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葬礼文化发展 中阿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阿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2024-07-11 2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毛潇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1 中国汉族的丧葬仪式及特点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生有两件大事——婚礼和葬礼,即红白喜事。在古人看来,死亡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是现实生活的终结,同时也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开端。在死者“上路”之前,家人和亲戚朋友要精心为其打点行装,举行送别仪式,如此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礼仪习俗。

丧葬礼仪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不同地区的风俗各有不同,本文主要指汉族的丧葬习俗。

1.1 中国汉族的葬礼

汉族的葬礼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场面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

殓,即给亡人穿衣下棺。中国人在死后要穿寿衣,还要穿鞋带帽。衣服一般是棉衣,因为佛教、道教思想认为人死后要去阴间,那里阴冷潮湿,穿棉衣可以不受阴寒。上面印有各种形状的“万”字。

殡,即入殓后停柩于殡馆,殡期长短不一,少则三日,多则一个月。亲朋好友前来哀悼祭奠死者,并且按亲属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披麻戴孝。

葬,即掩埋亡人遗体。汉族多采用仰身直肢葬,因为这是睡觉的姿势,意思是让死者平稳安睡,有便于与人世交流之意。汉族有“归葬”的习俗。土葬是中国古今最普遍的葬法,土葬与农业文明的关系密切,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文明造就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的意识支撑着这种葬法。火葬最早流行于少数民族,它与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汉族最初是排斥火葬的,因为它不符合儒家的礼教规则,在明、清时期曾被明令禁止。但火葬具有经济、简便、卫生等优点,在现代也推广开来。

1.2 墓地

墓地的规制最能反映社会组织的情形,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我国传统上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墓地型制是家族墓地。在这里,墓地绝不仅是安葬死者的地方,也是家族的财产,不容侵犯。而现代城市,为节约用地,开始采用公墓的形式。

丧葬的物质和礼仪的等级,包括墓葬的大小、棺材的奢俭、随葬品的多寡、仪式的隆简,反映出了葬者的身份地位、等级的高低。

1.3 中国汉族丧葬的特点

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汉族丧葬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1)事死如生,讲究重殓厚葬。(2)奉行儒家礼仪,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葬礼中使用最多的是由纸制成的各种物品,如冥币(纸钱)、纸车马等,通过火化纸制品以沟通阴阳两界。(3)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很大。葬式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古代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而贫苦百姓则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4)哭丧是汉族葬礼中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丧仪始终。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此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其子孙后代也会被人们视为不孝。

一次完备的丧葬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观,葬礼厚重、肃穆,事死如事生,受佛教、道教的理念以及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影响颇深。汉族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亡者的重视,对生者的安慰。

2 阿拉伯民族的丧葬仪式及特点

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也有其独特的丧葬礼俗文化。“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古兰经》21:35)穆圣说过:“谁结束最后一口气时念了《古兰经》,谁必入乐园。”对于阿拉伯民族而言,死亡是结束今世、通向后世的关键时刻。

2.1 穆斯林的葬礼

阿拉伯人办丧事一般比较简朴。不论贫富,阿拉伯民族都严格执行伊斯兰教的相关规定。当一个穆斯林停止呼吸,即归真以后,其丧葬仪式是:

净洗:洗“埋体”(),即给亡人洗小净和大净,并在亡人七窍涂抹麝香,以除味防虫。

穿卡凡(,即殓衣):穆斯林仅用白布裹身,忌用殉葬品,一般男穿三件女穿五件。卡凡上写着“我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经文,以表示死者生前是个敬畏真主的人。

殡礼():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生者对亡者最后的祈祷,场面庄严而又简朴。亡人匣被头北脚南地放在安静的室内,或清真寺的庭院中,由伊玛目率众站立默祷,祈求安拉赦免亡人的罪过,为亡人祈福。殡礼的参加者必须大小净,且不对亡者鞠躬,也不叩头、不跪坐。

埋葬:殡礼结束之后,便将亡人抬往墓地。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消除自身的罪过,因此,每每遇到穆斯林的葬礼,不乏送者云集、争先恐后的场面。

伊斯兰教要求不对坟墓作任何装饰,不留坟头,不立大碑,也无任何的随葬品。遗体直接放在坟坑内的地上,除了“卡凡”外,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棺木,头北脚南,向着圣地“克尔白”。亡人下葬后,在填土埋葬前,由送葬者口诵经文,向亡人头部方向手捧三捧土。

2.2 墓地

在丧葬方面,阿拉伯民族可能是目前对伊斯兰教法执行得最彻底的穆斯林民族。阿拉伯人的公共坟场没有任何装饰,只有围墙的存在提醒人们这里是特殊的地方,而不是旷野,体现着“来自于土回归于土”的精神。

