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所学校培养的1700多名学生,几乎全部牺牲在战场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空军第一人秦国庸 民国时期,一所学校培养的1700多名学生,几乎全部牺牲在战场上

民国时期,一所学校培养的1700多名学生,几乎全部牺牲在战场上

2024-01-14 1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六年后,美国陆军部正式向莱特兄弟订货。为了使飞机更加满足军队需求,莱特兄弟专门对飞机改装,为飞机能够应用于军事奠定了基础。

虽然当时清政府的军队装备都很落后,但是好在清政府已经被迫打开大门,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事业,并保送一大批学生到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晚清政府的这一举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秦国镛就是其中一个。

秦国镛

秦国镛在二十世纪初,凭借公费先后到比利时和法国留学。留学期间,他有幸在军事学校中接触到飞机这一新的事物。

1911年秦国镛学成归来。归国后的秦国镛还因为一件事,在京城内引来了不小的轰动。

原来,和秦国镛一同回国的,还有一架50马力的“高德隆”单座教练机。

秦国镛要在南苑皇家狩猎场进行飞行表演,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讲,简直稀奇。在这之前,从没听说过中国也有飞行员。于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民众内心十分期待这场表演的到来。

早前,南苑皇家狩猎场根据时代的需要,被改造成为校阅场,是京城重要的军事基地。校阅场具备飞机起飞和着陆的条件,因此,才被选为本次飞机表演的场地。

飞行表演当天,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齐聚在校阅场周边,全场的目光都落在了校阅场唯一的一架飞机——“高德隆”单座教练机上。

吉时一到,飞行表演终于呈现在大众眼前。只见秦国镛驾驶飞机,直冲上天,在空中盘旋三圈之后,缓缓落下。

秦国镛在“高德隆”教练机的留影

飞行时间虽然短暂,但足以让政府官员以及民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以前只见“洋鬼子”表演飞行,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一飞冲天的能力,内心的骄傲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这次的飞行表演,深深在国人的心中留下印记。更加在国人心中种下了空军梦想的种子。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秦国镛并没有因为之前为清政府工作而受到排挤。北洋政府很惜才,任命秦国镛为陆军部少校参事。

毕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秦国镛深知空军的重要性,认为非空军不能战胜列强,于是便向袁世凯谏言,兴办航空军校,大力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航空部队。

袁世凯的想法和秦国镛不谋而合。1913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北洋政府斥巨资从法国购置了12架飞机以及相应的机械设备,将南苑校阅场正式改造成飞机场,并且在周围创办了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

南苑航空学校不仅是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还是亚洲第一所航空学校。说起来,中国的航空事业还要领先于日本三年。直到1919年,日本国内才拥有第一所正规航空学校。

航空学校的学员选拔非常严格,不仅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有一定的文化。

万事开头难。作为南苑航空学院的首任校长,秦国镛为学校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被人们称为“民国空军创始人”。

学校以极高的入学条件、淘汰率、师资队伍以及经费支出,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飞行员,他们“所学飞行技术各不相同,但都掌握了航空基本知识和飞行技能,对发展我国航空事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秦国镛不仅仅只是培养飞行员,他还大力培养科研人员。在这些科研人员的努力下,1914年,我国成功制造出一架自制的双翼飞机……

可以说,在北洋政府时期,南苑航空学校为国家培养出第一批空军人才队伍,并且在研发上大有突破。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之后,南苑航空学校也随之倒闭,但是中国的航空事业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下来。

同年11月份,中央军校航空队在南京成立。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

蒋介石曾被人这样评价:杀人如麻,花钱如水。但对于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创办,蒋介石“烧钱”毫不手软。聘请美国人作为高级顾问,购买大批飞机……

学校规模的扩大,吸引很多热血青年前来报名参加空军。空军的要求极其严格,并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能成功进入航空学校。

首先在年龄上,蒋介石的目的是培养专门的空军人才。因此,年龄只招收18到24岁之间的人。

其次,学空军很“烧钱”,虽然有政府的一部分财政支持,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当时,能够成为航空学校学员的,大多是有钱的富二代或者有势的官二代。

笕桥中央航空军校正式建成时,中国刚刚经受了事变。日军大范围进击中国东北,东北大部分地区在日军的侵略下沦陷。

日军的侵略行径,瞬时激发起我国大批青年学生的反抗及爱国之情。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之下,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扩建,让许多青年学子看到了希望。

其实在事件中,还有一件和东北空军有关的匪夷所思的事情,让国人有很深的触动。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不仅有南苑航空学校,还有东北航空学校等其他学校。东北军阀张学良非常注重对东北空军的投入,光飞机,东北空军就有200多架。当时侵略东北的日寇军队也才仅仅12架而已。

200架飞机竟然打不过日本的12架飞机,何其讽刺。更讽刺的是,日军运用飞机对锦州进行狂轰乱炸,制造了著名的“锦州轰炸”。这这些轰炸锦州的飞机主力,大多都是东北空军的飞机。

日本人用我东北空军的飞机对锦州进行狂轰乱炸,如此讽刺、窝囊的事情,竟然真实的发生在当时的中国!

