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布为教授:麻醉学发展史-我国麻醉学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药物发展史的感想 于布为教授:麻醉学发展史-我国麻醉学发展史

于布为教授:麻醉学发展史-我国麻醉学发展史

2023-08-28 1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为麻醉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对照这一文件要求,全国在数年内普遍建立了麻醉科这一编制机构,并不断发展壮大。

进入90年代,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麻醉学科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一批在国外学习的中青年麻醉医师逐渐回国,并在老一辈麻醉学家的指导下,逐步成长为新一代麻醉领军人物,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首先是现代化麻醉手术系统的建立,为保证患者安全和开展各类心脏手术、移植手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9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支持下,于布为教授领导组织了集临床麻醉、麻醉后恢复室、ICU三位一体的中国第一个现代麻醉手术中心的建设,由此拉开了中国麻醉现代化的序幕。

其次是各种新型监测设备、麻醉设备大量进入中国,使得中国麻醉学科的装备,尤其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迅速与国际接轨。

第三是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学科梯队,使麻醉学科的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梯队层次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原本在麻醉队伍中的大量护士,逐步过渡到麻醉科的各种辅助工作岗位。伴随着医师法的颁布和执业医师制度的执行,麻醉学科已名正言顺地进入了由医师执业的临床学科行列,明显区别于医院其它医技科室。近几年开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也为今后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基础。

第四是临床麻醉安全明显改善。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长足进步,麻醉质量控制工作的逐步开展,麻醉与手术的安全保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新的给药技术(如靶控输注)的引入以及国内在容量治疗方面的进展推动下,麻醉的安全界限不断提高,这为手术科室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上所能开展的各种复杂手术,中国都已能熟练开展,其中麻醉学科所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第五是麻醉科研工作已迎头赶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走向世界前列,国家对麻醉科研的投入强度也越来越高,麻醉学科已开始向世界麻醉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发起了冲击。反映在具体数字上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逐年增多,SCI论文逐年增多,影响因子也在逐步提高。在国际研究的热门领域,几乎都有中国麻醉学者涉足其间。

第六是一大批中青年领军人才已崭露头角,在各种国际学术机构和期刊编委会中,已开始有中国学者的位置。在国内重要的学术名誉方面,也有3人获得杰出青年学者称号,3人获得长江学者称号,距离诞生中国麻醉学科的院士已指日可待。

第七是亚专科不断发展,疼痛、ICU已成为麻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在亚专科方面出类拔萃的专家,为这两个亚专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八是学会自身的发展。在麻醉学会历任主任委员(图1-2)的辛勤努力下,特别是在罗爱伦主任委员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已发展成中华医学会各分科学会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坚持开展学术工作方面,还是组织召开全国以至各地区学术会议方面,以及全面提升麻醉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方面,麻醉学分会都走在了各分科学会的前列,受到总会领导的多次表彰。

从1997年起全国麻醉学会下设四个学组即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和教育与管理学组。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年会期间同时举办知识更新讲座。这些会议对促进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对外交流方面,麻醉学分会近年来也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李树人教授任主任委员期间,中华麻醉学会正式加入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结束了中华麻醉学会与国际麻醉学界的隔绝状态。而在吴新民主任委员的领导下,中华麻醉学会恢复了与日本临床麻醉学会的正式学术联系;建立了与大不列颠与爱尔兰麻醉医师协会的正式学术联系;并与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麻醉学会开展了有效的学术交流,并开展了部分临床技术和麻醉管理的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制定。

2009年,在于布为主任委员的任职期间,其所倡导的“理想麻醉状态”、“精确麻醉”管理、“麻醉无禁忌”理念,主导开展的“术前诱导期急性超容量血液填充”、“困难气道对策优化”等多个创新性的临床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全国通道的认可与肯定。同时还开展了“基层医院麻醉科主任培训”,颁布了中华麻醉学会临床麻醉快捷指南,积极与国际学会组织开展双边对等交流等,这些措施都极大的推动了麻醉学科的进步。于布为教授提出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五大愿景,即将麻醉学科建设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被社会所熟知认可的重点学科,也成为指导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总体纲领。

2012-2015年刘进教授在担任全国主任委员期间,除了继续推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外,还推动超声等可视化技术的临床使用,制定了麻醉科医生和手术科室医生配置比例,促进其接近国际化(1:3),并且建立完善的麻醉学各亚学科学会,进一步加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与全世界学者的交流合作,提高了中国麻醉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15年熊利泽教授担任全国主任委员后,积极开展并推动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变,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麻醉周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了一带一路海外青年麻醉医师的培训基地和培训项目,启动了走好长征路,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发展的系列基层培训的项目,编撰颁布《中国麻醉学科年度进展报告》和《中国临床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等。

上述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中国麻醉学科水平的整体快速发展,加速麻醉学和围术期医学科的创新建设,推动中国麻醉学科走向世界,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图1-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历任主任委员合影(2013年北京)  左起分别为:熊利泽、于布为、李树人、金清尘、谢荣、罗爱伦、吴新民、刘进  

2018年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我国的医疗质量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1年上升了12位,我国成为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艳红在2018年6月央视采访时特别提到:近年来我国麻醉、肾病、神经内科等专业,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麻醉技术应用人群从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左右相当。这生动体现了麻醉学科发展对于我国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麻醉学科积极推动舒适化医疗,实现学科发展愿景,履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关键阶段,国家对于麻醉学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重点指导。2018年8月19日,在首个“8·19中国国家医师节”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七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及《政策解读》。

《通知》指出: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是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通知》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加麻醉医师数量,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创新推广镇痛服务,满足麻醉医疗服务新需求。通过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通知》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更加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通知》在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拓展麻醉医疗服务领域,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切实做好麻醉医疗服务组织实施等5个方面分别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从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到国务院七部委2018年21号文件,中国麻醉科从临床科室到重要临床专科,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凝聚着一代代中国全体麻醉人的努力和拼搏。正如笔者所言:国务院七部委在中国首个医师节前夕,专门为麻醉学科发布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强调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由麻醉科统一管理的内容。这个文件对麻醉学科来说,其意义不亚于1989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12号文件,即将麻醉学科由大外科下的医技科室,明确规定为与内外妇儿平行的临床科室。这既是对麻醉学科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是对麻醉学科人员紧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舒适化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的现状的充分认识,更是对习主席对麻醉学科现状的调查报告重要批示的最好落实。

通过以上简要回顾可以看出,中国麻醉学科70年来的历程,既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代一代麻醉学家努力奋斗的成果。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麻醉工作者为多少患者施行了麻醉,已很难考证。但他(她)们对患者生命安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学科发展殚精竭虑的毕生追求,对年轻学子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艰辛,都将变成中国麻醉学科的宝贵财富,并将继续鼓舞新一代麻醉工作者向新的目标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中国麻醉学科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也一定会从麻醉学科的发展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