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兵工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著名兵工厂 抗战中的兵工厂

抗战中的兵工厂

#抗战中的兵工厂|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说到抗日战争,很多国人都有些遗憾。

同样是遭到入侵,苏军却能反败为胜。不但收复失地,还一路高歌打到柏林。

中国军队经过八年苦战苦苦,始终没能完全收复国土。以至于在二战即将胜利时,进行战后利益分配的时候,中国领导人连参加的份都没有。

是中国军人不勇敢吗,显然不是,抗战中的英雄故事我们人人都知道。

之所以打得非常艰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国力太弱,工业落后,军工生产能力太差。

清廷覆灭后,中国军阀混战,群魔乱舞,战乱频仍。

民国成立之后的20多年里,军工生产能力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快速倒退。到抗战爆发时,只剩下有限的一点兵工厂,维持着薄弱的生产能力。

虽然中国兵工厂的技术落后,产量小,但兵工厂依然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兵工厂为了保证产能,付出的努力也是后人很难想象的。

首先,抗战中我国兵工厂的大搬迁,就堪称是一项创举

当时我国比较有名的兵工厂有以下几家:

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

抗战爆发后,沈阳兵工厂落入敌手,山西兵工厂又等于是阎锡山的私人财产,其它兵工厂均在中东部且沿海。

一旦日军推进,它们就会落入敌手。

在此情况下,搬迁到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就成了国民政府的唯一选择。

1938年前后,这些兵工厂全部西迁。 

西迁运动,造就了重庆抗战兵工中心的地位。

尽管国民政府兵工署早在“卢沟桥事变”前,就已经未雨绸缪,开始计划兵工企业内迁事宜;但还是对战局发展态势估计不足,加之担心迁移过程会影响到前线弹械供应,各兵工厂直到1937年9月至11月,才开始陆续搬迁,更有不少兵工厂是在日军兵临城下,将要沦陷时才仓促撤出。

所有搬迁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最知名,历史最悠久。

汉阳兵工厂位于武汉,它筹建于1894年,是张之洞一手创建的。

汉阳兵工厂在中国兵工厂中,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它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兵工厂。在民国时期,它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居第二位,仅次于沈阳兵工厂。

说到汉阳兵工厂,人们大概会联想到“汉阳造”。

汉阳造因历史悠久、产量高,几乎成为民国国产武器的代名词。

1938年年初,国民政府兵工署就决定搬迁,当时日军已经占领徐州,武汉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兵工署命令下达后,兵工厂的搬迁就进入倒计时,负责人经过勘查,将厂址选在了湘西辰溪。

5月,兵工厂接到兵工署通知,兵工、火药两厂全部西迁。

6月,全厂两万多名职工一起动手,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全部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厂房的钢架、钢窗、铁地板等全部拆卸,然后再装到船上,于六月底迁移完毕。

由于兵工厂规模大,运输工具紧张,当时情况下,汉阳兵工厂只能采取的拆分转迁办法。

因为南京已经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其中火药厂和步枪厂一步到位迁到了重庆。

西迁后,汉阳兵工厂不复存在,离开了汉阳还能叫汉阳兵工厂吗?

于是,迁到辰溪的分厂改称为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改称兵工署第二兵工厂。

作为汉阳兵工厂分厂的巩县兵工厂,已经在1937年遭到日机的多次轰炸,损失惨重。

同年11月,奉命迁往湖南株洲。

因株洲无合适的厂房,1938年春才在湖南安化县烟溪镇选定新址。

6月1日,兵工厂开始恢复生产,厂名正式改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工厂。

在汉阳和巩县兵工厂搬迁前后,上海炼钢厂、金陵兵工厂、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济南兵工厂、中央修械所也积极行动,完成了搬迁。

其中专门从事机枪、步枪制造的金陵兵工厂是在淞沪大战战正酣的时候,开始计划搬迁。

南京失守前,即1937年11月底,职工们夜以继日将4300吨机器设备和材料拆卸装箱撤离南京。1940年,我国兵工内迁全部完成,兵工署直属发17家兵工企业,有11个落户重庆,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按照兵工署的统一部署:设备先进兵工厂百分之八十迁到重庆及其附近,百分之十五的兵工厂转移到桂、滇、黔一带大大后方;株洲、衡阳前线还保留了兵工生产中心点,以便及时补充前线。

武器就是钢铁制造的,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兵工厂也不能有什么作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民政府未雨绸缪,在日军兵临武汉的时候,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钢铁资源——包括汉阳铁厂、钢厂、大冶铁厂等联合钢铁厂于1938年6月从武汉迁往重庆,此后改名为钢迁会钢铁厂。

1940年至1945年,钢迁会钢铁厂共生产生铁96057吨、钢28657吨、钢材15456吨,分别占抗战时期大后方钢铁总产量铁的90%、钢的65%、钢材的40%,为兵工厂的武器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一切就绪之后,兵工厂开足马力开始生产,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战前。

除了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之外,常规轻武器中国基本都能自己制造。

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有兵工厂32家,其中总厂21家,分厂11家,拥有机器22191部,员工8.7万人。

这些兵工厂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尽管那里的工人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档案史料与研究》杂志副主编唐润明撰文说:

“众多工厂互相配合,使效率不断提高,质量日益改进。1938年到1945年,重庆主要兵工厂共生产各种枪弹8.5亿发,炮弹近600万颗,步枪近30万支,轻重机枪3万余挺,火炮1.4万门,掷弹筒6.8万具,甲雷42万多颗;生产手榴弹3500万颗,年产手榴弹500万颗”。

当时抗日战场所需的常规武器,诸如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手榴弹等大都能充足供应且有盈余,轻机枪、迫击炮弹、步枪及枪弹,也基本能满足需要。

自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兵工厂西迁之后,重庆一时成为大后方最大的“武器弹药库”。

八年间,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

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山城近十万兵工人,在物料、装备短缺,生活清苦、头顶轰炸的艰险环境中,满腔热忱,争分夺秒制造武器。

当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兵工厂以及在兵工厂默默奉献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