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代表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象棋游戏规则大小关系 中国传统代表文化

中国传统代表文化

2024-06-06 1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战国

战国时期,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 ,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六博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秦汉

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但与象棋也无关。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六博、塞戏、象棋这三者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棋盤都大相迳庭,并无演化关系。

北周

象棋游戏最早称为象戏,此一词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戏。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后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

隋唐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

宋代

现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至南宋象棋一词才开始指的中国象棋。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南宋还出现了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橘中秘》、等。杨慎、唐寅、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此外,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

(图片及文字来源于基金会,请谨慎转载,内容不可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违者必究。)

小灯泡希望小伙伴们看完后都伸出你的手指头,成为文化传播的志愿者,唤醒更多的朋友,传承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永远的发扬下去!!

想更多了解我们,请登录我们的官网

www.cchfound.or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