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何成为中外交往最佳使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送出去的大熊猫死亡案例有哪些 大熊猫为何成为中外交往最佳使者

大熊猫为何成为中外交往最佳使者

2024-07-11 2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月21日,旅日大熊猫“香香”从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启程,搭乘专机抵达成都双流机场。“香香”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出生于2017年6月,是上野动物园自然繁殖成功的第一只大熊猫。它的父母是从中国出借的大熊猫“比力”与“仙女”。香香的出生一度轰动日本,它的取名、公开亮相、生日等都会登上新闻。由于“香香”父母是从中国出借的大熊猫,根据协定,最初“香香”会在满24个月时归还中国。但由于它圈粉无数,日本多次申请延期;后又受新冠疫情影响推迟。如今,已经5岁多的“香香”进入了繁殖适龄期,此时回国也是为了能尽快寻找到合适伴侣。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熊猫外交”又是怎么一回事?

    延续千万年

    作为动物界的“活化石”,大熊猫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上千万年。现在的大熊猫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最早的食肉目兽类被发现于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古新世,一般称它们为古食肉类。此后,日月更迭,在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出现。始熊猫的体型大约为现在大熊猫的四分之一。

    始熊猫后来分化出几支。其中一支叫葛氏郊熊猫,它们的化石在法国和匈牙利的褐煤地层中被发现,标本目前保存在匈牙利。不过,这一支熊猫已经灭绝。

    还有一支体型约为现在大熊猫一半的小型大熊猫,被称为大熊猫小种,出现在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大熊猫小种,努力生存了200多万年,分布范围南至广西、四川,北到陕西秦岭。根据在广西和陕西等地发现的大熊猫小种的牙齿化石,可以推测它们的食性已转化为以竹叶和竹笋为生,成为杂食动物。

    不过,到了更新世中期至晚期,也就是距今70万年至50万年时,大熊猫小种逐渐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体型增大的大熊猫。这种大熊猫的头骨结构特征与现在的大熊猫没有本质差别,可以认作是同一物种,不过它的体型要略大于现在的大熊猫,被称为大熊猫巴氏亚种(也叫巴氏大熊猫)。

    此时,大熊猫的演化过程迎来了鼎盛时期,巴氏大熊猫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到了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种群数量也增加迅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距今1.8万年前,随着最后一次冰川期高峰的到来,气候变冷,森林减少,巴氏大熊猫开始衰退,到6000多年后冰川期结束、全新世开始时,该亚种已经大量灭绝。

    全新世开启了人类新纪元,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此时的大熊猫,不再面临极端气候的残酷挑战,转而开始迎接人类的挑战。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河谷、山麓地带被大量开垦,惟独长江中上游向青藏高原东部的过渡地带有大片原始地带,气候温暖,人类较少出现,现今幸存的大熊猫便在此生存,成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彼时,它们欧洲的同类早已灭绝。与栖息地一起缩小的,还有它们的体型——比巴氏大熊猫小了八分之一左右。一路走来,同时期的剑齿象、剑齿虎、巨猿等猛兽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延续至今,可谓动物进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英勇与和平

    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没有“大熊猫”一词。最早提出大熊猫古名问题的学者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在1956年7月的《人民日报》和当年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散文小品选》刊发了《关于熊猫》的散文,其中写到“《辞源》的编者、读书极广博的傅运森先生曾经对我说过,古时候所谓貔貅,大概便是指这种动物,他说时虽没有十分断定,但这里不妨记一笔”。由此,学界展开讨论与研究大熊猫的古名问题。

    目前,学者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在古代大熊猫有多种名称,主要包括貔貅、貘、驺虞、白豹和白虎等;部分学者持相反态度,认为以上都不是大熊猫的古代名称;还有学者认为仅有“貘”是大熊猫的代称。

    往前回溯,《山海经》记载有“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按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郭郛在《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的观点,“猛豹”即貘豹,就是现在的大熊猫。从“能食蛇,食铜铁”的描述中,也可看出大熊猫的战斗力极强。

