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珉、胡鞍钢:中国创造森林绿色奇迹(1949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草地覆盖率 刘珉、胡鞍钢:中国创造森林绿色奇迹(1949

刘珉、胡鞍钢:中国创造森林绿色奇迹(1949

2024-01-20 2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中国森林增长创造了世界绿色奇迹,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森林赤字的局面,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走向全面森林盈余,对遏制世界森林面积持续下降发挥了最大作用,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碳汇国。中国之所以创造了森林增长的绿色奇迹,一是中国领导人作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二是在开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造林和再造林活动,三是中国高度重视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四是持续实施中国特色的五年规划,五是中国持续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资,六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凝聚社会力量支持林业建设,七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持续有效的绿色改革,八是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未来时期(2020-2060 年),中国将继续创造森林绿色奇迹,发挥森林调节服务功能,在增加碳汇方面创造奇迹;发挥森林供给服务功能,在发展产业方面创造奇迹;发挥森林社会文化功能,在就业旅游方面创造奇迹;发挥森林公共物品(服务)功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中创造奇迹。中国现代化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林业现代化则是重中之重,正是通过创造中国森林绿色奇迹,率先开启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既造福中国,更造福人类,既作出生态贡献,又作出绿色贡献。

500

文丨刘珉 胡鞍钢

刘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胡鞍钢(通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络首发日期丨2021-10-9

一、导言:中国正在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1 年起,以“十四五”为开端,我国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加凸显,其中,森林资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领域之一,我国森林面积占世界总量比重仅为5.3%,我国森林蓄积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9%,低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2020 年为18.1%)(1)、我国GDP 占世界GDP 的比重(2020年为18.3%),(2) 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可以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还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能提供果实、油料、香料、中草药等非木质林产品,对于维持全球近10 亿人口的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森林在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生态安全、粮油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 世纪90 年代始,中国森林面积及蓄积量持续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碳汇国,从森林赤字走向森林盈余。本文以中国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为主题,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部分介绍1990-2020年中国森林增长、新增碳汇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世界保护森林作出的重大贡献;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展望未来中国如何继续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的前景;第五部分为结语,进一步说明中国不断创造绿色森林奇迹的世界意义。

二、中国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1990-2020 年)

在1990-2020 年间, 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是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年均增速达到9.3%[1],中国GDP(2017 国际元)占世界比重从3.2% 上升至18.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8.7%(1),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发动机,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同期,中国进入森林增长与盈余期,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 年的“双增长”,对世界森林增长贡献率高达40% 以上,不仅成为遏制世界森林面积下降的最大制动器,也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森林碳汇国,创造了世界绿色奇迹。中国的经济奇迹为创造绿色奇迹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手段,而中国的绿色奇迹为持续创造经济奇迹提供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森林增长贡献国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森林面积及覆盖率增加迅速,从1990 年的157.1 万平方公里提高到2018 年的216.2 万平方公里,增加了59.1 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2.1 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990 年的16.7% 提高至2020 年的22.96%,提高6.26 个百分点。中国率先在发展中国家从森林赤字走向森林盈余。其中,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达到66.80%;云南省、江西省、海南省、广西省、浙江省、贵州省、广东省的森林覆盖率均超过60%,明显超过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39.8%)(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数据显示,世界森林面积进入持续下降时期,由1990 年的4128.2 万平方公里下降至2016 年的3995.8 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32.5 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5.1 万平方公里。但同期中国净增加森林面积55.3万平方公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38 个国家净增加14.4 万平方公里,中国净增加森林面积相当于OECD 国家的3.8 倍,而同期南方国家(不包括中国)则净减少森林面积202.2 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森林面积持续下降的主要国家,中国和OECD 国家对世界森林面积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贡献率分别为41.8% 和10.9%。这表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遏制世界森林面积持续下降发挥了最大作用。

▌(二)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增碳汇国

根据全国第四次、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估算,中国森林碳汇能力从1990 年的185.5 亿吨二氧化碳上升至2020 年的321.4 亿吨二氧化碳,净增加135.9 亿吨二氧化碳,占世界森林碳汇总量的比重由1990 年的1.8% 提高至2020 年的3.2%。同期世界森林碳汇能力处于下降趋势,从1990 年的10248 亿吨碳当量降至2016 年的10193 亿吨碳当量,减少55 亿吨碳当量。若扣除中国的森林碳汇增加量,世界森林碳汇量将从1990 年的10062.5亿吨碳下降至2016 年的9871.9 亿吨碳,共计减少190.6 亿吨碳。因此,中国对世界森林碳汇能力的实际贡献率高达247.1%(见表1)。可以预计,到2060 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森林碳汇还将作出重大贡献,保守估计我国新增加碳汇能力将超过150 亿吨二氧化碳。

