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鉴赏 ‖ 《中庸•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庸第三十章原文及翻译感悟 古文鉴赏 ‖ 《中庸•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古文鉴赏 ‖ 《中庸•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2024-01-29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古文鉴赏 ‖ 《中庸•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其次则是致力于细小的一面。若致力于一个方面能够有诚心,有诚心就会使这一细小事物中所蕴含的“善”显现出来,(坚持致力于此,多方面的发掘)显现的多了,就会使“善知识”显著,显著了就逐渐达到了“明善”,明善之后就能用于自己的行动,坚持依善而行就能引起改变,改变的多了就能彻底发生转化,只有天下间真诚到极致之人才能化育万物。

【注解】

《中庸》第二十章“哀公问政”中屡次强调无论何种情形都“所行之者一也”,就是用诚而行。第二十二章是讲圣人直接诚而行之,一步步发挥其效能,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因。因圣人本自天诚,故不存在“诚”之前的问题。本章讲的是常人,常人之性未达到“至诚”,故需要通过努力先达到“至诚”。

其次致曲:“曲”,偏僻的地方,孔颖达注“曲,谓细小之事”,指某一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一个方面。“致曲”就是致力于某一专一的事物,就是《大学》中讲得“格物”。第十二章“上下察”说“君子之道,费而隐”,“道”存之于万事万物之中,通过深究某一具体事物,也可发掘出、认识到之中所蕴含的“道”。

中庸主要是门关于人格道德修养的学问,所讲的主体是“善”,此点应该时刻牢记。第二十二章所讲“尽其性”、“尽人性”乃至“化育万物”,都是善性功用的一步步施展,而非物理上的所指(理解为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再充分发挥他人的才能,进而是经济繁荣,这样的理解更有现代意味,但非作者的本意),本章所指,亦是探究出万事万物中所蕴含的本性至善,而非探究物理性的科学道理。

曲能有诚,诚则形:万事用诚而行才能有成效,用诚来“致曲”,就能发掘出该“曲”中所蕴含的的“道”(即善的知识)。该“曲”中所蕴含的“道”显露出来,这就是“形”。

形则著,著则明:第二十一章讲圣人“自诚明”,而常人只能“自明诚”,第二十章讲常人的“明”是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得来的,这里的“形”、“著”、“明”就是以上的四个环节,“致曲”是“学而知之”,广泛的“致曲”就是“博学之”,如此则从各个“曲”中得到了“善”的各个方面,“善”就显著了,再进一步,就达到了“明”(明善)。

明则动:“形”“著”而达“明”之后,就要依“明”而“动”,“动”就相当于“笃行之”

动则变,变则化:第二十一章讲“诚则明也,明则诚矣”,常人若是能达到“明”也便“诚”了。第二十章讲,无论是何种途径(生、学、困),其所知都是“一”的(就是“明诚”),而依照“明诚”而行,“极其成功,一也”,这个“成功”就是上章所讲的“赞田地之化育”,本章的“变则化”之“化”,同样是“赞田地之化育”。

常人达到“明”之后,也就达到了“诚”,这是就达到了圣人的状态,或者说就成了圣人,接下来就是自然的行圣人之事,如上章所讲,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则天地之化育,这就是“动则变,变则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