2.3 穆斯林葬礼的特点

伊斯兰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真主创造的,人的生死寿限、贫贱富贵、以及后世的荣辱,均由真主决定。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死后都不举行隆重的葬礼。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是:土葬、速葬、薄葬。

(1)穆斯林认为,真主从土上造化了人,最后又复归于土中,因此讲究“入土为安”,不用棺椁,也不用任何陪葬物或殉葬品。

(2)速葬,是指停尸不过三日,即三日必葬。

(3)薄葬,是指葬必从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待葬期间不宴客、不披孝、不磕头、不设祭品。

阿拉伯人对去世亲人的怀念主要体现在代替亡人完成宗教功修方面,如替亡人礼拜,替亡人封斋,替亡人施舍,替亡人朝觐等。

一次完备的葬礼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阿拉伯民族的世界观、宗教观,穆斯林的葬礼场面庄严,形式简朴,礼仪讲究,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穆斯林敬畏真主、团结互助、质朴节俭的精神。

3 解析两种传统丧葬文化的差异

丧葬文化是社会习俗的一部分,自然条件、社会形态以及各民族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都会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产生影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丧葬习俗的传承性比较稳定。无论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大都冲不出这个古老的传统习俗,而这种不同的丧葬习俗反映了中阿不同的“生死观”。

3.1 中阿不同的“生死观”

中国的“死亡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从表面上看,“生”和“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但从本质上讲则是相通的,死是人回归到与生的状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中去。因此,一方面为了尽足孝道,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死者能够舒适安逸地在另一个空间“生活”,便有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人们也特别地重视安葬问题。

而伊斯兰教是两世兼重的宗教,它既是出世的宗教,也是入世的宗教,它鼓励人们要做到两世吉庆。伊斯兰教认为今世是来世播种、耕耘的场所。穆圣说:“我们确属于真主,我们必定归至他”(2:156)。死亡只是人生的一段,并不是人生的结束。所谓死亡,就是一个人告别了自己为之奋斗过的今世,回到真主那里,去向真主汇报自己在今世所做的一切工作,等待真主给他一个公正的裁决。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死亡也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切,后世生活同样令人们向往。所以,穆斯林死后都不举行隆重葬礼,待葬期间也不宴客、不披孝、不磕头、不设祭品,也没有哭葬的习俗,葬礼安静、简朴而又庄严。

3.2 “一元论”与“二元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儒、道、佛的宗教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这三者之中,据核心地位、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的是儒家思想,而正是儒家思想核心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生死观,儒家思想中的“形神关系”“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无神论的传统。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繁冗的丧葬仪式除了可以表达对亡者的哀悼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生者的状况。丧葬的排场不但表明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也可提高生者的面子和声誉。归根结底,丧葬礼仪是借死者举哀之名为生者求福。丧葬虽然是“身后事”的礼俗,却是活人尊重死者的表示,是礼教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延展发挥。

与儒家不同的是,伊斯兰教主张“两世论”,即每个人都要经过现世和后世两个生活阶段。伊斯兰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而后世才是永久的。人的死亡只是呼吸的停止和肉体的暂时消失,而人的灵魂是不灭的。而且人在复活时,灵魂和肉体一起被召唤到安拉跟前,以接受最终裁决。由此可见,灵魂和肉体并非合二为一,而是分离的。与儒家看中肉身所不同,伊斯兰教更重视灵魂,所以穆斯林的葬礼实质上是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所以丧葬礼俗方面保持着薄葬的独特风格,没有哭葬,没有大排场,穆斯林一律平等。

参考文献

[1]何聿光.婚丧喜庆全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宋德胤.丧葬仪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王家瑛.伊斯兰文化哲学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5]王志远.百问古兰经[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

[6]杨军,张士东.阿拉伯人—世界人氏血脉书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7]杨敏悦,王妙文.异国风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8]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9]毕发认.回族葬俗释义[J].今日民族,2008(9):7-9.

[10]李鸿然.海南回族穆斯林的丧葬与Janaza[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6.

[11]孟修祥.生与死的文学思考[J].咸宁师专学报,1997(1):43-44.

[12]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111.

[13]朱小琴.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3-45.

[14]世界各国的葬礼习俗[EB/OL].http://www.esaomu.com/culture/gefangxisu/2009/0603/238.html.

[15]中国民族文化网.汉族丧葬[EB/OL].http://www.56china.com/2009/0927/68534.html.

猜你喜欢 真主伊斯兰教葬礼 为冰川举行“葬礼”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14期)2022-04-25《古兰经》中的人生观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3期)2019-03-30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2期)2017-05-17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开罗伊斯兰教老城读者(乡土人文版)(2014年2期)2014-01-11“生命的尊严”海燕(2009年6期)2009-06-11波斯幽默青年文摘·上半月(1984年10期)1984-1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8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的其它文章新时代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创新大学生党员常规教育工作机制创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地方高校辅导员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发挥基层党建工作优势主动融入生产经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