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特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风景园林大师有哪几位名人呢 LA特刊

LA特刊

2024-07-09 1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Keywords:Meng Zhaozhen; academic process; Yuan Ye; Yuan Yan; scenery supporting

孟兆祯先生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为己任,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规划设计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孟先生将中国园林理法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总结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优秀成果,出版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园衍》等代表性著作,提出了“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与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主持了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现深圳仙湖植物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泉奥梦”假山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 求学问道——孟兆祯先生学术历程

孟兆祯先生从事风景园林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66载,毕生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民族传统。他见证了风景园林专业从合作初创、薪火相传到走向世界、蓬勃兴盛的成长历程,本节以时间为线索回顾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1.1 新域初拓,沃土幼篁(1932—1956年)

1.1.1 学科肇始,少游有志

1932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孟兆祯出生于湖北武汉。父亲孟威廉和母亲吴兰馨据《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的经典为兄弟二人取名,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受到家庭熏陶,儿时的孟兆祯喜爱听戏、学戏,中学期间曾随学生京剧团“厉家班”到重庆各地演出。对京剧艺术的痴迷为孟先生后来与风景园林结缘埋下了种子。

1951年,在汪菊渊先生和吴良镛先生的努力下,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办造园组,这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现代造园专业,今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身(图1)。1952年,出于对京剧的热爱,孟先生一心想到北京读与戏曲相关的大学,然而当年戏曲专业不招生,他因缘际会地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由此成为造园组招收的第二批学生,也是造园组首批从新生开始培养的学生。

1 1951年造园组成立批文

1.1.2 勤学精研,良材初成

孟兆祯先生刚进大学时并不懂造园为何,时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孙晓邨先生在迎新报告中将造园比作“凝固的音乐”,这使孟先生将造园与京剧联系起来,并产生了学习造园专业的兴趣。汪菊渊先生曾强调中国园林有独特、优秀的民族传统,亟待发掘、学习和发展,有强烈爱国热忱的孟兆祯便下决心要用尽一生来挖掘这份宝贵的民族财富。

大学期间,孟兆祯先生师承孙筱祥先生、金承藻先生、宋维成先生和陈有民先生等名师学习园林艺术及设计、画法几何、园林建筑、绘画和园林树木学等课程。他不仅勤学精研专业知识,还坚持精进琴艺,文体兼修。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孟兆祯先生随专业调整转至北京林学院,在两校师长的共同培养下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一名造园专业的学生转为教师(图2)。

2 孟兆祯大学毕业照(1956年)

1.2 培根铸魂,志在山水(1957—1979年)

1.2.1 杏坛新枝,薪火传承

从教之初,孟兆祯先生广泛承接教学任务,陆续承担过园林制图学、园林工程学、园林设计、中国园林发展史和园林艺术原理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覆盖了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全部内容。

孟兆祯先生遵从汪菊渊先生的教诲,在认真授课的同时持续进修,广泛请教,学好、学透《园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1960年,孟兆祯被评为先进教学工作者,1962年被聘为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讲师。

1.2.2 假山初探,汲古识新

孟兆祯先生深耕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理法研究,并将其中最难的假山作为研究重点。他将假山工匠之间口耳相传的经验上升到了教学及科研的高度。1964年孟先生发表了学术论文处女作《山石小品艺术初探》,结合图绘对山石小品的含义、特点及主要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图3)。1979年发表了《假山浅识》,文中总结了7条高度凝练的假山传统艺术理论,成为孟先生掇山研究的开山之作。1980年发表了《北海假山浅释》,对北海的山水艺术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得到了汪菊渊先生的充分肯定。

3 孟兆祯《山石小品艺术初探》论文(部分)

上述文章见证了孟先生逐步精进的研究过程,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假山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孟先生还从工艺美术专业的塑山手法中汲取经验,独创了电烙铁烫制假山模型的方法,用此方法进行假山设计方案的推敲(图4)。

