后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单位,如加油站、配气站、变电站等,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另一方面要逐步进行抗震加固,加强地震火灾源的消防、抗震措施,防止地震时次生灾害的发展和蔓延。

4、原有工程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向抗震管理部门提交委托书,严格按照抗震鉴定、加固设计、设计审查、加固施工、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己加固并经验收合格的工程,所有资料都要归抗震部门留存。中江县生命线系统的主要设备,应按照《工业设备抗震鉴定标准》进行鉴定,不符合标准者必须限期纠正。

5、避灾场所

贯彻“以就近疏散为主”的原则,避震疏散场所分为紧急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两级。可提供7天以内受灾人员安置,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500米,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本次规划紧急避震场所主要包括博物馆广场、文体广场、公园广场、规划建设的城南体育公园以及全县的公共停车场、教育学校操场等。

6、避灾疏散通道

避震疏散主要通道两侧的建筑应能保障疏散通道的安全畅通。疏散通道分为三个等级:车行道路形成的危险品运输通道,宽度为16-18米;以城镇主要通道、避震疏散中心以及抗震指挥中心的救灾主通道有效宽度不低于12米;与广场、绿地等固定避震疏散场地相连的通道其有效宽度不低于7米。

7、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完善中江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依托德阳市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的建设,通过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全面掌握中江县地质灾害的发展动态,发挥预警网络的信息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损失。重大工程项目选择场址时,须做好相应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规划工作,指导工程建设正确选址,有效避让。

一是避:加强监测,做好预报,提早组织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二是排:截、排、引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滑坡区;对滑坡中后部裂缝及时进行回填或封堵处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渗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铺盖,或者利用泥土回填封闭;实施盲沟、排水孔疏排地下水。三是挡:采用抗滑桩、挡土墙、锚索、锚杆等工程对滑坡进行支挡。四是减:当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时,可以在滑坡后缘拆除危房,设置清除部分土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五是压: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应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六是固:结合微型桩群对滑带土灌浆提高滑带土的强度,增加滑坡自抗滑力。

第四节 “十四五”近期建设内容

1、规划管理制度建设

(1)建议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落实《中江县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各项管理制度。完成时限:2023

(2)编制村镇抗震设防要求与实施指南,逐步将村镇抗震防灾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完成时限:2023

2、区域建筑加固改造

(1)由建设、地震主管部门组织对重要建筑物进行抗震评估,对可能不满足要求的建筑组织进行抗震鉴定,根据需要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完成时限:2023

(2)制定一般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规划,并在近期建设期末基本完成规划区内急需抗震加固层次的抗震加固改造。完成时限:2023

3、城市基础设施加固改造

(1)由县建设和地震主管部门组织对生命线骨干建筑、桥梁、重要设备设施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对可能不满足要求的组织抗震鉴定,根据需要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完成时限:2023

(2)供电系统

①由县供电公司负责,对规划区110kV及以上变电站的主控室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完成时限:2023

②组织对规划区一、二级供电节点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据此制定抗震加固改造规划,提高供电系统抗震能力。完成时限:2023

(3)交通系统

①由县交通局和执法局负责,对现状一、二、三级防灾干道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并据此制定加固改造计划; 完成时限:2023

②将在建的G350城区连接线-狮子山大道-一环路东段-一环路北段-菊花大道-西二环路作为中江县防灾供应区域性干道。完成时限:2022

③将东西方向—继光大道-凯江五桥-继光大道中段-继光大道东段、南北方向—伍城干道-南门转盘-凯江六桥-一环路南段-金银花北街作为防灾供应城区内干道。完成时限:2022

(4)供水系统

①由川投水务自来水公司负责,对辖区管网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并据此制定加固改造规划; 完成时限:2023

②由川投水务自来水公司负责,选定辖区地震应急备用水源,并制定建设计划。完成时限:2023

(5)医疗卫生系统

①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对规划区医疗卫生系统重要建筑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并制定抗震加固改造计划; 完成时限:2023

②由县食品和药品监督主管部门负责,调查摸底规划区药品储备情况,并制定规划区地震应急药品储备规划。完成时限:2023

(6)消防系统

①由县消防大队负责,对规划区消防系统重要建筑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并据此制定加固改造方案。完成时限:2023

(7)通信系统

①由电信、移动和联通等运营商负责,请有资质单位对各自重要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据此采取相关措施; 完成时限:2023

②由电信、移动和联通等运营商负责,制定各自应急电力保障方案并负责实施。完成时限:2023

(8)粮食系统

编制实施本部门的抗震防灾规划。

4、次生灾害防御规划措施实施

各危险品拥有单位应制定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次生灾害的防御措施和要求。市安监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应制定地震次生灾害的防御应急要求和措施。完成时限:2023

