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的娘炮危机:先误孩子后误国!新华社:“娘炮”之风当休矣!人民日报半月谈有话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的娘炮危机:先误孩子后误国!新华社:“娘炮”之风当休矣!人民日报半月谈有话说!

“开学第一课”的娘炮危机:先误孩子后误国!新华社:“娘炮”之风当休矣!人民日报半月谈有话说!

2024-04-24 1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更有甚者,网传开学第一课制片人发声,痛心疾首地斥责那些连13分钟广告都熬不过去的家长没有素质,“只会跟风”。

教育部也发了声明,表示自己只参与了《开学第一课》节目制作的一部分,言外之意“这事儿不赖我”。

如果说,前13分钟的广告,与节目的录制无关,那么,一档教育类节目上满屏的小鲜肉又是怎么回事?

一开场,四个抹着厚粉、涂着口红、画眉画眼线的人上来又蹦又跳,如果这就是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励志偶像”,那么这群孩子的未来,真的不敢想象!

这不叫《开学第一课》,应该叫《广告第一课》或者《明星第一课》!

这样的节目,这样的广告,还要学生们写观后感?看看疯狂的弹幕就知道小学生们是多么绝望:

少年娘,则国娘

中国男人的血性何在?

世界杯期间,网上出了一张对比图,19岁独进两球的法国球员姆巴佩,和中国三个差不多大的偶像明星。

配上“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

或许,拿运动员和娱乐明星比,并不公平,但中国目前的“娘炮文化”已经不可忽视。

4月23号,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po出两张照片,如果要看高清图,需付费60,一夜之间,8万人付费,两张照片,入账480万!

有人在网络上调侃蔡鲜肉,就有粉丝扬言,要是敢惹蔡鲜肉不高兴,有9.57亿人来找你的事。

前一阵,“汪海林炮轰小鲜肉男星”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说鲜肉们“不男不女”,威胁国家审美。

叶大鹰直接发问《建国大业》为什么要用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饰演他爷爷,“这是羞辱谁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给我们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娘炮,已经逐渐发展为市场风向。

而一个民族,如果男人没有“血性”,一旦“娘炮”成为主流,那未来如何,难以想象。

如果教育都向流量谄媚

那将是多么可悲

如果说,媒体、影视、市场都在倾向鲜肉和流量,是全民娱乐的结果,那《开学第一课》,给我们展示了更血淋淋的事实:

就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无法守住底线,要向流量谄媚!

现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网红!

是啊,当网红多么轻松,不需要努力学习,不需要刻苦奋斗,只需要“长得漂亮”,只需要“吸引眼球”,便能收入百万,快乐无忧。

原来的《开学第一课》,还有许多刚健的奥运明星出场,而现在,已经被小鲜肉霸屏。

如果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教育,那无疑是可悲的。

一位家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儿子刚刚六岁,一年级,老师要求家长陪同观看开学第一课!

开场四个小鲜肉,再来个抛妻弃子的功夫“喜剧”明星在那高谈阔论。

我就想问问央视导演你想教咱孩子第一课啥东西?中国男儿血性何在?男人责任感何在?满屏小鲜肉,举国小白脸!可悲可叹?

请不要毒害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我们的孩子有的是铮铮傲骨,有的是顽强斗志,男儿当自强!

多播些咱子弟,科学家,警察,企业家,各行业精英们的事迹!这些才是我想我孩子看的!

靠几个明星,几首歌能实现四化?

儿子刚刚六岁,一年级,老师要求家长陪同观看开学第一课!

开场四个小鲜肉,再来个抛妻弃子的功夫“喜剧”明星在那高谈阔论。

我就想问问央视导演你想教咱孩子第一课啥东西?中国男儿血性何在?男人责任感何在?满屏小鲜肉,举国小白脸!可悲可叹?

请不要毒害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我们的孩子有的是铮铮傲骨,有的是顽强斗志,男儿当自强!

多播些咱子弟,科学家,警察,企业家,各行业精英们的事迹!这些才是我想我孩子看的!

靠几个明星,几首歌能实现四化?

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到底该说点什么

那么真正的《开学第一课》,到底应该说点什么?

正如那位妈妈说的,“多播些科学家,警察,企业家,各行业精英们的事迹!这些才是我想我孩子看的!”

中国军人的血性

抗战胜利73周年,太多的烈士留下献血、生命,为中华民族奋不顾身,却没有留下姓名。只留下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抗洪救险,每次都是中国军人冲在最前面——绝不放弃一个人!绝不松下一口气!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科学家的奉献

当年钱三强、郭永怀、钱学森、赵忠尧等数百名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坚决回国,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正是因为有他们,神州11号、国产航母、大飞机等一个个大国重器震惊世界!