4 孟兆祯制作假山模型

1.3 知行相契,以教带研(198 0—1999年)

1.3.1 以教兴研,名园深考

20世纪的最后20年,孟兆祯先生扎根于风景园林教育一线。1980年任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副教授,1985年被聘为教授与博士生导师,1988年任风景园林系系主任。孟先生策划了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编著部分教材。他主持编著的《园林工程》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寻求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成为当时国内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首选教材。此外,孟先生践行“行万里路”的实践观,带领学生广泛踏查实习,领悟专业的真谛(图5)。

5 孟兆祯带学生实习(1987年)

孟兆祯先生主张以教兴研,在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术性探索。在史料稀缺和遗址残破的艰难条件下,孟先生带领学生率先完成了避暑山庄山近轩、碧静堂等山区系列景点的复原研究(图6),成果《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刊登在《林业史园林史论文集(第二集)》,其著作《避暑山庄园林艺术》于1985年出版,此后,孟先生又相继发表与北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为其贯通古今、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6 孟兆祯带领师生测绘避暑山庄(1982年)

1.3.2 知行合一,广泛实践

教研之余,孟兆祯先生广泛地参与实践。他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髓融入现代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发展中。20余年间,先后主持设计了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总体设计、敦煌月牙泉重建总体设计、北京大观园假山设计、三亚市绿地系统规划及苏州虎丘风景区总体规划等30多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出谋划策、制定良方,获得了多项表彰和重大奖项。1999年,鉴于孟先生在风景园林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推举其为院士候选人,同年,孟先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4 文琴园林,守正创新(2000—2022年)

1.4.1 理论大成,守正日新

21世纪以来,孟兆祯先生不仅集大成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精髓,更完善了他借古开今、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术思想体系。2012年,凝结了孟先生理论精华的《园衍》一书付梓出版,该书开创性地提出“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该序列被公认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系统升华。

这一阶段,孟兆祯先生陆续完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泉奥梦”假山、中国工程院办公楼庭院绿化、毛主席纪念堂庭院环境绿化、江苏省园博会《园冶》园“琼华仙玑”等重要项目,并为雄安新区建设、大兴机场临空区总体规划、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规划等重大项目建言献策。孟先生因地因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艺术与智慧与当今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并与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的要求一脉相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先后获得中国林业科技贡献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图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等荣誉。

7 孟兆祯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现场

1.4.2 文琴贯通,扎根传统

孟兆祯先生不仅是中国风景园林的一代宗师,还是一位兴趣广泛、一专多能、博采众长的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从诗词、书画、京剧、金石至烹饪,孟先生都精通善品,并能借由这些艺术旁证、揭示风景园林艺术的本质。孟兆祯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和戏剧表演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展现了门类丰富的艺术对这位风景园林大师的深远影响,印证了他的思想成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2 守正创新——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及贡献

2.1 教学

孟兆祯先生在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深耕66载,桃李满天下,共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44名、博士后1名。他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肯定。

从教之初,孟先生承担了画法几何学、园林工程学课程的助教工作。孟先生认为,做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自己学扎实了,还要精进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中,《园冶》例释和园林工程两门课程的教学成果尤为卓越。

2.1.1 经典流传:《园冶》例释课程

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首部系统全面论述造园艺术的著作——《园冶》问世。孟兆祯先生认为,在不多的古代专业书籍中,使他受益最深的正是此书。孟先生以《园冶》为要本,开展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以实景印证理论,深感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之传统理法放之全国各地皆准,因而他开创了以实景案例讲解《园冶》的课程——《园冶》例释。

1984年,经广泛积累与细致筹备,《园冶》例释课程开课,课程以经典的园林案例生动地阐释《园冶》理论,将原本稍散乱的骈体文章分类组合成为各个专题逐一讲解,打通了从“理解”到“运用”的研习途径,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多年来不断丰富改进,启蒙了一代代园林学子。2016年,时龄84岁的孟兆祯先生再次担纲课程教学(图8),进一步完善了《园冶》例释课程的教学框架,充实教学内容,为年轻的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阐明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立学根本和核心内容。