5、避震疏散场所建设

①由县地震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市级中心避难场所设计改造方案,并启动建设计划;②由县地震主管部门负责,至少完成1座学校型固定避难场所建设改造试点工作。③加快推进城南新区湿地公园、体育公园等项目的建设,作为中江县城南片区避震疏散场所。完成时限:2025

本次规划缺少地勘资料,无法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因此要求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中,必须完善地勘资料和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特别说明:本次规划要求在规划实施中必须符合地质勘查,按地勘情况进行科学地建设以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章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规划

第一节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统筹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统筹。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地下各类设施、管线布局,原则上不允许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生产经营性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其他地区新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不得在穿越其他管线等地下设施时形成密闭空间,且距离应满足标准规范要求。中江县要依据相关上位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各类专业管线进行综合,结合中江县未来发展需要,统筹考虑管线建设需求,合理确定管线设施的空间位置、规模、走向等,加强与地下空间、道路交通、人防建设、地铁建设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第二节 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

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经批准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中江县地下管线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建设前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严格执行地下管线工程的规划核实制度,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及时查处,依法严肃处理。

加强地下综合管线普查,摸清家底,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及城市工程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优化工程综合管网设计,强化管理效能。

针对中江县雨水灌渠应做到以下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根据分散和直捷的原则,雨水管渠布置一般都采用正交式布置,保证雨水管渠以最短路线,较小的管径把雨水就近排入凯江、东江、西江。

(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由于暴雨形成的径流量大,雨水泵站的投资也很大,而雨水泵站一年中的利用率很低,因此应尽量让雨水重力流排入水体。在不得不设置雨水泵站的情况下,要把经过泵站的雨水径流量降低到最小(如道路立交部分)。

(3)结合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渠

结合路网的规划布置。道路是街区路面的径流集中地,利用道路两侧边沟排除雨水。雨水管道平行道路布置,尽量布置在慢车道、人行道或草地带下,而不布置在快车道下。

(4)结合城市镇竖向规划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在规划城市各部分高度时,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地形,使整个流域内的地面径流能在最短时间内,沿最短距离流到街道,并沿街道边沟排入最近的雨水管渠或天然水体。

(5)合理设置出水口

雨水的出水口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布置形式。当管道就近排入附近河流,管线较短,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时,雨水采用重力流入水体,分散式排水口;当管道离出水口较远时,采用集中式排水口。

根据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和分散直捷的原则,保证雨水管渠能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在规划区汇水范围内,对离水体较近的水区域,沿自然地形和规划道路向水体方向布置雨水管渠,以最短的距离、分散多点的方式就近将雨水排入水体中。在离水体较远的区域,则布置区域雨水主排管渠,收集排水区的雨水以集中方式排放。

规划区内雨水管渠推荐:管径小于等于DN2000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径大于DN2000时,采用钢筋砼箱涵。

第三节 综合管廊工程设计

(1)设计原则

综合管廊的设计宗旨是安全、经济、合理、并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①综合管廊的平面线形应基本与所在道路的平面线形平行,如需转折则平面线形的转折角必须符合各类管线平面弯折的转弯半径要求。

②综合管廊的最小埋设深度应根据施工工艺,必要的覆土厚度以及横向埋管的安全空间等因素确定。

③综合管廊的断面空间应能满足各类管线的敷设、维护以及扩容的需要;管廊的断面形式及各类管线的布置应能满足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要求。

④综合管廊特殊断面的空间应能满足各类管线的衔接、通风口、人员出入口以及投料口等的布置要求。

⑤综合管廊采用二次找坡方式排出廊道内积水。

⑥综合管廊内的缆线一般布置在支(桥)架上,支(桥)架的宽度与纵向净空应能满足缆线敷设及维修需要,支架的跨距应根据计算及实际施工经验确定;大口径的管道一般安置在支墩或基座上。

(2)横断面设计

综合管廊断面设计是综合管廊设计的前提和核心所在,综合管廊断面大小直接关系到管廊所容纳的管线数量以及综合管廊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管廊内的空间需满足各管线平行敷设的间距要求以及行人通行的净高和净宽要求,满足各管线安装、检修所需空间,同时需要对各种公用管线留有发展扩容的余地,须正确预测远景发展规划,以免造成容量不足或过大,致使浪费或在综合管廊附近再敷设地下管线。