500

中国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特别是森林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第一个率先从森林赤字走向森林盈余、创造新的世界绿色奇迹的发展中国家。正如美国航天局的一项研究显示,进入21 世纪的近20 年间,中国和印度始终都是全球绿化的领导者。中国在2000-2017 年间的植被绿化面积占全球的25%。其中,森林的贡献率为42%[2]。这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2017 年11 月25 日,笔者与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交流时,他对中国作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予以高度评价,其中,包括中国通过几个五年规划实现森林发展目标。

▌(三)中国实现从森林赤字到森林盈余的历史性转变

人类历史上森林资源的变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后者是关键,既可以起到破坏作用,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人类的出现,标志着森林纯自然生长阶段的结束。随着人类的进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向森林索取得也越来越多,加之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的破坏,导致森林从多到少,从好到坏。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一部森林变迁史可以说是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史。

中国林业发展之路历经波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越接近现代,人类对森林资源干扰、开发、破坏的规模和强度越大。在远古时代(约公元前180 万年前- 公元前207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公元220 年)的森林覆盖率降低至46%-41%;元明时期(1279-1368 年)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降低至27%-26%;清朝统治后期(1840-1911)的森林覆盖率降低至17%-15%;民国时期继续降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已降低历史最低点,仅为12.5%(见表2)[3]。

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支援国家的工业化转型和生产建设,一度大量采伐森林。但此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带领下,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截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等3 个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碳汇能力等6 个指标首次同时出现增长趋势,森林蓄积量超过20 世纪50 年代的水平,改变了长期以来森林赤字的局面,开始全面出现森林盈余的新趋势,在发展中国家中极为罕见。

从中国林业的发展历史看,我国林业发展经历了从森林赤字扩大到森林赤字缩小,进而进入森林盈余时代的三个阶段。通过对森林租金(指圆木砍伐量乘以均价产品和区域特定租金率)与GDP 之比进行测算,可知我国林业发展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71 年的0.52% 上升至1980 年的2.18%,远高于世界平均比例(为0.36%),可视为典型的生态赤字时代;之后这一比例持续下降,到2000 年已降至0.22%,到2019 年进一步降至0.08%,低于世界平均比例(0.14%),充分反映过去50 年间中国林业发展经历了从森林赤字先上升、达到顶峰、后下降、进而逐渐消除生态赤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刻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轨迹。

500

三、中国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的主要原因

森林增长的绿色奇迹为什么能在中国出现?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林业发展正是围绕这个总目标,在探索中国特色林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规划、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先是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以采伐为主、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采植并重、再到新时代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发展道路,既有惨痛教训,也有成功经验。先后通过两次大规模扩大内需的绿色投资,持续增加了生态资本,不断创造中国森林“三增长”(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碳汇能力)的绿色奇迹。

▌(一)党中央重大决策与接力棒机制

我国的林业发展符合并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人类,惠及全球”这一普遍真理,也是中国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的根本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支援一线生产建设,曾大规模开采利用森林资源,实际上在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有了造林绿化的宏伟远见。毛泽东同志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指出:“我看特别是北方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周恩来同志也指出:“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造林要把重点放在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有阵地、有重点、有步骤地前进。”(2)

1978 年11 月25 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先河,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1979 年2 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草案)》的基础上,通过“决定每年3 月12 日为我国植树节”。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1981 年12 月13 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1982 年11 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3) 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林业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向林业现代化迈进,从“两山论”的提出(1),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2),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典论断,为林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对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更高要求。

▌(二)长期持续人工造林和再造林

绿化祖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长期持续人工造林和再造林,中国在绿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工林面积几十年来始终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人工林累计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6.45%、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9.86%。历史数据显示:1949-2015 年,全国新增造林面积30560.27 万公顷,约为我国现有森林保存面积(22044.62 万公顷)的1.38 倍。其中,人工造林25770.00 万公顷,飞播造林3184.47万公顷, 新封山育林1605.79 万公顷,更新造林2702.07 万公顷,森林抚育13443.18 万公顷。以“三北工程”为例,工程规划从1978 年开始到2050 年结束,历时73 年,分三个阶段,共八期工程推进。根据规划,“三北工程”建设总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达406.9 万平方公里。总投资576.8 亿元,规划造林3508.3 万公顷。“三北工程”实施40 年来,累计造林面积4610 万公顷,森林面积累计增加2160 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 年的5.05% 提高到2017 年的13.57%,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从1978 年的每年4830.46 亿元提高到了2017 年的每年2.34 万亿元(4)。通过植树造林,“三北工程”阻止风沙侵袭蔓延,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控制水土流失灾害,增强蓄水保土能力,构筑农业生态屏障,保护粮食生产安全,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成为我国北部的“绿色长城”。