8 孟兆祯先生教授《园冶》例释课程现场(2016年)

2.1.2 技艺传承:《园林工程》教材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及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工程作为其二级学科方向,实践性极强,孟先生认为,工程包括“工”“程”“技”“艺”4个方面,并与规划设计互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后期,孟先生等前辈就开始逐步拓展园林工程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在仅有市政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种植、假山、水景等8个领域。1981年,孟先生主编的《园林工程》正式面世,是当时国内相关专业唯一且得到广泛使用的教材。再版后此书更名为《风景园林工程》,并在2015年获“第三届全国林(农)类优秀教材评奖”一等奖。其中,“假山工程”是最能体现孟先生园林工程研究特色的一个章节。

孟先生在初入学坛后,不仅发表了一系列与假山相关的学术论文,还深入钻研假山材料及工程做法,以求知行相合。他还曾为知名工匠“山子张”(张蔚亭)传下的“十字诀”和常用山石结体的做法绘制插图,他绘制的假山置石搬运和施工过程中的诸多结绳法、金属构件安装法等插图,成为后世学习和参考的范图。

2.1.3 前瞻卓见:在国际学坛率先发声

20世纪初期,现代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在北美萌发,在国际上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拥有雄厚积淀的中国园林文化在国际上却处于弱势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第一代风景园林学人的孟兆祯先生为中国园林的国际推广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孟兆祯先生赴日本参加第23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时,深感介入国际学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回国以后,他首次将IFLA学生设计竞赛引入中国,在1990—1996年指导学生4次荣获IFLA(及IFLA亚太)学生设计竞赛大奖。1990年刘晓明获得IFLA学生设计竞赛第一名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图9),此为中国大学生首次获此殊荣,曾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9 1990年刘晓明获IFLA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奖证书

2.1.4 名师风范:言传身教重传承

孟兆祯先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他常以小规模授课的形式指导学生创作楹联、诗歌、景名等,并亲自解题,与学生探讨学习,共同进步;他还经常向学生示范仿宋字、鸟瞰图、地形设计等基础技能;在主持项目实践时,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并亲自指导,言传身教。在他“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下,每位学生都受益匪浅。

孟兆祯先生处处以师道为先,他将个人的成就归功于恩师的教诲,并常著文章感怀师恩。孟先生在教学上严肃认真,严格督促,但在生活上,却传承了恩师汪菊渊对待学生的方式,宽以待人,关怀备至,他还每年召集师生聚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2 理论

2.2.1 “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理论形成过程

孟先生学术思想中,设计的理论与手法合称理法。20世纪60年代初,孟先生即开始探寻风景名胜、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的传统理论。1983年,孟先生在《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研究中,就已有对相地、立意、章法、借景等方面的分析,根据计成对“因”和“借”的解释,孟先生提出“借景”与“相地”不可分割,同时指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极为讲究的布局要法,不仅用于总体布局,也用于细部处理”。文中具体指出避暑山庄“因借”的7个方面,突破了园之内外、远近借景的范畴。

1997年,在《“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深圳市仙湖风景植物园设计心得》一文中,孟先生提出了“借”同“藉”,借景应理解为“藉因造景”,词义迎刃而解,一通百通。

2001年,孟先生在“藉”之上,提出借景源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借物比兴,在园林则是“寓情于景”,并尝试提出了借景的不同层次,解释了借景是园名、景名(景题)、布局和细部处理都要用到的第一要法。

虽然孟兆祯先生在2001年《〈意象园林〉序言》中才明确提出园林设计“创作秩序”,但在此之前孟先生已按序列来理解传统园林,在设计实践中探索设计秩序并有意识地归纳核心词汇。2005年,孟先生提出设计序列的8个步骤——明旨、问名、立意、相地、借景、布局、理微、余韵。同年,他在《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一文中,指明借景是贯穿其他园林设计理法环节的根本理法,设计序列也演变为问名、相地、布局、理微、世代接替和余韵、置石与掇山。