(3)纵断面设计

综合管廊的埋深影响工程造价,也直接影响其它未进综合管廊的雨水、污水的埋设。管廊的上部覆土要能够满足雨水、污水支管的穿越以及其它公用管线的穿越。

(4)节点工程设计

综合管廊内的管线铺装是在综合管廊本体土建完成之后进行,所以必须预留材料的投料口,同时材料投料口也是今后综合管廊内管线维修、更新的投放口。投料口同时兼综合管廊自然进风进风口。

第四节 “十四五”管廊建设内容

结合中江县城南新区建设,在城南新区启动区猫儿咀中路规划建设一条南北向综合管廊,涵盖强电、通信、照明、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等通道,总长约1400米,北通凯江西路,南通二环路并横穿二环路接入南侧体育公园。打造城南新区南北向综合管廊大通道。

第六章 加强住房建设,提升城市居住水平

第一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一)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重点解决以新市民为主的常住人口阶段性住房困难,加大城区公租房房源筹集力度,改善公共租赁小区居住环境。2025年,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10%覆盖率。

修订《中江县城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扩大住房租赁补贴覆盖面,健全人才安居政策,综合采取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住房需求。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分配、退出全过程信息公开。

(二)做好公租房配租管 理

一是规范管理流程,严格实行《中江县城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从申请审核程序、租金定价标准、配租规定及后续管理等方面规范公租房管理制度标准,明确实施流程。二是规范管理操作。由住建局牵头对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明确职责和责任。同时,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确保公租房配租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公租房后期运营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入户调查力度,坚决查处转租转让转借等行为,每季度调查和清理1次,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予以坚决清退。二是所有保障性住房小区实行物管企业规范化管理。加强党建工作引领,实现共建共融共享共治,积极打造以人为本有温度的和谐小区,不断提升保障对象归属感,获得感。

第二节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

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建立住房与土地、金融联动机制,加强住宅用地管理,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建立监测预警和评价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价、年度考核,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市场稳定。完善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机制,客观解读房地产市场形势和调控政策。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开展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各项专项行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深化细化房地产调控措施

配合金融监管部门继续管控全县地产融资规模,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个人住房贷款审贷管理,加大住房租赁市场融资支持,加强消费贷款审查,防范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住房市场。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强化对标杆地块、楼盘的监测管控,探索建立以需求定供给、以效益定供给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动房地产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消费、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加快转型发展。

(三)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加快住房租赁服务平台建设,切实维护租赁双方合法权益,加大“高进低出”“长租短付”等高风险经营行为治理,防止“暴雷”风险。研究制定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四)促进物业服务转型升级

以促进小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明确责任清单,落实责任制度。加强业主大会制度建设,建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构建居住小区综合治理体系。建立业主(使用人)居住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将拒不续筹维修资金、违法建设、破坏房屋承重结构、擅自“居改非”、“群租”等违法违规行为录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诚信制约机制。建立物业服务市场信息发布机制,行业协会或第三方中介机构定期发布物业服务内容、标准和价格等信息。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续筹管理制度,加快解决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和售后房“三项维修资金”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日常续筹机制,鼓励在收取物业服务费的同时代收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创新物业服务内容,积极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向技术型、服务创新型转变,全面提升住房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探索互联网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途径,充分发挥物业企业拥有社区消费“最后一公里”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

第三节 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设施改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全力推进,全面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一)加强宣传,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通过电视、公众号、业主微信群、上门入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老旧小区改造的意义、内容、成效及群众反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带动作用,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把惠及民生的实事办好。将文明城市创建与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工作有机结合,为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和长效管理提供文明软环境的支撑。

(二)制定方案,分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十四五”期间,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将409个(784栋,20053户)老旧小区中,群众有改造愿意的小区列入改造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制定老旧小区年度改造方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统筹安排老旧小区改造时序,同步推进小区院内功能修护完善和环境提升以及与小区直接相联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改造和提档升级。

按照成片改造的思路,分批次实施公园街片区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南门广场片区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及其他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改造老旧小区、单位院落,对老旧小区院落进行拆墙透绿改造,实现安防、绿地等资源共享,着力打造300米见绿的社区绿地网络体系。

(三)完善机制,巩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构建属地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探索和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物业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老旧小区的改造成果,补齐创城短板,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感。

第四节 棚户区改造

(一)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提升人居环境

完成棚户区改造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注意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努力实现市域范围内棚改资金收支总体平衡,不能不计成本,形成大量债务的要求,根据融资情况规模进行调整。着力城市面貌升级,加快推进谭家街、南塔片区等棚改工作。