▌(三)让天然林资源休养生息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5)。经验显示:天然林被破坏后,生态系统“修复”和“自然资源”的替代成本高于保护成本,在有些情况下,破坏不可逆转[4]。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天然林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3.55% 和森林蓄积的80.14%。1998 年, 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有学者指出洪灾的发生与砍伐深林密切相关。1998 年8 月5 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行为,抢救和保护森林资源。8 月23 日,四川省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1998 年10 月1 日起,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等10 个国有天然林区,全面停止采伐并关闭林区及林缘地区的所有木材市场。1999 年3 月5 日,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保护森林、草原的措施。停止长江、黄河上中游天然林采伐,东北、内蒙古和其他天然林区要限量采伐或者停止采伐。2000 年6 月,江泽民同志发表《扎扎实实搞好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并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荒山荒地,对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为实现山川秀美而不懈努力。进入21 世纪,随着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持续深化,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被提上高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改善民生福利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林业部门制定三步走战略(1)。2019 年7 月2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确立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天然林修复制度,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强化实施保障,完善支持政策(2)。

▌(四)五年规划正确引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国家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等特点[5]。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中国“五年计划(规划)”不断试错、不断创新的演变历史[6]。中国林业发展与国家五年规划息息相关:国家“一五”计划、“二五”计划都把木材生产作为主要指标之一;“三五”计划提出正确处理农、林、牧的关系,林业是农业中的薄弱环节,要大力进行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尽可能地绿化荒山荒地;“四五”计划虽然受国际紧张形势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3),但按计划目标,1975 年的木材生产较1970 年增长了24.4%,由3782 万立方米增加到4703 万立方米;“五五”计划继续重视造林绿化,提出:造林面积,现在每年7000 万亩,1985 年要达到每年1亿亩;“六五”计划正式提出森林覆盖率指标,计划该时期造林29000 万亩,争取到1985 年把保存率提高到60% 以上,使全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七五”计划要求五年内造林2770 万公顷,力争到199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985 年的12% 提高到14%;“十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被列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7];“十一五”规划首次将森林覆盖率作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1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 以上;“十二五”规划确定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个约束性指标;“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 亿立方米。正是由于国家五年(计划)规划的正确引导,中国林业发展在世界森林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取得了历史性、全球性的绿色奇迹。截至202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 亿立方米,这两个指标连续30 年保持“双增长”,我国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为此,2020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 》),首次将发展规划单独列出并独立成章,凸显了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旨在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以规划引领林业发展(4)。在“十四五”规划中,森林覆盖率再次成为约束性指标,到2025 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1%。《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2035 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 的目标。

▌(五)生态投资不断增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用生态资本替代物质资本可以减少生态灾难,提高减灾防灾能力,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福利持续增加。世界银行经济学家Herman Daly 认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关头,限制人类继续繁荣的不是人造资本的缺乏,而是自然资本的缺乏[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所采用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物质资本对林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林业生态资本。自1950 年以来,林业总投资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见表3)。特别是1978 年改革开放后,林业生产活力被激发,林业投资快速增长。我国林业投资在1978 年达到10.57 亿元,除1987、1988 年略有降低外,其他年份均保持稳步增长。2000 年的林业投资为167.77 亿元。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林业投资完成额达4300 亿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长了400 倍(按现价计算)。