2007年,孟先生在《浅论借景》一文中明确了借景的3个层次,即“借景随机”“借景无由,触情即是”和“臆绝灵奇”,设计序列六涵已成完整闭环(图10),其中“借景以一法贯众法”。但在2008年,该设计序列有所反复,变回八边形,且图示中没有箭头指示顺序(图11)。2010年,孟先生提出了以借景为中心的创作秩序六涵,此时“问名”被包含在“立意”中,未单列。2012年,孟先生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改为“以借景为中心的放射性正六边形”。

10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理法(左)

11 借景图示(右)

2012年,孟兆祯先生在《园衍》中正式确定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图12),并对各环节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理法的提出对中国风景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孟先生对“以借景为中心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出他对借景及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的思考起步极早,但总结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甚至不断往复的,经历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印证才最终得以确立,体现出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审慎的治学态度。

12 孟兆祯专著《园衍》

2.2.2 设计理法序列中心——借景

在孟兆祯先生提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中,“借景作为中心环节与每个环节都构成必然依赖关系”,借景的中心理论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孟先生认为“巧于因借”可具体落实到人与地之“异宜”,即凭借用地在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方面的优势,体现出该用地的地宜。

孟先生提出借景理法有三:第一是“借景随机”,天时地利、人性所好都可作为借景的依据,随遇而借,随机应变,尤其精妙是从不宜中觅宜,“景以境出”“景因境成”都可视为借景的同义语;第二是“借景无由,触情即是”,但凡是能触动人心灵的都是借景,要“情理之中,意料以外”;第三,也是借景理法的最高境界,即“臆绝灵奇”,想到绝处,借景才能达到灵动奇绝的艺术效果。孟先生也指出,借景不仅可以学到手,还可以创新地发展。

2.2.3 设计理法序列“六涵”

在孟兆祯先生提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中,“六涵”即“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此外还包含“明旨”“封定”等方面,上述理法序列在实践中可以交叉甚至互换。

立意,即构思园林的意境,是源自计成“意在笔先”的构思观念,意借地宜而生,旨借意而具内蕴。相地,是对用地进行观察与审度,其一是选择用地,其二是对用地基址进行全面勘踏和构思以求“因地制宜”。问名,是承载立意,表达园林设计的旨意。布局,是景的组织和组合,即谋篇。理微,是细部处理,追求景不厌精。余韵,是风景名胜区或城市园林基本建成后衍展之余音。明旨,是明确兴造园林的目的。封定,即园林的定局之时。

2.3 实践

孟兆祯先生十分认同明代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能主之人”的观点,并认为风景园林师以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他长期从事的教学探索与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所运用,再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互进,共同探索中国传统园林承衍之道。

孟兆祯先生最早的规划设计实践可追溯至1983年,他接替孙筱祥先生的工作,开始主持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的总体设计。在该项目中,“明旨、相地、问名、借景、布局”等序列环节已得到初步运用,获得了良好成效。此后,孟先生接连主持了全国多项重要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不仅设计手法逐渐精进,理法体系也日益完善,完成的各类实践项目共计48个。

孟兆祯先生的设计实践项目地域差异大,时间跨度长,园林风格与设计手法各异,但有些共性是一以贯之的,如坚持借景设计理法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注重乡情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追求满足人民大众同游共享的理想“仙境”等,本节将以孟兆祯规划设计实践的开篇阶段的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与收尾阶段的《园冶》园“琼华仙玑”为例试做分析。

2.3.1 坚持借景设计理法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孟兆祯先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法自《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与画论等传统名著而来,天然地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重合,他以此为基础总结的借景理法体系,成为其规划设计实践最核心、最独特的设计手段。