(二)强化棚户区改造监管,确保改造质量

工程质量是棚户区建设的“生命线”。在施工程序上,该局严格按照科学施工程序要求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选择实力强、信誉高、业绩好的施工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在竣工收上,严格执行工程验收标准,全面实施和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和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单位联合验收制度,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真正让群众住上放心房、暖心房。

第七章 推动中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一)精简行政审批制度

精简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优化施工图审查备案、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项目审批业务流程,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项目推行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二)拓宽企业业务范围

鼓励企业拓展公路、铁路、机电安装、建筑智能化等领域的市场,对取得除建筑、市政、水利以外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含增项)的企业列入重点培育企业。鼓励本地企业申办设计、勘察、监理等资质。

(三)建立招投标违法案件联查机制

坚决打击围标、串标、买卖标、以他人名义或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交易等不法行为,对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将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予以诚信扣分处理,并在从事项目投标、市场准入等方面依法给予限制。

第二节 严格执行工程预付款制度

(一)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主体诚信自律,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对中标后合同履行情况,实行帮助监督为主、处罚为辅的监管模式。完善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与招投标活动的结果运用。

(二)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加大对违法违规及失信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增加检查频次。按照国家、省、市相关“黑名单”制度和认定标准开展“黑名单”认定工作。将涉及建筑领域的“黑名单”、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信息推送至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并通过“信用中国(四川德阳)”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对外公示,依法依规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营造“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受限”的市场环境。

(三)完善建筑业企业“绿色服务”通道

对获取“服务绿卡”的企业,在资质升级、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备案等方面实行绿色通道。

第三节 加快推行推广工程承包模式

(一)加快推行工程承包模式

工程总承包项目实行固定总价合同的,在工程结算和审核时,仅需对合同约定的变更调整部分和暂估价部分进行审核。推行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大力培育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对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的具有相应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开展全过程咨询服务的工程,可不再另行委托监理。

(二)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

至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20%以上。进一步开展装配式建筑适宜技术应用研究,完善装配式建筑监管,培育精品示范工程,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合理规划布局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点位,在用地保障、税收信贷、工程定价、部品部件运输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第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中心镇

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聚合资源要素、加速城乡融合、保障改善民生,促进乡镇布局由量多面散向优化集中转变,资源配置由点状布局向全域集聚转变,民生保障由分散供给向集中供给转变,进一步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创建培育仓山镇、龙台镇2个“省级百强中心镇”,打造仓山镇为县域副中心。支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在中心镇实行“点状供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中心镇倾斜。开展中心镇建设培训工作,开展以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对象的相关专题培训,提升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规划设计、项目统筹、市政设施建设、农房建设管理、小城镇改革创新、投融资平台创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确保中心镇建设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第二节 实施“两不一增”专项行动

(一)实施被撤并乡镇市政设施不过度建设专项行动

摸底调查南山镇、杰兴镇、青市乡、瓦店乡、合兴乡、石泉乡、古店乡、清河乡、太平乡、双龙镇、高店乡、石笋乡、民主乡、石龙乡、元兴乡15个被撤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开展被撤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评估论证和提质增效。对被撤并乡镇在建、立项或拟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进行评估论证,重新审视和优化调整建设规模、处理工艺和排放标准,因地制宜推进被撤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减量和提质增效,提高被撤并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优化调整被撤并乡镇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对被撤并乡镇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布局、数量、规模和运输线路进行优化调整。

(二)实施被撤并乡镇市政设施不降低维护管理水平专项行动

明确南山镇、杰兴镇、青市乡、瓦店乡、合兴乡、石泉乡、古店乡、清河乡、太平乡、双龙镇、高店乡、石笋乡、民主乡、石龙乡、元兴乡15个被撤并乡镇市政设施管护责任。落实被撤并场镇市政设施建设维护管理专门人员、资金安排和配套措施,确保被撤并场镇市政设施建设日常管理不缺位、服务水平不降低、资金安排不断档、维护管护不脱节。加大对乡镇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并列入财政预算。健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维护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兼顾新场镇与被撤并场镇污水处理设施,由专业的运营单位负责维护管理。实施新老场镇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建立全域统一的保洁机制,加强新老场镇环卫设施统一运营、业务人员统一管理、运维费用统一配套。

(三)实施增强村镇建设管理能力专项行动

整合提升村镇建设管理职能,建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和农房建设管理责任,完善运行机制、增强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效能,重点提升仓山镇、龙台镇中心镇的村镇建设管理能力。

