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三北故事 弘扬三北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防护林体系有哪些 讲好三北故事 弘扬三北精神

讲好三北故事 弘扬三北精神

2024-04-13 1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集

   昝瑞礼

  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这是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而启动的大型防护林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荒芜中播撒绿色,铸就起坚实的绿色长城。40年的风雨征程,三北人民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坚持开拓创新、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改善生态、感天动地的绿色壮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喜看三北大地由黄到绿、沧桑巨变,三北故事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三北精神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人们发自内心地热情点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三北精神”,讲好三北工程故事,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担当。

  讲好三北故事,一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逻辑表明:艰苦奋斗与密切党群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不怕苦、不怕难,敢于压倒一切闲难,独立自主、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斗争精神,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作风、政治本色。三北工程作为我国启动的第一个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林业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和汗水在祖国北疆初步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从1978年到2016年,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38亿亩,花费国家投资195亿元,平均每亩不到45元。艰苦奋斗精神不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讲好三北故事,二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顽强拼搏精神。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三北地区,全国83%的沙化土地在三北地区,沙化土地曾经每年扩展数千平方公里。与燥风狂沙抗争,多少三北人殚精竭虑,一代人的艰辛付出,亿万株绿树与黄沙的较量,治理沙化土地28万平方公里,数千万亩沙地变为良田、果园和牧场,改善、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这些树按株距3米排成单行,可绕地球赤道2300圈。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三北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挺起脊梁,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荒漠,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在荒漠高原树起了一座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绿色丰碑。弘扬三北人民的顽强拼搏精神,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讲好三北故事,三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7亿。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我国北方半壁河山,同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千米。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工程建设的重大事项。工程建设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具体负责工程的规划、计划、督导、检查,各级林业部门成立工程建设专管机构,或固定专管人员,负责本省区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各乡镇林业站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紧密结合的工程管理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实行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林业的团结协作精神,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在建设美丽世界中加强国际合作,以新的发展理念共创我们辉煌明天。

  讲好三北故事,四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锲而不舍精神。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三北人民正是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精神的人,面对曾经到处是漫漫黄沙和荒山秃岭。三北草场载畜量大幅降低,三北一半省份粮食不能自给的困境,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的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三北工程建设区横跨中国半壁江山,规划建设73年,目标是通过大规模造林种草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重塑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今天,三北工程已经走过了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20.98亿立方米。北中国辽阔的疆土上,正在经历着由黄到绿的神奇转换。当我们回望这40年的时光,一个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不断在中华大地广泛传颂,三北人民的锲而不舍精神,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成为三北精神的一个亮点。

  讲好三北故事,五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求真务实精神。1978年11月,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工程建设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长达73年,分3个阶段、8期进行,工程范围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力争到2050年,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林木蓄积量增加到42.7亿立方米。专家估算,三北工程结束后,工程区森林蓄水量相当于4个三峡水库。在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战略决策,实施这样的宏大工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的坚定决心。为了突破工程建设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技术瓶颈,从三北地区干旱少雨的实际出发,组织科研、教学单位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了以抗旱造林技术为主的系列适用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同时,在飞机播种造林技术上,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不宜飞播的“禁区”。在工程建设中,按照不同类型区,实行由推广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的转变,组装配套造林、营林、经营等综合技术措施,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区,探索总结治理模式。先后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1200多项,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万公顷,造林保存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85%以上。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从中国国情、三北地区区情出发,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律,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将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结合,我们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年的发展历程,避免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道路。弘扬三北人民的求真务实精神,有益于我们求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之真,务启动“千里眼计划”之实。(“千里眼计划”是指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在北京指挥部就可以找出“2+26”城市、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PM2.5浓度比较高的地区,进行重点监管。)

  讲好三北故事,六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在40年的“三北工程”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为动力,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在创新发展中改革前行。广大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建设思路、组织形式、工程管理、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一个高生产力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把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有相结合起来;第一次把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生态工程建设带动了林业全面发展。增强了全社会的绿化意识,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三北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改善国土生态面貌的决心和意志,符合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激发了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建设绿色家园的积极性。三北人通过对建设思路、组织形式、投入方式、治理模式、技术路线、工程管理等的不懈探索,形成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首次提出了建立一个高生产力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模式;首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带动我国林业建设和生态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弘扬三北人民的开拓创新精神,有益于我们增强新发展理念,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国家。

  讲好三北故事,七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以人为本精神。三北人民的以人为本精神是对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中间,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为贵的,所谓贵就是贵重,最重要的,最为灵的,是具有灵气的,他有一种思维能力,辨别能力,他跟其他万物不一样,其他万物都只能够适应这样一个世界,而人呢?有他的主动性,能动性。所以这就是构建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间根本的特色,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这种主体性,独立性。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开始,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特性,《礼记》就写道:“人者,天地之心也。”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感官,更要管住心。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

  三北人民适应了时代要求,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精华,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长期不懈努力,三北人民的以人为本精神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旗帜普照下更强光彩夺目。随着新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讲好三北故事,八是要弘扬三北人民的造福人类精神。三北工程的实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国际上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1987年以来,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等10多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如同这些悲壮的蓑羽鹤,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漫漫40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全球沙漠面积约为36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21%,约12亿人受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我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一直困扰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我国人民不畏艰难,在荒漠化治理中屡屡取得显著战绩,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成为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弘扬三北人民的造福人类精神,有益于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历史的望远镜,才能更深刻地看清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讲好三北故事 弘扬三北精神,有益于我们实施“千里眼计划。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扩大“千里眼计划”实施范围。2018年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月起增加汾渭平原11城市;2019年2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41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全覆盖。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中国将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加强同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郭香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