孟兆祯先生在深圳仙湖风景植物园规划设计中提出“借景纵贯构思、立意、布局和细部处理”,将借景的手法运用到多个设计步骤。立意方面,借华南古代名园“九曜园”有“药洲”的文化之宜,设计“药洲”,种植药用植物;相地方面,借山谷隐溪汇水之地宜修筑堤坝储水,将山间的“大山塘”改成众山环抱的湖面,以副“仙湖”之名;细部景点设计方面,借《园冶》“宜亭斯亭”之理在湖区东南上可仰山、下可俯水的长冈设置“两宜亭”,在湖区东南面的低山上借岭南地域代表性植物——棕榈科植物为景物主题。

在《园冶》园“琼华仙玑”的规划设计中,“借景”的核心理法已贯穿到各个设计环节:立意方面,借扬州“琼花”文化之宜与场地“似圆近方”的用地之宜将主题定义为“琼华仙玑”;问名方面,因借地宜与乡情,题点“琼华八仙榭”“云鹭仙航”等景物;相地方面,借《园冶》相地之法,将原平坦无起伏的“江湖地”丰富成为“山林江湖地”;布局方面,因借文章“起承转合”谋篇之法进行布置景物;理微方面,因借“暗八仙”等元素设计正脊、垂带等。

2.3.2 注重乡情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孟兆祯先生曾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对各地的园林历史文化极为热爱与推崇。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他通常会到地方名园、风景名胜与博物馆等地调研学习,广泛收集方志文献进行研究,拜访乡老,收集民间传说,以求对地方文化与乡情有全面的了解。他运用敏锐的设计思维,提取相契合的典型文化,通过“再现”“延续”“转译”等设计手法,将乡情与地方文化进行极富创造力的表达,不仅避免了千园一面的情况,还使得地方文化得到了生动且充满园林意趣的展现。

在仙湖风景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孟兆祯先生提出建设“具有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华南地方风格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生活需要的风景植物园”,在孙筱祥先生以仙女传说定名“仙湖”的妙笔之下,孟先生对华南历史名园九曜园的“药洲”进行了挖掘与表达。

在“琼华仙玑”中,孟兆祯先生提到“要将中国特色、扬州地方风格与仪征乡情融为一体”,将扬州琼花文化、蜀冈瘦西湖为代表的山水特征、扬州建筑特征、计成成书之乡与江南水乡自然特色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两园相比,即可见对地方风格与乡情的追求一以贯之,且挖掘与表达手法已臻化境。

2.3.3 追求满足人民大众同游共享的理想“仙境”

古代造园名家所作园林大多乃“私家”属性,服务对象多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孟兆祯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风景园林师,他所主持设计的园林则多具有“开放”属性,服务于人民大众。因而他极为注重创造仙境、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孟先生在《园衍》第一篇“学科第一”中,以诗赞中国园林,其中“巧于因借彰地宜,景以境出住世仙”明确了这种理念。2021年,孟兆祯在会议发言时总结道:“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人民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亦是这种理念的注解。

孟兆祯先生在仙湖风景植物园中,借用《园冶》中“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表达了自己将“向往中的仙境”作为设计追求,在山塘仙渡和曲港汇芳间设置一条供民众游憩的餐舫“野航”,仿民船造型的石舫航于山野间,是庶游仙境意境的表达。

在“琼华仙玑”中,将《园冶》的经典理法运用到造园实践,把《园冶》千秋之功向民众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最为典型的当属在“同舟共济”“振帆起航”的时代特色下应运而生的“云鹭仙航”船舫,孟先生亲题楹联“山鼋庶游平添画意,云鹭仙航共缀秀图”,表明把黎庶大众引向“美丽中国”的诗意境界。

