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敌》:禁毒纪实影像里的中国声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缉毒警察纪录片 《全球公敌》:禁毒纪实影像里的中国声音

《全球公敌》:禁毒纪实影像里的中国声音

2024-07-17 01: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为《中华之剑》第一集中有关昆明戒毒两姐妹的谈话

1995年,纪录片《中华之剑》摄制组深入一线,以进行时态对公安干警同贩毒分子的艰难斗争进行追踪记录,其中有关贩毒分子落网细节及吸毒者现状的大胆披露,公开展示了中国面临的毒品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公敌》在立足中国立场的同时秉持全球视野,通过展现警方对唐山港“南方智慧号”贩毒货轮、南海万安滩贩毒货轮的收缴过程,明确表达出中国在日渐复杂的毒品交易问题中的坚定立场。

缉毒干部在毒品问题上的强硬表态

此外,影片在梳理中国警方侦破涉毒案件过程的同时,穿插讲述中国在抵制毒品生产与交易的具体举措。第二集《暗流汹涌》通过展示中国在遥感监测跨国合作、推广经济作物以替代罂粟种植等行动,直接表明中国正视毒品问题,努力开展禁毒工作的决心。

纪实影像作为传递信息的窗口,在“禁毒”这一共通价值和话语框架下,切实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禁毒事务的责任意识,并为全球禁毒事业提供有效的中国方案。

二、主客结合:以声音凸显影像张力

比尔·尼克尔斯曾言: “正如演讲者会用他或她的整个身体来赋予某一特定观点以声音一样,纪录片也会使用所有可利用的电影手段向我们发声。”纪实内容“影视化”的过程中,声音成为了纪实影像抵达真实的中介。一方面,《全球公敌》诉诸客观,让声音介入叙事、展现人物;另一方面,创作团队在尊重一手资料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可视化改造。 一主一客两种手法的相互结合,不仅有效弥补了案件资料及相关纪实影像缺失,还在赋予纪实影像极强的戏剧张力,在纪录片整体叙事铺排中起到了衔接及深化的作用。

声音元素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配合画面对纪实内容形成补充。《全球公敌》让多元主体参与叙事。除引入解说词及第三方人物采访外,案件当事人也成为推动叙事的又一主体。

图为第一集《毒影重重》中糯康在临刑前的内心独白

《全球公敌》第一集《毒影重重》首次公开了武装贩毒集团首领糯康依法伏诛前的内心独白。这段声音素材聚焦于糯康的出身背景,成为辅助画面展现糯康生长环境的有力证据,同时客观地呈现了糯康在狱中的真实心态。

影片多次根据毒贩糯康的口供进行情景再现

声音还是让创作者决定如何组织素材、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视听呈现的重要工具。该片创作团队结合对影片观赏性的创作需求,与公安部禁毒局和新华社联手,将犯罪分子的口供录音作为原始资料进行情景再现, 实现以声音为源本的叙事表达。影片以暗色调勾勒悬疑氛围,以带有极强悬念感和紧张感的镜头拼贴还原,一改以往禁毒题材纪实作品的影像风格,结合珍贵的影像资料,力图实现强烈的剧情感受。

三、精神守望:诉诸责任的公共表达

中国大部分纪实作品是在中国本土的政治逻辑框架下进行价值传达。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纪实影像作为联通社会、促进交流的媒介形式,比以往更需要实现中西方价值的衔接与融通。要实现这一点,纪实影像则要格外注重对公共议题的参与表达。

毒品犯罪作为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社会稳定的公共问题,对相关群体开展宣传教育、形成警示是纪录片所要秉承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 禁毒题材纪录片作为真实记录人类禁毒史的影像文本,其在创作和内容上的价值担当和公共精神传达,对于培育国家及个体的禁毒态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球公敌》在创作中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对抗毒品侵袭的意识贯穿全片。正如第三集《命运与共》开篇的解说词所言: 今天的毒品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呈现,幻化成既熟悉又陌生的对手,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纵观全球,中国的禁毒历程以及中国在周边国家的禁毒举措被书写成为全球禁毒事业史的一部分。

“公共精神要求公民走出一己之私的樊篱,把道德关怀的目光投向社会公众,投向他人,真正做到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纪录片的公共精神传达同样如此。承担社会责任、重视公共精神,是以禁毒题材纪录片为代表的纪实作品扩大影响力进而引发集体行动的重要途径。从宏观上把握公共议题的总体趋向,在遵循总体与微观真实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容纳多元视角的创新表达将被毒品打上伤痛烙印的禁毒故事呈现给观众,联结起维系中西方不同价值群体的共同意识,是禁毒题材纪录片的公共精神之所在。

四、结语

今天,毒品犯罪在全球依旧猖獗。禁毒题材纪录片不加润饰地对真实案件进行回溯和记录,实质上是纪录片创作者秉持社会责任和公共精神,以真实影像深化观众对毒品问题的认识,引发观众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和思考。换言之,禁毒题材纪实影像让灰暗和光明同时照进现实,一呼一吸之间,其自在的现实意义与记录价值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王迟.声音的真义——尼克尔斯纪录片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上)[J].世界电影,2020(02):163-182.

[2]比尔·尼科尔斯,语澄.另眼看世界——再谈纪录片的声音[J].当代电影,2021(11):104-113.

[3]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08-114.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李英杰 刘 畅 杜颍莹

编辑:李金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