体育健儿的拼搏

两年前的里约奥运会上,多少人因为这个镜头,哭成了孩子,哭成了泪人。

女排精神从不是胜利,而是永不服输!是几代女排姑娘不放弃的顽强拼搏!

医者圣心的仁念

还记得那个医生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手术,累到在地上睡着的照片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普通平凡的人,对于病人来说,千万个他们,组成了生的希望。

默默无言,眼神专注,为素不相识的生命倾尽所有。

平凡人的真善美

一名司机为夜行的孩子亮着灯光照路20分钟,直到孩子的前方出现了灯光。让司机意外的是,孩子突然下车,深深弯腰鞠躬!

他们不是名人,只是普通人,没有丰功伟绩,却在心中根植了最重要的信念:善良和感恩,这样的精神,可传万代。

除此之前,还有很多——

消防官兵最帅的逆行、勇搏歹徒的警察、还有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心系天下的慈善家……

哪怕是最朴实,最有力的话语——教孩子,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新华社:“娘炮”之风当休矣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

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

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

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

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半月谈》谈“娘炮”

有一种美,叫雌雄莫辨

“肤若温润之玉,目含秋夜星辰,眉似远山之黛,唇吐三月桃花”

这可不是古代绘本中形容的曼妙女子,而是当下新生代视野中颇为流行的一种男性形象。

当都市花美男用颜值就能轻松打败实力派硬汉、暖男时,大众中便有人开始焦虑:

“男生危机”是否隐藏着刚健之风日下的危险?审美阴柔化背后深藏何种社会文化肌理?

有一种美,叫雌雄莫辨

胡女士是一位70后母亲,一段偶然的经历让她哭笑不得:

“那天正在吃饭,电视里放到某个明星参加综艺节目,女儿尖叫一声扑了过去。我开始以为她喜欢的明星是个清秀的姑娘,结果人家一说话,男的……”

“那天正在吃饭,电视里放到某个明星参加综艺节目,女儿尖叫一声扑了过去。我开始以为她喜欢的明星是个清秀的姑娘,结果人家一说话,男的……”

70后父亲蔡先生最近也被女儿搞懵了:

“她喜欢在网上看一些直播视频,我看她很投入的样子,就凑过去看看,结果发现是一个男的在那儿教别人怎么化妆,后来居然还把自己化成个女的!”

“她喜欢在网上看一些直播视频,我看她很投入的样子,就凑过去看看,结果发现是一个男的在那儿教别人怎么化妆,后来居然还把自己化成个女的!”

如今,不少家长都有同感,孩子偏爱“眉清目秀”的偶像明星,甚至痴狂到雌雄莫辨的程度。不少新生代青少年,对自身的审美偏好颇为理直气壮。

“男孩子画眼线、戴美瞳、修指甲眉毛,我都可以接受。这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更何况不是有‘男生女相富贵命’的说法吗?”

“男孩子画眼线、戴美瞳、修指甲眉毛,我都可以接受。这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更何况不是有‘男生女相富贵命’的说法吗?”

高中生小茹说。

“我挺喜欢女相的男生。不是那种作死的伪娘,而是能给人安静、优雅的感觉。”网民“骨头里的小花”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审美罢了,欣赏、倾慕,带一点怜爱。”

“我挺喜欢女相的男生。不是那种作死的伪娘,而是能给人安静、优雅的感觉。”网民“骨头里的小花”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审美罢了,欣赏、倾慕,带一点怜爱。”

于是,美得女生甘拜下风,美得男生也忍不住多看几眼,便成了漂亮男性的新标志。“一见XX误终身”,多是新生代眼中的“男神”。

社会学家们说,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越来越讲究。

“好比饭碗、茶具越做越精致,设计、装饰越来越优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会出现变化——精致的、中性的、婉约的、柔美的更受热捧。”

“好比饭碗、茶具越做越精致,设计、装饰越来越优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会出现变化——精致的、中性的、婉约的、柔美的更受热捧。”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教授杨建平说。

而美学家们认为,“男色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审美样态,与女性意识的崛起、男性自我认知的变化等,都有莫大关系。

在中国,对清秀、俊逸的阴柔审美追求,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描述。

明清时期,冯梦龙《醒世恒言》形容杨延和的长相:

“生得肌如雪晕,唇若朱涂,一个脸儿,恰像羊脂白玉碾成”。

“生得肌如雪晕,唇若朱涂,一个脸儿,恰像羊脂白玉碾成”。

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宝玉之貌: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又有秦钟“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又有秦钟“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理想的男性外貌美,同样不外乎“风采过于姝丽”、“丰仪秀美”、“美如好女”之类。

所以,与其说新生代雌雄莫辨的审美偏好是异军突起,倒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一部分崇尚阴柔、注重情感、强调中和的美学观念,在当今时代找到了新的爆发点。

阳刚荷尔蒙遗失了吗?

