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符号》 人民大会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糕点名称 《共和国符号》 人民大会堂

《共和国符号》 人民大会堂

2023-01-29 0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主要内容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会地点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场所,是人民当家做主的象征,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与腾飞。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召开。

  看着没有电灯的简陋会场和肩并肩挤坐在木条长椅上的各地党代表,主席台上的毛泽东内心升起一个愿望: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建一个万人大礼堂,这样党员干部们就不用挤在狭窄的会场里召开会议,群众也不用站在会场外围张望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万人大礼堂的建造被提上了日程。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沈勃在《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中这样写道:“为庆祝国庆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几项重大建筑工程。”

  中央一声令下,建设万人大礼堂的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万人大礼堂选址在天安门广场红墙之外的繁华市中心,按照建造规划,这里的机关单位和居民都要搬离。此外,建筑方案设计也在分秒必争地进行。

  全国各地知名建筑师经选拔后来到北京,共同参与方案设计工作。他们还特意组成了专家小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担任组长。

  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各个设计单位各显神通,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

  1958年10月14日,周总理连夜召开总体规划会议,最终选定北京规划局提交的方案作为执行方案。

  1958年10月28日,大会堂建设工程破土动工。

  作为重要的国家符号,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城楼最高点还高出10米有余,体现出新中国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

  建筑南侧是附属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北侧紧临长安街,周围耸立着134根高25米、直径两米的巨型廊柱。柱头与柱基上雕刻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卷草花纹,在庄严肃穆中增加了古朴大气的中国韵味。

  建筑用色上,人民大会堂采用黄绿琉璃檐头、淡黄色的墙面,与天安门城楼的黄瓦红墙交相辉映。

  大会堂正门面对着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大会堂的落成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它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国,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这里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并体现地方特色的厅室。

  在装饰大会堂内部时,设计师们选用了红、金为主色调,并加入了敦煌文化元素。

  红金色调和敦煌文化是繁盛的汉唐文明的代表,展示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着自由宏阔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大会堂迎客厅是中央领导接见外宾并合影留念的重要地点。中央决定,在这里悬挂一幅最具新中国气派、展示新中国气象的精湛艺术代表作。

  当时中央领导确定了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为主题。著名的国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先生运用超时空的画面构成,近景是江南的草木葱茏,随着中景向远景的推展,旭日东升,云开雾散,神州大地分外妖娆,既有奔腾的长江黄河,又有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还有珠穆朗玛峰的雪山。既画出了大江南北、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更象征着新中国所展现的光辉灿烂的前景。

  画作完成后,周总理请毛主席为这幅画题名。毛主席思考再三后题写多遍,最后慎重选出了六个字“江山如此多娇”。艺术家们将毛主席挥毫题写的六个字放大后,放到了整个画作的左上方。这幅鸿篇巨制的画作由此成为人民大会堂中经典的艺术作品,代表着中华儿女对中国壮丽河山的美好遐想,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

  1959年9月9日凌晨2时30分,一直牵挂着大会堂建设进度的毛主席来到了建设现场,陪同的副总指挥万里提出:这座建筑还没有命名。

  毛主席思考了一会儿,随即说道:“我看,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毛主席定名为人民大会堂,因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讨论国家大事的大会堂也要体现这一点。

  1959年9月30日国庆节前一天,人民大会堂正式启用,毛泽东当年的理想终于成为眼前的现实。

  1960年3月30日,1063名人大代表从祖国各地会聚到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这是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在大会堂行使人民的权利。从此,党和国家的很多重大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商议国家大事的红色地标,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记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新时代以来,人民大会堂始终汇聚着14亿多中国人民的心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件件具有里程碑的大事里,人民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通过人民大会堂传递出的声音,让外界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百年大党的“人民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