第三节 营造城镇风貌特质

以仓山镇、龙台镇等重点城镇为试点,按照镇景融合的理念,开展“美丽城镇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城镇风貌塑造。启动重点城镇整体风貌设计,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对试点城镇街巷肌理、城镇建筑、农房建设在建筑风格、体量、造型、色彩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设指引和管控要求,突出风貌特色。重点抓好试点城镇进出通道、车站广场等公共空间、重要节点的景观打造,明确重要节点、重要街巷和重要地块的景观风貌管控要求,提高小城镇可阅读性和可识别性。

专栏2: 中江县小城镇建设重点项目

1.中心镇建设

仓山镇、龙台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

2.“两不一增”专项行动

南山镇、杰兴镇、青市乡、瓦店乡、合兴乡、石泉乡、古店乡、清河乡、太平乡、双龙镇、高店乡、石笋乡、民主乡、石龙乡、元兴乡15个被撤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评估论证和提质增效项目;经开区、东北镇2处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提标改造及扩建项目;凯河河西门片区、龙台镇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扩能改造项目;中江县县城区及仓山镇、南华镇、凯江镇、东北镇、龙台镇、集凤镇、回隆镇7个建制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项目。

3. 小城镇风貌环境营造

仓山镇、龙台镇美丽城镇建设。

第四节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依法强化村镇规划管理,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优化各类民居、公共设施、河道、绿化、田园的空间布局。推进示范带建设,重点在凯江镇继光大道、仓山镇朝中路至茹世界道路及黄鹿镇滨湖新区沿线等交通干道整体推进集生态秀美、村容整洁、产业富民、乡风文明、党建示范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结合建制村改革调整,采取集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加快推进中心村示范点建设。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全面推广全市农村居民建房技术导则和设计图集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实用美观、风格多样的农民住宅新村,凸显中江风格,彰显地域特色。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开发力度,着力建成一批具有耕读文明、田园风光、地域特色、乡村情趣、民俗风情的新型村庄。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六网”建设(路、水、电、气、信、防)和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

第五节 推进人居环境大提升

到2021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7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常住人口600人以上的聚居点(区)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治理;组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示范村内需改建户厕应改尽改,实现村域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优化实施65个已部分实施改厕项目的涉改村和沿江沿河的农村厕所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8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第九章 加强城市治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第一节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抓好法治宣传教育,夯实法治社会基础

大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落实“八五”普法计划,充分利用会议、宣传栏、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建设系统的法律法规、年度重点工作等,增加群众知晓度;同时继续加强干部职工对通用类和专业类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

(二)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制度和机制

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行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住建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健全依法行政重大决策机制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公职律师、法律顾问参与行政决策的制度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分类推进县域综合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城乡行政执法监督协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打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

(三)加强管理,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政务公开,是住建系统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对外公开和对内公开。根据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文件要求,及时编制修订并通过县住建局网站向社会公布了本部门政务公开目录。利用局政务公开栏的形式,按要求全面公开了解政务信息,采取内部政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形式,对包括办事依据、办事条件标准和要求、办事机构和承办人员、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服务承诺、办事纪律以及违诺违纪的投诉处理途径等方面在内的情况向社会予以公开。

第二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应用工作的开展,固化办事流程,严格办理时限,提高网上审批率,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对所有行权事项进行梳理,优化办事环节,与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尽力压缩办理时限,提供更优化的服务,让更多的项目及早开工,落地生花。

(二)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容缺办理机制,实行“承诺制”。对园区内的工业和自建自用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试点“容缺办理”机制,容缺部分施工许可前置条件办理施工许可,通过“特事特办”,推行告知承诺,实行“一诺即办”,减轻了企业负担,提升了办事效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提高民企投资的积极性。加强对项目业主的宣传解释工作,指导民营企业正确理解“容缺预审”的含义,熟悉掌握操作流程,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工作,提升企业投资信心。

第三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顺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精美、精准化水平。

(一)加强城市管理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将住建系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推向新高潮。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下发宣传材料、开辟宣传专栏、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形式,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人人皆知、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分别制定住宅小区、建筑工地和市政设施养护管理等方案,在本系统内做好配合衔接、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属地街道和社区、规划城管等单位和部门的协调合作,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加大督办检查与考核力度,提高执行力,对重视不够、行动迟缓、效果不明显的部门和个人,及时通报并追究责任。

(二)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

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推进基层管理和执法队伍“两法”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水平。强化数字化城管与网格化、智能化融合升级,率先完成全市综合行政执法县级数字指挥平台升级。加大市容秩序治理,新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争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建公厕及旧城区公厕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和谐示范社区。

(三)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进一步完善定人、定岗、定职责、定奖惩的工作机制,明确奖罚办法,做到责任明确、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同时把综合整治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由突击式管理逐步转为长效化管理。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