雌雄莫辨的审美倾向与人格范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男性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产生冲击。

在审美多样化、彰显个性的社会风潮下,以女性消费为主体的“男色经济”正在崛起。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担忧。

“外表就是力量”的潜意识下,外表越阴柔,是不是意味着力量在消逝?

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学习、成长、就业等方面,男生缺乏阳刚之气出现“男生危机”、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的“伪娘”Cosplay等,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男生愿意尝试像女人一样装扮精致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于是,在担忧和焦虑中,寻找遗失的阳刚之气成了一些地方教育改革的创新课题。如武汉某小学设立“男老师工作室”,定期进行“男人间的对话”;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试点“男子中学”,设立全男生实验班,添加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充满男人味的课程。

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致力于当代审美传播研究的青年学者杨滟说,多元化是公众视野中男性形象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传统男子汉、魅力型粗犷男,自然也就可以有都市花美男的一席之地。只不过,在浮躁低俗的娱乐文化风潮和哗众取宠的价值追求下,阴柔审美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病态颓废,并不可取。

“西罗马帝国贵族男子精于粉饰装扮,骄奢淫逸,最终敌不过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是所谓蛮族的法兰克人。”杨建平说。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男孩子多往阴柔方向发展,会带来民族精神不振。

长春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辑张笑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些年来人们的审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那就是小情小调的多了,阴柔的东西多了,阳刚的、崇高的东西却越来越被消解。

“有的是审美缺失,有的是价值观倒置。我们坚持,不能让鲁迅的东西淡出中小学语文课本,甚至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或改善,为时代补钙。”

“有的是审美缺失,有的是价值观倒置。我们坚持,不能让鲁迅的东西淡出中小学语文课本,甚至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或改善,为时代补钙。”

君子如兰,当从美型到风骨

如果单纯从外貌来说,阴柔与阳刚似是对立。但如果将外貌与内质统一起来看,阴柔与阳刚又并非不能共存。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是外观的修饰;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则是内在的修为。

什么是男子气概、君子风度?无信不立、铁肩道义、一诺千金……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盘剑说,至今思项羽,人杰鬼雄,皆与外貌无关,是因为他死都不肯过江东;屈原自喻美人、芳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可他“娘炮”吗?一点也不。

“说小的,这是男人文化,说大的,这是民族气节。”

“说小的,这是男人文化,说大的,这是民族气节。”

盘剑说,既能迎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口味,又有浩然正气的男主角形象,才能成为文化产品成功的秘诀。比如古装剧《琅琊榜》、抗日剧《战长沙》、国产动漫《秦时明月》、《天行九歌》等。

“现在年轻人的口味,必然是喜欢更美、更帅的。”

《天行九歌》执行导演金蕾说,所以我们剧中主要角色的原画设定,都尽可能以美型姿态出现,配合古风玄幻、权谋史诗、悬疑推理等年轻人喜爱的题材元素,以期再现诸子百家风云人物的那种“优雅不失风骨,智慧不输颜值”。

别看日本有漂亮赛女神的男优,却比许多国家都注重男子汉角色的养成。杨建平介绍,比如日本五月五“男生节”,会用鲤鱼跳龙门等仪式,强化男孩子的自我角色认同。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男孩子骨子里的“蛮性”,积极进取,不轻易认输。

“外表清秀、内心强大,这才是我理想的美男子。”

大学生王嘉楠说,男人味并不是粗糙低俗、不修边幅的借口。而整天以爷们儿自居,遇家国有辱却只知一味退让、妇人之仁,那只能说是“东亚病夫”余毒未清。

无论审美风尚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德性、风骨——愿世人所识的中国男人,有君子如兰,有猛将如虎,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人民日报评论

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晚,我们从男性气质这个话题聊起。

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长期以来,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在学术界长盛不衰,更在舆论场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

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因为阳光硬朗的气质得到网友如潮点赞,王威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从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到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的潜水员官东,再到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勇敢,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这正是: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