3 一代哲匠——孟兆祯先生对《园冶》的继承发扬

3.1 继承:对伟大哲匠计成与《园冶》的长期研究

3.1.1 研究以《园冶》为始

孟兆祯先生在孙筱祥先生等前辈的点拨下,认定《园冶》是“最难和最重要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专著,他不满足于陈植等前辈对《园冶》所做的注解研究,而是结合《长物志》《闲情偶寄》山水画论甚至文学小说,与传统文化联系理解。孟先生先后请3位精通国学的先生为自己讲授《园冶》,并踏察国内传统园林进行印证,因而他对《园冶》的理解天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正是这样一种研习特点,孟兆祯才能萌生“借”通“藉”的创造性解释,并由此延展出了“以借景为核心”的理法体系。

3.1.2 以专著《园衍》为承

在《园冶》研究的基础上,孟兆祯先生将其精髓化入当代的传承、应用与实践中,形成了理论专著《园衍》。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园林理论由计成开辟,自己将书名定为《园衍》,实乃晚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园衍》的内容结合其自身实践和当代社会需求,将源于中国文化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弥补了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方法论的空白,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贡献。

杨锐教授认为,孟兆祯先生对于《园冶》的研究是一种“内得心源,从心再造”的方法,他的研究不是采用现代(西方)学术方法中从文献到文献的外部重构方法,而是将《园冶》的精华反复咀嚼、体会、把玩,内化吸收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计成《园冶》的“心源”,然后用现代语言将自己的而不是计成的学术精华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孟先生把《园冶》语焉不详的地方都按现代学术所要求具备的严谨性加以条分缕析,对这部中国园林的权威经典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刻的诠释和最具独创性的全面发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计成造园理论的升华。

3.1.3 以设计《园冶》园为终

孟兆祯先生评价《园冶》是其终身学习的教科书,经历了长期的《园冶》理论研究和《园冶》设计方法的实践,2017年,他主持了位于《园冶》成书之乡——扬州仪征的《园冶》园展园设计,以一个纪念园的形式向计成这位伟大先哲致敬。

孟兆祯先生认为,这座以先哲计成和《园冶》为主题的纪念园,其规划设计不应停留在纪念计成著书的表面,而是应将《园冶》的价值具体而清晰地展示出来,他以《园冶》中“时宜得致,古式何裁”的发展观为设计原则,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借景理法贯穿各个设计环节,将《园冶》园设计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琼华仙玑”。值得一提的是,孟先生在展园的起点设计敬哲亭,该亭效兰亭之式,旁有挺峰石、松竹梅相辅佐,亲题亭联“计成乃人师,《园冶》为世范”,为先哲计成与其《园冶》奠定了崇高的地位,并向其致以无限的敬仰(图13)。

13 “琼华仙玑”敬哲亭

3.2 发扬: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质性的持续思辨

3.2.1 求索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学被吴良镛先生认为是人居环境学科体系中的核心之一,其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一道,共同研究如何科学地进行自然资源利用与场地规划;共同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与重建等工作。

孟兆祯先生始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来思考风景园林学的定位与价值,而对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熟稔与长期思辨亦使他对当今的人居环境建设有着独特的立场与见解。孟先生认为,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这一认识受到“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传统风景园林营建智慧的启示,亦促使孟先生始终倡导中国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综合效益与中国特色。对此,孟先生曾提出中国城市建设的终极方向是建设山水城市,他从山水城市的魅力、历史成就与远大目标3个方面深度阐释了依托城市自然山水地形骨架来规划城市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意义。

城市,是人居环境科学关注的焦点。孟先生对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理念的诠释与拓展,综合吸收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认知体系与技术方法,真正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对人居环境科学做出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为风景园林师介入城市总体规划从而助力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示范。

3.2.2 廓清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方向

源于对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总体发展脉络的深厚积淀,孟先生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定性定位与可持续发展始终有着坚定的把握与鲜明的立场。