500

国家投资在生态建设中发挥引导功能和主导功能。一方面,国家投资在生态建设中发挥引导功能。从投资比例看,在林业总投资中国家投资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100% 下降到“八五”时期的36%,然后逐年回升,最高是“十五”时期的73%,后下降,最后稳定在“十三五”时期的49%。这意味着当前林业总投资中,除了国家预算内投资外,其他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在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国家投资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主导功能。投资结构由从以国家预算投入为主、森工投资为重点向国家预算投入比重降低、森工和营林并重转变,最终形成多种投入方式并存、国家预算重点支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投资比重从“八五”时期一直上升(31%),在“十三五”时期达到91%(见表3)。2020 年,林业落实中央资金约1400 亿元,新增政策性开发性贷款322.2 亿元。此外,林业投资在增加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同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我国在发展林业和推进生态建设进程中的一项伟大创造,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建立江西赣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延安抗战期间,我们党就组织发动群众每年春季植树造林,绿化当地荒山秃岭。1932 年3 月,经毛泽东同志签署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发动苏区群众每年春季植树造林。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制订群众植树计划,并号召延安人民每户种活100 株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为重视国土绿化事业,各界群众热情踊跃参加植树劳动,城乡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开展,山川面貌日益改善。改革开放后,1981 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决议决定开展全民性的义务植树运动。1982 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 岁至60 岁,女11 岁至55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数据显示:2002-2012 年,10 年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0.33 亿人次,植树216.06 亿株(截至2012 年,共有133 亿人次参加,植树614 亿株)。2020 年4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七)通过改革发展生态生产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率先从生态赤字走向生态盈余,其关键是通过持续的林业改革,不断解放生态生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广大农村继农地制度改革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1)。2009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用5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包括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以及落实责任。并将集体林地承包期确定为70 年,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林业生产要素市场,规范林业合作组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此次集体林权改革实现了三个突破,将产权量化给个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林地承包期定为70 年不变,“爷爷种树,让孙子来砍”,林区农民安下心;林地和林木可以抵押,搞活经济[9]。“十二五”期间,全国确权集体林地27.05 亿亩(占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的99%),发放林权证1.01 亿本,全国共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1.57 万个,大部分省份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全国建立林业公共服务机构6602 个,建立林业电子商务平台1429 个。“十三五”期间,林业部门按照“三权分离”的要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20 年年底,农户家庭林地承包经营转让面积达5074.04 万亩,抵押林地面积达5670.62 万亩,新型经营主体达28.39 万个,经营林地达4 亿多亩。

国有林区改革是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促进林区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的根本性变革(2)。2006 年1 月14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伊春作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进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尝试,并开始加快探索在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木材限伐减伐,产业转型政策。2014 年,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开展停伐试点工作。2015 年2 月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目的是解决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完善,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民生问题较为突出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区作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截至2020 年年底,国有林区改革基本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林区道路、饮水、住房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国有林场改革是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的全局性变革(3)。2013 年8 月,国家正式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江西省、浙江省、甘肃省3 个试点省首先开展工作。2015 年2 月8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目的是解决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重要作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截至2020 年年底,国有林场数量由4855 个整合为4297 个,95.5% 的国有林场被划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八)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49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0.6%,到2020 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3.9%,城镇总人口从1949 年的5765 万人上升至2020 年的90199 万人,增长了14.6 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超大规模的城镇人口需要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撑,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林业能够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缓解生态失衡。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等政策和法规,推动和促进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与维护,以实现城市环境的优化与改善。2016 年1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时强调,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2019 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7.34%、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1 平方米。截至2019 年年底,194 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2 个省份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2020 年,中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编制完成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关中平原等4 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沿大江大河森林城市带和雄安新区全国森林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500

四、未来中国将继续创造世界森林绿色奇迹

2005 年,联合国发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把生态系统服务分为支持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四个方面。其中,支持服务是生态系统为提供其他服务(例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所必需的一种服务功能,例如,生产生物量、生产大气氧气、形成和保持土壤、养分循环、水循环以及提供栖息地。可以预见: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支持服务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将会进一步延续和创造新的世界森林绿色奇迹。

▌(一)发挥森林调节服务功能,创造增加碳汇奇迹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抵御灾害、吸尘杀菌、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气候、保护物种、保存基因、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促进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地球水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载体,是维护地球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家断言: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全球90% 以上的生物将灭绝,90% 的淡水将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还会伴生其他生态问题,导致人类无法生存。可以说,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根基,失去未来,失去一切[10]。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植物中的碳含量约占生物量干重的50%,全球森林生物量碳储量达282.7GtC,平均每公顷森林的生物量碳贮量为71.5tC,如果加上土壤、粗木质残体和枯落物中的碳,每公顷森林碳贮量将达161.1tC。可见,森林增加或减少都将对CO2 产生重要影响。按照中国领导人在2020 年12 月气候雄心峰会上的承诺,到2030 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较2005 年增加60 亿立方米。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预测:按照全球气温升高1.5 度的情景,我国CO2 排放量将在2025 年前达峰,到2050 年下降到12 亿吨,加上CCS 和森林碳汇,基本能实现CO2 净零排放。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22.96% 提高至2050 年的28%,到2060 年可达到29%;森林面积从2020 年的2.20 亿公顷增加至2060 年的2.78 亿公顷,增加5800 万公顷。从2020-2050 年,全国森林碳汇总量可以净吸收191亿吨CO2,相当于当前(103.14 亿吨)近两年的排放总量。如果按年增森林碳汇量(约3 亿吨)计算,到2050 年,按照1.5 度的情景,森林碳汇可以吸收当年剩余CO2 量的1/4。2020-2060 年间,新增碳汇能力227.4 亿吨CO2,堪称世界最大的碳汇能力国,将为2060 年实现碳中和作出重大贡献(见表4)[11]。

