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构建研究:问题与对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翻译术语库 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构建研究:问题与对策

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构建研究:问题与对策

2023-03-12 22: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陆高远 林 也 南京工程学院

《茶经》《续茶经》独具东方魅力,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现通过界定并提取《茶经》《续茶经》中有关“茶文化”的术语,构建小型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旨在丰富现有中国典籍英译材料,直观体现“茶文化”汉英术语价值,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喜以茶会友,有朋自远方来,必以茶待之,以茶为媒,诠释中国文化之“美”。自古中国人就爱茶,更是把“茶文化”融入处世之道,并将儒、道、释等多元文化精髓汇于其中[1],希冀自身能够具有如“茶”一般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品质。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中国茶叶远销各国,“茶文化”也由此闻名,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茶文化”汉英术语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准确合适、易于理解的术语英译有助于外国读者领会“茶文化”的深层意境与茶情茶韵[2],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翻译事业也实现了量与质的共同飞跃。但遗憾的是,放眼全国,茶类典籍英译本屈指可数。

2009年,姜欣、姜怡二人合译的《茶经》《续茶经》(The Classic of Tea & The Sequel to the Classic of Tea)编入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并组织出版,成为茶类典籍译介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有关“茶文化”汉英术语的检索和整合工作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通过考察实体书店、图书馆,利用中国知网等渠道,除了能找到对“茶文化”术语英译策略的研究外,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有关“茶文化”汉英术语的检索和整合工作停滞不前。

构建“茶文化”汉英术语库——以《茶经》《续茶经》为例,立足于国际视野,旨在为相关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为翻译茶类经典的译员提供术语信息与有关“茶”的专业知识,增进翻译项目成员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展现中国典籍的专业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术语研究赋予了古籍文字新的活力,让典籍彰显出新时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立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关于“茶文化”典籍的英译资源稀少

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检索相关文献,仅发现以下四部有关“茶文化”的农业英译典籍: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即人们耳熟能详的《茶论》的英译本;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发表的《茶经》译本(The Classic of Tea: Origins & Rituals);有“美国茶圣”美誉的 James Norwood Pratt在发表的专著《茶叶爱好者宝库》(The Tea Lover's Treasury)第一章的前四节中,对《茶经》做出了较为仔细的翻译、介绍和评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中华文库”系列典籍中有姜欣、姜怡所译的《茶经》《续茶经》(The Classic of Tea &The Sequel to the Classic of Tea),这是首本由中国人翻译的《茶经》全译本[3]。

但遗憾的是,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且古代典籍译本收藏价值极高,十分珍贵,经过各方长时间的努力搜寻,仅得到了姜欣、姜怡所译的《茶经》《续茶经》典籍译本,前三部译作都无从获得。

“茶文化”术语界定标准难以判断

“茶文化”术语范围广,易重叠,涉及茶名、茶具、制茶工艺、步骤、储茶方式、史料、典故、传说、茶事茶诗等方面。

依据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标准,又可将其分为:干茶形状术语、汤色术语、香气术语、滋味术语、叶底术语[4]。

由于术语分类较多且划分细致,容易出现一个术语符合多种术语标准的情况,例如,“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中的“饽”既属于制茶步骤,又属于汤色术语;又如,“其第一者为隽永(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中的“隽永”既是香气术语,又为滋味术语。故而术语所属分类的重叠导致术语界定标准模糊。

“茶文化”术语专业性、独特性较强

《茶经》《续茶经》中涉及的术语各有特色,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5]。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别具一格。《茶经》《续茶经》聚焦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等,相关茶名、采茶、烹茶和贮茶术语有上千条,其数量之多,专业性、文学性之强,对于术语理解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例如《茶经》与《续茶经》中对“甑”的翻译各有千秋。《茶经》中:“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这里的“甑”直接用音译法译为“zeng”,既保留了汉语的发音,也体现了该术语的独特性。在《续茶经》中:“蒸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这里的“甑”则译为“big steam box”,表明了“甑”是一个专门用于烹茶的器皿。

可见,“茶文化”术语不仅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还灵活多变,而且典籍中多为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这增加了术语检索与提取的难度。

构库过程中研究者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不熟练

学习英语对典籍译介过程中术语检索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也为深入开展此项目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参与此项目的研究者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但因之前未涉足构建汉英术语库领域,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尤其是构库过程中并不熟悉软件memoQ的操作。如何将学习到的术语检索、界定方法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相结合来提取术语以及提高术语翻译的流畅度、精确性,现成为一大难题。

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的构建对策有关“茶文化”典籍的英译资源获取

通过在多平台的努力搜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小组成员在有限的英译本中获取了姜欣、姜怡所译的《茶经》《续茶经》(The Classic of Tea & The Sequel to the Classic of Tea)。该译本作为首部由国人翻译的《茶经》英文全译本,译文翔实准确,灵活流畅,其典型性与代表性不言而喻[6]。故本组成员选择该版本和原著文言相对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农业科技术语的检索与收集,构建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

