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汝读邮: 民族大团结 创下多项记录(高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邮票的样子图片 柯汝读邮: 民族大团结 创下多项记录(高清)

柯汝读邮: 民族大团结 创下多项记录(高清)

2024-07-02 1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五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发行了一套1999-11《民族大团结》邮票。全套56枚,每枚代表一个民族,面值44.8元。

为中国邮票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套邮票,被誉为“祖国全家福”。

一、特点

199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J)

1、被评为1999年最佳邮票奖,专家奖

2、国庆题材邮票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发行的邮票。

3、枚数最多

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

“民族大团结”邮票全套共56枚,每枚代表一个民族,全套56枚印制在一张整版上。

这套邮票的枚数也创下了世界纪录。

4、涉及人员最多、历时最长

从创意到生产完成历时10年,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绝无仅有。

邮票印刷局曾为此套邮票专门成立了“9956工程”(即1999年56个民族大版票)领导小组。

邮票设计者、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周秀清教授与其女金向历时一年多完成图稿设计。

1999年2月,北京邮票厂正式开机印制。

5、“盛装歌舞为主、兼顾民俗”的“民族大团结”邮票。

展现的是我国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形象,

版张的边饰是腾飞的巨龙和万里长城,整套邮票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欣逢太平盛世的喜悦心情和各族人民迎接祖国华诞的欢乐景象。

6、首次将全国56个民族的风采跃然方寸之间。

被誉为“祖国全家福”。

二、欣赏

2019武汉世界邮展期间,展出邮票设计原图56幅。

设计原图不仅是国家邮票发行的重要档案,也是难得一见的艺术佳品。

1、汉族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56-1汉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汉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56-2蒙古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蒙古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其先民主要是1 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56-3回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回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

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56-4藏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藏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史籍记载: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

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56-5维吾尔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维吾尔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建国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56-6苗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6苗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56-7彝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7彝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广西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 ,“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

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

2 0世纪5 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56-8壮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8壮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和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

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

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56-9布依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9布依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生活在我国东北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的长白山地区。

这里群山耸立,峡谷纵横,风光一绚丽,山的主峰——白头山是我国东北地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

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宛如一块剔透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来这儿沐浴。天池北侧有一个瀑布,浩浩清流悬空而落,犹如白练垂天,银龙飞舞。长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地。

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环,滋润着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这山灵水秀的地方,就是朝鲜族的家乡。

56-10朝鲜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0朝鲜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多年前的肃慎人。

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

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1 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56-11满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1满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56-12侗(dòng)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2侗(dòng)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56-13瑶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3瑶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56-14白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4白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56-15土家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5土家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56-16哈尼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6哈尼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

“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

“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56-17哈萨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7哈萨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

傣族历史悠久。

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

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56-18傣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8傣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56-19黎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19黎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

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56-20傈(lì)僳(sù)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0傈(lì)僳(sù)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 阿佤”,是周秦时期“ 百濮”的一支。清代有“ 嘎刺”,“ 哈瓦”,“ 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 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

常见的舞蹈有“ 圆圈舞”,“ 舂碓”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56-21佤(wǎ)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1佤(wǎ)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自称“ 山哈”或“ 山达”,意为“ 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56-22畲(shē)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2畲(shē)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56-23高山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3高山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 倮黑”。

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56-24拉祜(hù)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4拉祜(hù)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族的远祖是古代“ 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 僚”。北宋时在水族地区设“ 抚水州”。

“ 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 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 0 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

56-25水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5水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 东乡回回”,“ 东乡蒙古”,“ 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

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56-26东乡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6东乡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水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历史悠久,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自称“纳”、“纳西”、“摩梭”等。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

56-27纳西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7纳西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56-28景颇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8景颇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生活。

柯尔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

自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56-29柯尔克孜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29柯尔克孜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

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

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56-30土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0土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生活在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盟和东北地区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渔猎业。

“达翰尔”是“耕耘者”之意。

达翰尔族人相传祖先居住在东北地区,清朝时被调到西域,从而在内蒙古一代一代定居下来,会说蒙古话。

在新疆长期和哈萨克族人杂居的达翰尔族人都会讲哈萨克话,而孩子们多数进入汉语学校学习,因此精通语言,被称为“天生的翻译”。

56-31达斡(wò)尔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1达斡(wò)尔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 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56-32仫(mù)佬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2仫(mù)佬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

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56-33羌(qiāng)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3羌(qiāng)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

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产丰富。

56-34布朗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4布朗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 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56-35撒拉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5撒拉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56-36毛南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6毛南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56-37仡(gē)佬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7仡(gē)佬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56-38锡伯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8锡伯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

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56-39阿昌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39阿昌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56-40普米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0普米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这里便成了东西丝路的孔道。

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56-41塔吉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1塔吉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僳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僳僳语。

56-42怒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2怒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56-43乌孜别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3乌孜别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

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2 0 0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在1 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进入1 9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

56-44俄罗斯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4俄罗斯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 语支。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56-45鄂温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5鄂温克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

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 9 8 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56-46德昂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6德昂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保安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是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56-47保安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7保安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56-48裕固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8裕固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56-49京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49京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2 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56-50塔塔尔族2827.5万枚80分27mm×38mm

56-50塔塔尔族2827.5万枚80分27mm×38mm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

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56-51独龙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1独龙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56-52鄂伦春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2鄂伦春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

现在4 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过萨满教。

56-53赫哲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3赫哲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

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

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56-54门巴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4门巴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

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56-55珞(luò)巴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5珞(luò)巴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

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由于无文字,过去多K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布和尖顶帽。

56-56基诺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56-56基诺族80分2827.5万枚27mm×38mm

作者:柯汝,

本文为驿路邮缘原创文章,

资料收集、文章撰写不易,

欢迎并感谢爱好者在朋友圈、其他微信群、QQ群宣传、分享

作者简介

柯汝,历史专业本科(史学学士)、法律本科、民商法研究生毕业。

自幼酷爱集邮,历经风雨痴心不改。

多年潜心学习文化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将偶得付诸邮票研究,以独到之视角解读邮票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创办驿路邮缘、驿路荟萃两个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