    从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开始,就有貔貅作为战争武器参战的描述,渐渐地,貔貅还成为英勇无畏军队的象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炎帝的阪泉之战时,黄帝率领动物参战,其中就有貔貅,“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送唐舍人出镇闽中》中,“暂辞鸳鹭出篷瀛,忽拥貔貅镇粤城”,宋代诗人张孝祥的《浣溪沙》中,“十万貔貅环武帐,三千珠翠入歌筵”,都将战士和军队比作貔貅。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又让它具有了表达友好的作用。西晋时期,驺虞被视为“义兽”,是和平的象征,凡举着“驺虞旗”,均被视为求和。

    日本《皇家年鉴》(也有说是《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85年10月22日,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大熊猫活体和70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可能是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外交大使”,走出国门。

    “猫熊”变“熊猫”

    让大熊猫在世界范围内被熟知的人,是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戴维一生中曾3次来到中国,除了传教,他还肩负着另一个任务,为博物馆搜集动物标本。在第一次中国之旅中,戴维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发现麋鹿并命名的科学家,麋鹿也被称作“戴维鹿”。

    1869年2月,戴维来到四川夹金山下穆坪(现为雅安市宝兴)的邓池沟天主教堂,成为第四任神甫。3月11日,他第一次在一户李姓人家看到了著名的黑白熊皮,日记中写到“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在戴维的悬赏下,十几位出色的猎人带回来一只幼年大熊猫。

    戴维在日记中继续记录:“1869年3月23日……猎人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除了四肢、耳朵、眼睛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的毛色是一样的,它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又过了几天,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活体被带到了戴维面前:“4月1日。他们又带回一只完全成年的黑白熊,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只是不那么黑白分明。”从此,“4月1日”成为科学发现大熊猫的纪念日。

    戴维带着这只活体黑白熊启程回国,但由于路途遥远、颠簸,黑白熊在途中死亡,被戴维制作成了标本,送往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当黑白熊的标本运抵巴黎展览时,引发了轰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经过仔细研究,认为黑白熊是与小猫熊(即为现在的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猫熊”(panda)。为了区分二者,分别用了“大”(Giant)和“小”(Lesser),所以,大熊猫(Giant panda)最初的直译名字应该是“大猫熊”。

    而“猫熊”为何变“熊猫”,众说纷纭。2019年出版的《四川省志·大熊猫志》记录了一种流行的说法:1939年8月11日,重庆北碚平民公园首次展出饲养的大熊猫,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猫熊”的名字——上排从左至右用英文横写猫熊学名,下排为了和外文一致,也从左至右写了“猫熊”。但当时的中文读法是从右至左,因此“猫熊”变“熊猫”,并沿用了下来。

    偷猎与国礼

    戴维将熊猫标本在巴黎展出后,掀起了一波“大熊猫热”。尽管交通不便,但在1869年至1936年,依旧有超过200位西方人到中国寻找大熊猫。这些所谓的西方探险家,来到大熊猫栖息地,或高价购买,或亲自抓捕,但始终未能带回一只活体大熊猫。

    直到1936年冬,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哈根纳斯远赴中国汶川,在草坡村得到一只大熊猫幼崽,取名“苏琳”。此后,露丝凭借一张“一只狗,20美元”的动物通行证登船,将“苏琳”带回了美国。1937年2月,“苏琳”在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第一天观众就达到4万多人。

    1937年,一只不到1岁的大熊猫被卖到了英国伦敦动物园,被称作“明”。参观的人同样络绎不绝,就连当时还是小女孩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跑去看望。“明”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卡通片、明信片、玩具和报刊中,为正处于二战中的英国人民带去慰藉。但是,1944年,就在二战结束前夕,“明”不幸去世。《泰晤士报》专门发了讣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它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它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据不完全统计,仅1936到1946年间,就有16只活体大熊猫通过走私等手段,从中国运出。目前,至少70具大熊猫标本存放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大熊猫资源,促使国家加强了对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逐渐杜绝了通过收购、偷猎等手段将大熊猫运出国门的情况。

    真正意义上的“熊猫外交”,始于1941年。宋美龄代表国民政府将两只大熊猫作为“珍贵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礼”赠送给美国,以答谢美国联合援华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援。大熊猫再次被赋予友好、和平的象征意味,成为中国的“亲善大使”。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发挥更重要的外交作用。1957年,大熊猫“碛碛”“平平”被当作国礼赠送给苏联,成为中苏两国青年友谊的象征。几个月后,因怀疑2只大熊猫都是雄性,大熊猫“安安”又被送到了莫斯科动物园交换回“碛碛”。“碛碛”回到北京动物园后,于1958年交换到欧洲,改名为“姬姬”饲养在伦敦动物园。1961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从万千动物里选中大熊猫,“姬姬”成为其会徽的原型。