“茶文化”术语的界定与处理

1.术语的定义

由于“茶文化”术语具有科学性与交叉性,在处理时应当注意术语的评判及选取标准。为规范社会科学研究的术语表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我国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发布了有关术语标准的工作原则与方法。

其中,《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ISO/DIS704)提出:“术语是由一个或多个词组成,用专门语言表示一个一般概念的指称。”[7]可知,术语可以是词或词组,具有顾名思义性、派生性、稳定性、系统性以及本地性等多个特征,用以正确标记科技生产、社会生活、艺术发展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

在《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GB/T 10112-2019)中:“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换言之,术语与概念至少应当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到一一对应,满足单义性原则,便于人们进行交流,实现所指与能指的统一。然而,在判定术语时,还应考虑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术语可以从专门意义引申为一般意义,成为全民性的一般词语,这便要求建库人员在判定术语时,切忌望文生义,造成差错[8]。因此,界定术语需要立足于专业领域的具体特征与术语背后代表的含义。

2.“茶文化”术语的界定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茶文化”术语将自身的特征融入整个茶类概念系统中,涉及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以及茶品类、制茶工具、制茶技艺等诸多方面;其术语词汇往往与地域特征或茶叶的外形特征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9]。若以“茶文化”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单一标准进行术语评判,很可能会出现难以取舍区分的情况。综上,小组成员对“茶文化”术语的评判标准仍应从术语的本质定义方面把握,即该词汇是否在茶类领域具有独特性与单义性的特征。

例如,《续茶经》中有“白合”一词,其意为两片叶子合抱而生的茶芽,属于茶叶生长状态的专业词汇,因此归为茶类术语。

又如,“压黄”的英文为“pressing”,虽然其英译单词有多重含义,如“按”“压”“推”等,但在“茶文化”领域中其意为唐宋团饼茶制作工序,也是“茶病”之一,故其是制茶过程的专业词汇,属于茶类术语。

通过多种途径,充分理解“茶文化”术语含义

《茶经》《续茶经》作为中国古代优秀典籍、中国“茶文化”研习的读本,集文学性、民族性和专业性于一体,加之文言文自有“古奥”的特点,大大增加了“茶文化”术语的理解难度。术语库创建者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查阅中国“茶文化”书籍或相关工具书,结合网络平台上的资料,减少理解偏差;若仍有晦涩难懂的深奥内容,应及时向专业人士请教,确定含义,从而更加全面到位地整理文本。例如,在《续茶经》中有一词“外焙”,不甚其解,但从本书具体语境“一曰地产,二曰天时”中可知,“外焙”乃制茶的特殊技法或条件;查阅古籍资料,赵佶的《大观茶论·外焙》中也提及该词,即“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结合具体注解,“外焙”为非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所,即个人私设的茶叶加工制造处所,这与书中含义相吻合,故选择译文“Private Tea Mills”。

借助现有资源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

由于缺乏经验,构建汉英术语库技术生疏,故而小组成员积极寻求往届建库人员的帮助,请教研究术语库的专业人士,汲取经验,择优选择各步骤中可行性较强的软件进行操作,并确定了以人工为主、机器为辅的术语库构建方式。

首先,使用文本整理器进行语料清洗,人工调整不规范的符号格式。

其次,利用ABBYY Aligner 2.0等对齐工具进行语料对齐,并逐行筛查确保无误。

再次,借助SDL MultiTerm Extract软件并以人工提取术语为主,进行不同译文的整合归纳。

最后,将处理好的术语导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memoQ中,建成术语库,并具体充实条目的相关信息,即术语的定义、匹配及所在位置,以便后期使用人员的检索与使用。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认真细致地完成建库工作,仔细核查每一步骤,校对每一条目,不断提高自身的软件应用技术,进一步夯实了建库所需的技术水平,收获颇丰。

中国古代“茶文化”汉英术语库界定、收集并整理了《茶经》《续茶经》两本古籍中关于“茶文化”的术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该术语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典籍汉英术语整理的空缺,更好地满足了翻译从业人员参照中国“茶文化”领域术语翻译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完善和发展;在展现中国古代农业典籍的专业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彰显了蕴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赋予古籍文字以新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从而让世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茶类汉英典籍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现代园艺(2021年22期)2021-12-06《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现代盐化工(2021年6期)2021-03-23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英语世界(2021年13期)2021-01-12“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茶类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创新研究福建茶叶(2018年11期)2018-01-19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中国茶叶(2017年9期)2018-01-04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郑州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调查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期)2016-01-05

文化产业2023年4期

文化产业的其它文章古籍保护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与探讨新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数字化冲击下的高校纸质图书借阅改进策略研究县级融媒体助力县域品牌传播对策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大放异彩大学出版社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角色与功能研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