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速写画家有哪些 鉴赏

鉴赏

2023-12-12 20: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徐悲鸿一生极为勤奋,留下了大量画作,其中最为著名者有《九方皋》(1931年作)、《负伤之狮》(1938年作)、《愚公移山》(1940年作)等。

作品赏鉴

1

意境高古《九方皋》

徐悲鸿《九方皋》,作于1931年,宽351cm,高139cm。这幅画中作者用丰富的笔墨塑造了九方皋这位善于相马识马的长者形象。

此画取材于《庄子·说符篇》,说的是善于相马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去寻觅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归来,说找到了千里马,但却连这匹马的雌雄、颜色都汇报有误。秦穆公不悦,伯乐却说:“竟到了这种地步啊!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这样的相马,有比鉴别马还要宝贵得多的意义。”秦穆公把马牵来一试,果然是天下难得一见的良马。

作品描绘了相马专家九方皋看到牵来的黑色骏马时眼前一亮的内心欣喜却不动声色的神态,显得睿智而器宇轩昂。而居于画面中央的黑色骏马双目炯炯,欣然撒欢,像是适逢知遇,形神兼备,呼之欲出,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画面右边,九方皋身后的小丑根本不识马,却故作姿态,从反面衬托了九方皋和千里马。

作品借鉴了中西方写实传统,构图饱满宏大,坚实稳定,虚实、开合有度,主次分明,人与马掩映生姿,造型严谨生动,尤其是九方皋与骏马眼睛的塑造,尤为传神。每个人物角色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整个画面用墨轻重富有节奏变化。用笔用墨简练精到,设色古雅,人物传神。

2

雄强悲怆《负伤之狮》

徐悲鸿《负伤之狮》,作于1938年,纸本设色,纵110厘米,横109厘米。这幅作品中作者用简练粗犷的笔墨刻画了一头负伤的雄狮,回头凝望,雄强而悲怆。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后来徐悲鸿将作品留赠给了吴蕴瑞。

徐悲鸿一生画狮很少,他画的狮皆含有极大的象征意义。《负伤之狮》这幅画是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所创,为的是唤醒国人的救国意识。《负伤之狮》中的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深意。

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笔墨简约宏大,气势雄强,以一头负伤的雄狮来比喻当时的中国,寄以极深的寓意,这幅图不仅影响着抗战时期的人们,也时刻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怀。

3

顶天立地《愚公移山》

徐悲鸿《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纸本设色,纵143cm,横424cm。这幅画塑造的是愚公为了改变世世代代人们出山不便的状况,希望依靠人力来将两座大山移走的故事。

这幅画取材于《列子·汤问篇》,故事是人所熟知的。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画愚公移山,其用意是要以愚公精神鼓励全国军民不畏艰苦、坚持抗日,夺取最后胜利。

画家构图有意采用横卷,人物顶天立地,左右展现出壮阔的场景。左边一只大象,背上负有大筐。跟大象迎面而过的是一个躯体高大、肩担箩筐的男子。右边是愚公,他银发长须,正在跟邻人京城氏“孀妻”谈话;左右各有一小孩,一个端着碗正在吃饭,另一个双手搬着簸箕。前面山口几个壮男,正抡起镢头与钉耙挖山。那个黑面大腹的力士双手高举,张着大嘴,好像能听到他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喊声。有的全身倾斜,猛举钉耙,具有雄武之美。背景有运石头的牛车,妇女小孩们也参加了挖山运石的工作。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文化顺义』运行主体是顺义区文化委,专做文化艺术类的官方微信。您将看到文化赛事、文艺培训辅导和讲座、文化活动信息、影读推荐、惠民政策、顺义文化名人、考古和历史等新鲜热门的文化资讯,还有福利抽红包等趣味线上互动。欢迎本地朋友提供文化相关信息线索和原创文章(1500字以内),一经采用,酬谢从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