    全球“熊猫热”

    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在那年2月的破冰之旅中,尼克松向中方提出,希望能够赠送一对大熊猫给美国人民。4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美国方面的官方接受仪式由当时的“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亲自主持。

    两只大熊猫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等待它们的是冒雨前来迎接的8000多名美国观众。熊猫馆开馆一年间就接待了300多万名游客。《华盛顿邮报》如此描述,“在大熊猫馆水晶玻璃馆前,游客以每小时1200名的速度,争相排队,只为一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的大熊猫”,“甚至有游客在熊猫馆开放后一连三天前往动物园,只为一睹大熊猫睁眼”。

    1983年,“玲玲”第一次怀孕,动物园请了90位专家,对它进行24小时的监护。但玲玲产下的幼崽不幸夭折,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第一次下半旗致哀。1992年“玲玲”去世。1997年,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专门为“玲玲”立碑,上面写道:本国的大熊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物,它为几百万游客带来欢乐。

    日本也在1972年迎来了大熊猫。当年11月4日,日本举行大熊猫“康康”和“兰兰”欢迎仪式。东京上野动物园主任浅野三义表示,“这一对熊猫是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国民的最好的礼物,是中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上野动物园能负责饲养这一对熊猫,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光荣。”由于民众对大熊猫的喜爱,“大熊猫热”从此在日本生根发芽,大熊猫形象也屡屡出现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

    从1957年到1982年,中国政府先后向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等9个国家赠送了23只大熊猫。大熊猫为新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与世界各国恢复正常邦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熊猫种群日益减少的背景下,1982年,中国政府宣布停止赠送大熊猫,转向“租借”方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洛杉矶动物园就租借了大熊猫“永永”和“迎新”进行巡展,3个月内就获得了千万美元的门票收益。但是,这种租借的商业模式存有诸多弊端,尤其是会对大熊猫的生活和繁殖造成影响。1994年,中国政府终止了大熊猫的商业租借,此后两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多次磋商,最终达成了“大熊猫合作繁殖方案”。

    方案显示,中国可以将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送至其他国家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中方可轮流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进行共同研究。同时,外方付给中方每年100万美元,10年共计1000万美元。合作期间如果诞生了幼崽,平均每年租金增加60万美元,且在几年之后(通常为2-4年)将新生熊猫归还中国。

    199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一对熊猫以“科研交流大使”的身份,旅居日本白浜山野生动物园,拉开大熊猫出国合作研究的序幕。此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的不少动物园也都开始与中国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当然,也有国家一直申请却一直未能如愿。南非在1997年12月跟我国建交,1998年1月份就申请大熊猫合作项目,至今仍未达成合作。

    不过,到了归还大熊猫之时,各国民众总是万般不舍。2017年6月在日本出生的大熊猫“香香”,引发了日本的举国欢庆。当时,上野动物园向全国征集名字,从32万个候选名字中,选出来8个,在与中国商议后,定下了“香香”。当年12月,“香香”正式与日本民众见面,每日限制2000人参观,每人时间不超过1分钟,有些人甚至凌晨3点就去排队。后来人数太多,又改为抽签,每天有超过1.8万人申请抽签。据统计,仅“香香”一只熊猫,就给日本带来了539亿日元(约合34亿元人民币)的总体经济效益。

    “香香”本该在2019年6月回国。但由于民众的喜爱,日本申请延期,中日签订补充协议后,“香香”定于2020年12月末回国。后又受新冠疫情影响多次推迟,今年2月21日,“香香”终于回到中国。

    大熊猫历经千万年进化,在古代化身“貔貅”“驺虞”为我们带来勇气与力量,在现代化身“外交大使”为我们带来和平与友好。它以庞大之躯,释放温暖可爱,它以国宝之位,恪尽“国民”责任。感谢大熊猫带给我们的一切。

    (新华社瞭望智库 2022.2.17 谢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