在学科的定性与定位方面,孟先生强调风景园林学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具有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是科学的艺术。孟先生从“艺”与“术”的关系角度,辩证地阐述这种交叉的综合性。他提出“以艺驭术”的总原则,认为手段(“术”)可以多样,但必须围绕“文心”(“艺”)发展。以文为本的判断,实际蕴含着以人为本的学科发展目标。在孟先生看来,风景园林学理应“以与时俱进的诗情画意创造体现综合功能的空间,最终满足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兆祯先生强调守正创新。所谓守正,指向如何对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成就进行承衍。基于对传统中国园林文化的坚守与解码,孟先生创造性地总括出具有传统内质的中国园林规划设计理法体系,从而为其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所谓创新,指向如何不断满足人民对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要求。对于新技术、新观念的运用和重视,使孟先生能够不断回应当下人居环境建设的时代主题,践行与时俱进的学科思想内核。

孟兆祯先生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锚定与出新,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与教育的变革,他是当代社会生活与传统园林文化之间的信使,是中国风景园林有望回到世界园林文化领军地位的指路明灯。

4 结语

2022年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风景园林学家、一代风景园林宗师孟兆祯于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风景园林学界的沉重损失。

作为中国现代造园学科培养的第一代学人,孟兆祯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方面并驾齐驱,并将中国风景园林推向了国际学坛,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生北京林大,一心风景园林。”孟兆祯鞠躬尽瘁,风范长存,称得上是继明代计成之后又一位人文之雅仕,国风之哲匠。

孟兆祯先生创建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自传统而来,向守正创新而去,受到各界广泛的认可,他究其一生开创的“守正创新”的中国园林学术思想是宝贵的理论财富与精神财富,值得后辈敬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朱育帆.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记孟兆祯院士风景园林学术成就座谈会[J].中国园林,2010,26(5):47-49.

[2]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孟兆祯.风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 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5] 孟兆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G]//北京林学院林业史研究室. 林业史园林史论文集(第二集). 北京:北京林学院林业史研究室,1983.

[6] 孟兆祯.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深圳市仙湖风景植物园设计心得[J].中国园林,1997,13(5):2-5.

[7] 孟兆祯.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J].风景园林,2005,12(2):14-24.

[8] 孟兆祯.浅论借景[G]//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组委会.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论文交流材料. 无锡: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组委会,2007:65-66.

[9] 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师的天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2008,24(12):27-32.

[10] 孟兆祯.认识苏州古代园林[J].中国园林,2010,26(7):15-18.

[11] 孟兆祯.借景浅论[J].中国园林,2012,28(12):19-29.

[12] 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3] 王睿隆,边谦,孟兆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从《园冶》园到“琼华仙玑”[J].中国园林,2021,37(1):133-138.

[14] 杨锐.如何认识和研究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J].风景园林,2014,21(3):142-143.

[15]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 孟兆祯.人居环境中的园林[J].中国园林,2005,21(1):59-61.

[17] 孟兆祯.山水城市知行合一浅论[J].中国园林,2012,28(1):44-48.

[18] 孟兆祯.敲门砖和看家本领:浅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改革[J].中国园林,2011,27(5):14-15.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风景园林》S2/2022杂志。

图片来源:

图1为清华大学档案馆藏;图2由孟兆祯家人提供;图3由施奠东提供;图4由端木歧提供;图5由李金路提供;图6由夏成钢提供;图7为孟兆祯工作室藏;图8由曾洪立提供;图9由刘晓明提供;图10引自参考文献[8];图11引自参考文献[9];图12由作者扫描;图13由边谦拍摄。

1. 北林70年校庆|园林学院专刊刊首语|王洪元:风顺正当扬帆时 勇立潮头再争先

2. 北林70年校庆|园林学院专刊目录

3. LA特刊 | 院士思想集 | 汪菊渊院士风景园林学术思想评述

4. LA特刊 | 院士思想集 | 陈俊愉院士学术思想研究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S2期

文章编辑刘昱霏

微信编辑刘芝若

微信校对刘玉霞

审核曹娟

声明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