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尚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著名的历史故事 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尚书》

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尚书》

2023-05-26 0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

《尚书》亦称《书》《书经》,“尚”有上古之意,“书”为历史简册。《尚书》有三种传本,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即汉代以隶书记述,秦博士伏胜经焚书、刘项争战后保存下来之篇目。《古文尚书》指先秦以小篆、籀文等文字书写而成者,《汉书·楚元王传》载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壁中古文,由孔安国献上。《伪古文尚书》即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图片

《尚书》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汇集了春秋以前历代政府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政治著述,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一,反映了上古统治权威对于规范秩序、广布教化高度的责任感。《尚书·尧典》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即表达了敬德、重民、贵和、大同的思想内涵。

图片

其二,反映在民族观念上,不以血缘、地域作为族群划分的依据,而依“九州五服”之说,在地缘和民族之间构建了一种差序统一的“和谐共生”的理想秩序。《尚书·武成》言:“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文化同理心下的大一统格局之下,既承认各地各族的差异,同时又强调统治核心的存在。

其三,实际行动中重视教化。《尚书·大禹谟》:“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至诚感神,矧兹有苗”,通过道德手段感召其他少数民族,客观上更温和持久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此后孔子所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有着一以贯之的承接关系。中华文明从不以“排他”的狭隘手段来彰显优越性,而始终坚持以“包容”的风范承天命顾民生的思想基因,对后世历代处理民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图片

我校相关藏本有二。一为宋代蔡沈集传,清慎诒堂刻本《尚书》六卷,共4册。蔡沈为朱熹弟子,集注内容区分今文、古文,后成为元明清科举取士的标准经注之一。该刻本为两截版。上栏18行3字,下栏9行19字,小字双行等,白口,左右双边,版框高20.9cm,宽12.9cm。有图。朱笔批校。内封题名:《慎诒堂尚书》。镌“集经堂主人识”。一为清代江声撰,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篆文刻本《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末一卷,共6册。在阎若璟《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的研究基础上,搜集汉儒经说,以注《尚书》,不取伪古文及孔传。该刻本内页为10行14字,小字双行21字,白口,左右双边,版框高17.4cm,宽13.4cm。近市居藏版。钤“扫尘斋积书馆”“礼培私印”“双剑誃”“于省吾印”“小昭隐馆”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