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创建成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叫什么名字呢 航空工业:创建成长

航空工业:创建成长

2023-12-31 04: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首架飞机初教5首飞成功。8月1日,毛泽东致信嘉勉洪都飞机厂全体职工。

汉中南峰机械厂建厂初期,职工们为通路、通水、通电而忘我奋战。

贵航云马机械厂建厂初期,职工在露天环境下绘制设计图。

轰6甲飞机通过降落伞投掷氢弹。

“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黄炳新等在讨论试飞技术。

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技术人员考察、探讨空心叶片研制。

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开始建设。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建所初期,静力实验室夯实地基的情景。

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航空工业出色完成飞机修理装配、支援空军任务。党和国家把航空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下决心拿出60亿斤小米支持发展航空工业,在苏联援助下,“一五”期间建成一批航空骨干企业和主要科研单位。随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并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形成了较完整的科研生产教育体系。

航空工业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巨大进步,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梦”正式启航。

艰难中起步迅速恢复重点建设

从1951年10月,航空工业局开始从空军接管飞机和发动机工厂,并重点建设航空六大厂: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修理厂、哈尔滨飞机修理厂、哈尔滨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和株洲发动机修理厂。这个阶段,六大厂一边修理飞机、发动机,一边建设工厂,这几个工厂在创建当年就形成了修理能力,到1957年六大厂共修理飞机3291架、发动机14248台,既能保家卫国,也为中国航空工业走向飞机制造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从1953年开始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国务院将重点放在航空工业建设和发展上,在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中,航空工业最终确定为13项,占军工项目总投资的30%。

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到1957年,即“一五”完成之年,13项援建项目先后建成,宣告中国航空工业已具备飞机制造能力,创造了航空工业史上许多第一。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飞机厂飞上蓝天。毛泽东主席得知消息非常高兴,向工厂签发了嘉勉信,称“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歼5所用涡喷5发动机也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涡轮喷气式发动机。1957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运5首飞成功。

曲折中成长 三线建设完成新布局

随着“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航空工业新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渐走上了自主设计的道路。

“二五”计划时期,航空工业局开始向内地扩展,在沈飞、洪都等“老厂”支援下,在西安建成中型轰炸机厂和配套的发动机厂,在成都建成歼击机厂和配套的发动机厂。随后,又在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建成一批机载设备工厂,航空工业研制飞机、发动机能力进一步增强。1963年9月26日,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航空工业自此开始独立进行行业管理。

从1964年10月开始,航空工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经过十多年努力,在三线纵深地区建成了贵州歼击机基地、汉中运输机基地、景德镇直升机基地、湖北荆门水上飞机基地等。这批厂所的职工人数、建筑面积、生产设备,约占全行业半数,完成了中国航空工业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与飞机研制相配套的机载设备厂也相继建成。在这个时期里,科研机构在三线的建设也有了较大进展,空气动力基地和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基本建成,发动机高空试车台也全面铺开建设。三线建设大军以惊人的毅力与无悔的付出在荒山峻岭中建设起一座座航空企业,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大规模建设使航空工业科研生产能力全面提升。1958年12月14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直5首飞。1958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架超声速战斗机歼6首飞成功。1965年6月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超声速强击机强5首飞成功,满足了空军对强击机的迫切需求。1966年1月17日,我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2倍声速中高空歼击机歼7首飞成功,1967年装备部队,此后实现系列化发展。1966年9月25日,轻型战术轰炸机轰5首飞成功,标志着航空工业在轰炸机领域已逐步脱离单纯仿制,开始向改进改型过渡。1969年,轰6轰炸机装备部队,成为中国空基战略打击力量的空中平台。1974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架四发多用途军民用运输机运8首飞成功,此后运8发展出多种改进改型飞机。1976年4月3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上轰炸机水轰5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水上飞机的空白。

为建立“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威慑力量,航空工业研发改装一批飞机和相应配套设备。1972年1月7日,由强5改装的特种武器载机强5甲甩投核弹成功,为我军提供了战术核攻击手段。航空工业改装的特种武器载机轰6甲,宏光机械厂研发的氢弹伞,保证了1967年6月17日首次空投氢弹试验成功。

航空发动机试制取得重要成果。我国从1975年开始引进英国“斯贝”航空发动机,国产化型号命名为涡扇9,填补了中国涡扇航空发动机的空白。1963年9月,涡喷6航空发动机配装歼6通过试飞考核,中央军委致贺信鼓励。

航空工业导弹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1967年“霹雳”2型空空导弹定型投产,我国空空导弹进入了自行设计阶段,此后实现系列化发展。1966年末,自行设计研制的“红旗”2型地空导弹通过定型试验,1967年7月10日开始批量生产。我国空空导弹进入了自行设计阶段。1973年9月,“海鹰”1型岸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海防导弹进入自行设计阶段,此后实现系列化发展。

科研教育奠基 形成完整体系

就在发展初见成效之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多个型号项目搁浅。突如其来的危机让航空工业下定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要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航空科研和航空教育开始起步,并在迅速发展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到70年代末航空科研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1956年国家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其中重点规划了飞机、导弹的科技发展。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成为国家向现代科学进军的行动纲领。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航空工业自1956年开始着手组建科研机构,最早一批科研院所相继成立,包括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这期间,航空工业局转隶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又从中分离,组建第三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航空工业,实行计划单列,更好地适应了科研生产的发展。

1956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飞机厂成立。其中有室主任徐舜寿,室副主任黄志千、叶正大,气动组组长顾诵芬,总体组组长程不时,主管设计师屠基达等。徐舜寿带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设计人员独立设计出歼教1飞机。1956年11月2日,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黎明航空发动机厂成立,仅1年多就完成了喷发1发动机与“红旗”2发动机的初步设计。1957年3月,新中国第一个航空仪表设计室成立,开展了轰炸机自动驾驶仪的自行设计工作。1961年8月,本着“边试验、边组建,以任务带建设”的原则,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迅速组建。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合力攻关,成功研制航空发动机空心叶片,为歼8飞机提供动力。

1958年7月26日,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首飞成功,配装的喷发IA发动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195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座1.5米单回路式开口风洞试车成功,此后多种风洞相继落成,为歼教1等型号的研制提供设计技术保障。1960年2月,中国第一座超声速风洞鉴定合格,投入使用,歼6、歼教6、歼8等飞机及导弹、火箭产品均在此开展过大量试验。

在航空工业创建的同时,航空教育迅速形成规模。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开始建设;创办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经过进一步充实,改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业建成一批普通高中等航空院校。1952年8月,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创建,1978年4月扩建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1956年2月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创建,逐步发展为西安航空学院。航空职业教育迅速兴起。1952年,航空工业局提出高、中、初三级技术教育方案,确定初级(技工训练班)由各工厂主办,此后相继创办13所技工学校。

从1951年至1977年是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航空工业从零起步,艰苦奋斗,基本建立了包括教练机、战斗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在内的战术空军装备体系,拥有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体系;导弹工业也在孕育之中;拥有超过30家研究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科研体系布局初步形成。一切过往,都写下了航空人忠诚祖国、奉献蓝天的心迹,也表达了中国航空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决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