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3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外朝制度示意图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3张PPT)

2023-05-14 2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材料1 初,(公孙)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司马迁《史记》1、为什么公孙贺不愿意担任丞相?2、为什么他要哭的非常悲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文字史料与教材的结合,了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发展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而更好地认识三种制度的变化趋势,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产生背景、内容,认识到三种制度的产生离不开隋唐独特的时空环境。→时空观念3.通过辩证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影响,认识到三种制度的利弊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唯物史观4.通过对隋唐时期三种制度的讲授,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强大,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家国情怀中央行政制度1——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聚才壹中央行政制度材料2汉武帝在位54年(前141年—前87年),一共任用过13个丞相,通过此表,看能获取什么信息?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示意图中外朝示意图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示意图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审核执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执行机构决策机构唐代三省位置图三省六部制·发展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政事堂示意图宰相议事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三省六部制材料3“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按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枢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辞海》材料4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钱穆《国史新论》材料5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唐纪》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回答:①唐太宗让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其和亲过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②与秦朝中央官制相比,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有哪些发展和创新以及影响。三省六部制参考答案:基本程序:皇帝—政事堂(合议)—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户部(拨款)—礼部(和亲礼仪)—兵部(护送入藏)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合作探究: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时期 中央官制 权力分配 趋势秦朝 三公九卿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两汉 西汉 中外朝 以中朝牵制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尚书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集权皇帝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 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中央官制逐渐制度化、理性化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选官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选才2贰察举制材料6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6体现了什么选官制度?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九品中正制·背景·内容③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②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①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背景:阅读教材P38页历史纵横,结合所学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示意图内容:见示意图九品中正制·影响·科举制背景材料7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材料8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材料9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局限性进步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随着世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且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科举制·内容阅读课本内容制作“科举制发展过程表”时 期 表 现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继续发展科举制·创新根据表格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科举制的创新之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选官权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选才范围集权性公开性公平性开放性中正官中央政府推举考试门第(分级不分科)考试成绩(分科考试)世家大族为主士族、庶族科举制·影响材料4 :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材料5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6: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节选材料7: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根据课本和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所学思考其有何局限性。科举制·影响积极性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科举制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科举制·影响0103对儒学的过度推崇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的行为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且导致了部分士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后期科举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消极性02合作探究: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平、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平、公开、客观;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赋税制度3叁——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用才赋税制度材料8 中国的赋税,合几千年的历史观之,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以最大多数的农民所负担的田税、军赋、力役为基本,随时代变化,而成为种种形式……其二自此以外的税,最初无有,后来逐渐发生,逐渐扩张,直至最近,才成为最重要部分。——吕思勉《中国通史》隋唐之前的赋税制度多种税制春秋时期秦汉时期编户齐民租调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何不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以丰财也!齐鲁以后大家都是国家的人了!秦朝租调制·租庸调制租纳粟调纳帛或布唐初庸以庸代役租调制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徭役租庸调制按户征收两税法·背景土地买卖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壕照这样下去,地都不在我手上了。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快跑,朝廷又来收税啦!呜呜,都收不到税了!土地兼并逃税、避税如果你是唐朝的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挽救危局呢?两税法·内容材料8 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刘昫等撰《旧唐书》请大家阅读材料8,概括两税法的内容①量出制入②按人丁和财产收税③行商也要纳税④分夏秋两次纳税⑤取消租庸调、杂徭⑥按田亩缴纳地税两税法·创新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之处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放松了人身控制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和地税简化了税收项目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扩大了征税对象旬输月送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时间两税法·影响阅读教材和P47页的问题探究来认识两税法的影响(利弊)。局限性合作探究: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课后作业1、有学者评价,隋唐时期的政治文明是“集前代之大成,开未来之典范”,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2、课文41页“学习拓展”,简要说出《唐律疏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1、有学者评价,隋唐时期的政治文明是“集前代之大成,开未来之典范”,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2、课文41页“学习拓展”,简要说出《唐律疏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