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公布,中国大学实力排名格局有何变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综合实力十大城市 2023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公布,中国大学实力排名格局有何变化?

2023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公布,中国大学实力排名格局有何变化?

2023-03-31 0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个排行榜基本上是我国众多排行榜中最贴近事实的,不像武书连、校友会肉眼可见扯犊子,也正是因为相对客观,所以“撕不起来”、热度不高。

清北+华五+华武X(X=中大、西交、哈工大),头部高校格局基本上稳定,其中国内外各种排行榜来看前十也是这几所。

最近几年各种排行榜华武皆稳定前十了,但是中山大学后劲很足,最常见前十,无他,钱多!医也非常强!

对于未来我国头部大学的趋势,分享一则网友评论:

高校的发展有两大因素:一是基础,一是经费。当然,长期来看,经费的确是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浙大这些年之所以突飞猛进,除了他自身良好的基础外,仅次于清北的经费的确是最大的因素,因此,华武若想要超越华五,基础上面其实是够了,武大文理强,工医有亮点;华科工医强,文理发展的也有声有色;至于经费,短期内还是难以改善,不过,起码也不至于掉队,经费稳定在前十应该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其实我也看好中山,中山经费足,文理医也都挺强的,为什么这么多年发展还是没有上一个台阶?也许只是时间因素罢了!其实未来(10-20年)前十格局基本已定,清北浙领跑,交复追赶,南科受到武中华的强力挑战;其他高校短期内的确还看不到挑战华五的趋势。

虽然哈工西交基本面还在,北航同济东南发展也很快,北师大人大受限学科分布,南开天大的问题是停滞不前,但是综合来讲他们(短期)的确没有挑战华五的能力。

未来我国大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线性相关,优秀的城市产业资本群聚效应明显,对应的城市财力更足、人才吸引力也更足,学校自然发展更好,好的大学也会反哺城市发展,为城市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个人认为武汉是未来10年中西部地区最值得期待的城市,内循环下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将会无限放大。

武汉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基本上没得说。武汉铁路到北上广深、成都、西安等主要大城市5小时高铁,不仅如此,武汉还有长江黄金水道,目前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也在快速上升;航空方面有全货运机场花湖机场。

大消费时代,对于消费行业的企业,要成为业界领导者,必须在武汉有所布局,否则不能称作全国领军者。各种消费级大公司必须在武汉建设基地减少物流成本,比如盒马首个物流中心建在武汉。

在此,我强烈推荐东部沿海的学生重点考虑一下武汉的大学(能去清北华五、人大等当然去哪里了),性价比肯定高,尤其是江苏浙江的学子,不要局限于省内了。

有人可能觉得武大华科是巨无霸大学(巨无霸不能仅看本科生,研究生规模更重要,其实我国清华大学才是真正的巨无霸,浙大其次),每年高考招生约7000,南大等学校仅是其一半,所以比规模不公平。

但是,武大和华科高考分数线可不低(我比较排斥比大学拿高考分数线说事,这是典型外行思维,持有这种观点绝大部分不是高中生,就是刚读大学的雏,因为分数线与地域位置及其经济水平关系很大,真正实力看人才储备和科研成果、国家级人才(院士、杰青、长江)、三大奖),但是招生规模一倍于你但还能保证分数线质量,已经说明问题。

还有可以去调查一下武大华科升学率,不管是境内升学还是境外升学情况,都还算不错,如此大的规模还有这么高的升学率,本身就很了不起,而且每年出国深造的学生在人数是并不少于前面的大学,去国外Top50大学深造的人数虽然比不了清北华五,但是也还算可观。

为什么我认为规模大不算坏事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规模大相当于备选人才(校友)够多,顶尖人才的出现概率一定的情况下,规模越大更容易摇中顶尖人才,比如雷军、张小龙这样的。而且从深造和就业率方面,这两个巨无霸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还可以。

最后,给华中科技大学宣传一下!当然了:能去清北华五就去,能去北京上海(人大、北航等)这样大城市心仪学校也尽量去!

如果有机会去华中科技大学,请务必考虑一下去华科这个选项。

以下全部是硬货数据:

《辉煌的十年:华中科技大学2012-2022这十年的自然科学研究成绩》以下加粗标注的内容都是重点内容,懂高校科研圈子的人自然了解他们的含金量!

【1】十年来,学校共获批新建国家科研基地15个、新建省部科研基地60个,累计获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经费超50亿元。

【2】“十二五”获批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获批建设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十四五”获批建设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项目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省部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形成以“四颗明珠”为代表的26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位居高校领先方阵。

【3】2012年至今,学校共牵头承担76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经费近50亿元。每年获批项目总数均位居全国前6。牵头承担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每个重大研究计划投入直接经费均达到2亿元。2021年,“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中心获批立项,是我国机械学科和制造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

【4】2012年至今,我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0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5。十年来,取得了一大批面向学科前沿的重大成果,如测得迄今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值、创造了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绘制出世界最精细鼠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等。

【5】牵头建设光谷实验室,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与长江存储、高德红外、华为武研所等光谷龙头企业深度融合,为中国光谷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源动力。与武汉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助力建设中国车谷。与武汉东西湖区共建国家网络安全基地,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武汉基地(金银湖实验室)落地运行

【6】推进“龙头企业对接计划”,十年来,与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三峡集团、山东重工集团、华为、中电、海康等6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系统持久的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了160余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与企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超过58亿元。其中,学校与华为近3年科研合作经费达4亿元,位列华为全球合作高校Top3

【7】十年来,医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3737项。其中面上与青年项目共353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个。

十年来,医科积极参与新药创制、传染病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并获批5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8项。

十年来,医科新增国家级平台2个(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新建部级科研机构1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新建省级科研基地33个。

十年来,医学院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14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9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156项。其中,2016年陈孝平院士荣获湖北省突出贡献奖。2021年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填补了我校医科省奖特等奖的空白。马丁院士、胡豫教授分别荣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8】学校全链路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体系:在基础研究层,建设有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研究层,建设有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技术开发层,建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在高校中率先建立全链覆盖的国家重大科技基地创新体系,在光电、制造和电气等学科领域形成了创新链完整的国家基地集群优势,培育了若干世界级的科研高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