500

▌(二)发挥森林供给服务功能,创造绿色产业奇迹

林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具有基础性、循环性、多样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总产值从1975 年的37 亿元增加至1994 年超过1 千亿元,在2006 年超过1 万亿元,在2020 年达到7.55 万亿元,按现值计算,1975-2020 年间,我国林业总产值增长超过了2000 倍。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木材的年消费量约为5.33亿立方米(2019 年),其中,进口2.90 亿立方米,木材对外依存度达54%。我国人均木材消费约0.4立方米,远低于世界约人均0.6立方米的水平(仅含原木和锯材消费)。我国要达到世界人均木材消费水平,每年需要增加木材供给2.8 亿立方米。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对木材产品、特别是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用材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提升,木材产业也将创造更大的绿色奇迹。

▌(三)发挥森林社会文化功能,创造就业旅游奇迹

林业是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多个门类,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林业部门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和发展森林旅游等活动,创造了大量的绿色就业岗位。据2010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1000 万人从事森林管理和保护,但更多人直接依靠森林为生。据2000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数据显示,1990 年,中国林业(森林初级产品及服务)就业人数占亚洲林业就业人数的27.52% 和世界林业就业人数的22.87%。2000 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4.28% 和18.32%。改革开放40 余年来,我国山区农民纯收入的20% 来自林业,重点地区超过50%。全国聘请生态护林员50 万人,带动100余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林业与绿色经济课题组研究表明:2010 年,我国林业一、二、三产业共计实现就业1238.26 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林业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从1988 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三次产业就业规模比较分析看,林业第一产业就业规模保持稳定,林业第二产业就业规模在2000 年之后有较大提升,林业第三产业则一直保持平稳增长。2020 年,我国林业产业带动3400 余万人就业,助力2000 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12]。根据预测,林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还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进入21 世纪,我国森林旅游发展进入爆发增长期,森林旅游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我国超过95% 的森林类型旅游区地处农区、山区、林区,近50% 位于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森林旅游发展与我国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息息相关,通过森林旅游,可以促成城乡收入分配的自然转移,从而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2019 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18 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60 亿人次)的30%,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达1.75 万亿元,在全国森林旅游游客人数中,森林公园接待的人数约占60%,森林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数量超过32.8万人。

▌(四)发挥森林公共物品功能,创造可持续发展奇迹

森林等自然可再生资源作为重要的公共物品,为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且独特的服务。通过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例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等,我国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赢得了一致赞誉。通过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例如,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作出重大贡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方面的指标分布在几大类之中,其中,涉及目标2、目标6、目标7、目标12、目标13、目标14、目标15,主要内容涵盖农业、能源、湿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集中出现在目标15 之中。随着联合国2015 后发展议程和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与落实,为了履行国际承诺和共同约定,为了宣传发展成就和推广发展经验,我国将继续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动,积极有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五、结语:中国不断创造绿色森林奇迹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森林面积却只有世界森林面积的5%,生态差距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生态资本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本,生态危机是中国最突出的危机,生态问题依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13]。中国现代化必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绿色现代化。中国绿色现代化的创新就是人类最大的创新,中国绿色现代化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实现绿色现代化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创新、生态投资、生态盈余的新时代,不断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现代化新格局。

通过创造中国森林绿色奇迹,中国不仅率先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世界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而且正在引领中国和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引领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不仅造福当代,而且造福后代,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全球人类。中国并将继续主动作出越来越大的生态贡献和绿色贡献[14],从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国家共同富裕,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发展进程[15]。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不仅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在发展中国家率先从森林赤字走向森林盈余,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增碳汇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经济奇迹为创造绿色奇迹提供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手段,而中国的绿色奇迹为持续创造经济奇迹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绿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发展前景。

*注: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