原来,这一切的缘由,皆是因为张学良的一句命令:禁止飞机升空,不准抵抗。

这件事情,更加让国人坚信制空权的重要性。只有牢牢掌握制空权,才有可能不被日寇等列强按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

于是,当时很多热血青年纷纷投入到空军建设当中。但是空军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不仅有年龄的限制,在学历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学员必须是普通高等中学毕业及以上学历。

民国时期的人们,并不像现在的我们,从小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那个年代,凡是能上学的,家里大都有些“老底”。如果一个人能够顺利高中毕业,那么有八成以上的机率,家里非富即贵。

然而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里面的学员,家里虽然背景非富即贵,但是他们心中都有共同的梦想:誓死捍卫祖国的领空安全。

从他们进入学校成为一名空军学员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将自己的性命上交给了国家。

正如该校校歌歌词中所写:

“得遂凌云愿,空际任回旋,报国怀壮志,正好乘风飞去,长空万里,复我旧河山。努力,努力!莫偷闲苟安,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须具有牺牲精神,凭展双翼一冲天。”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空军战士,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还要有过硬的爱国热忱,在空中,面对敌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搏击长空,浴血奋战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很快,日本将魔爪伸向了上海。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为了阻止国民党的空军部队驰援上海,决定派飞机对国民党在笕桥机场进行轰炸任务,彻底破坏我国的空军基地。

次日,日军飞机从海上日军的航空母舰上出发,飞往杭州笕桥机场。

面对日本飞机的公然挑衅,国民党空军第四飞行大队的大队长高志航奉命前去笕桥支援。

有句话说得好,人倒霉时,连喝凉水都塞牙。高志航等空军出空之际,正逢雷雨天气。为避免被雷击中的风险,高志航只能带领将士们低空飞行,赶往笕桥机场。

就在高志航的部队成功到达笕桥机场,陆续准备着陆之际,日军的飞机气势汹汹的朝笕桥机场飞来。

高志航没有做过多时间的考虑,立即安排前来支援的飞机一半对日军飞行队进行反击,剩下的一半飞机则加油待命出击。

前来支援的飞机共有三个中队。二十一中队已经着陆,二十二和二十三中队还没有着陆,正准备着陆。没有着陆的两个中队直接在空中阻击日军飞机。秦家柱所驾驶的飞机就是当时还未着陆的飞机之一。

秦家柱的身份也有些特殊,他是“民国空军创始人”秦国镛的儿子。也是二十三中队的分队长。他在这次阻击日军飞机的战斗中,有着很大的功劳。

秦家柱

秦家柱接到高志航作战命令之后,带领两架僚机在空中刚好和日军的轰炸机相遇。

日军的轰炸机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很少带僚机。于是,日机碰到秦家柱时,采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记”的策略,匆忙投下炸弹后,借助云层遮掩,企图在秦家柱眼皮底下溜之大吉。

秦家柱和僚机相互配合,对日机紧追不舍。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后,终于发现了这架日机的踪迹。与此同时,高志航也发现了这家日机。

秦家柱和高志航丝毫没有犹豫,相互配合之下,死咬日机,并配合机枪扫射,不一会,这架日机便支撑不住,伴随着一股浓烟,瞬间掉入尘土。

秦家柱和高志航成为我国空军史上首次击落日军轰炸机的飞行员。

抗战初期,空军的“四大金刚”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我国其他飞行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鼓作气,拼尽全力搜寻日机,在空中与日机浴血奋战。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国空军成功击落日机3架,重伤日军1架,以4:0的战绩收官。

这是国民党空军作战的首战告捷,这次与日军的空军大战,被称为“八一四”空战。高志航所在的第四空军大队,由此被张治中称为“淞沪神鹰”。

三、前仆后继,以身殉国

作为一名合格的空军战士,守护中国的领空安全是最重要的使命。

为了使命,不少中国空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有的有的因为战事不利,直接被日机击落;有的在飞机坠落的前几秒,努力冲向敌人的舰队,想与敌舰同归于尽;有的在飞机失事后,不幸落在敌营,为不被俘虏,疯狂向敌人扫射,最终饮弹而亡,誓死不做日军俘虏……

“若儿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

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之子张锡祜在牺牲前几天写的信,而这也只是当时空军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中期间,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培养的1700多名学生几乎全部牺牲在战场上。高志航、秦家柱、阎海文、沈崇海、李桂丹……作为中国空军的一份子,他们在抗战中,为了捍卫中国的领土,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他们最应被铭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