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链去中国化,能成功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税改能成功吗 美国产业链去中国化,能成功吗?

美国产业链去中国化,能成功吗?

2023-03-24 14: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年年初,在中国受到疫情影响的那段时间里,一股企业回流的歪风突然刮了起来,美国呼吁企业将工厂搬回国内或者迁移到东南亚国家,愿意离开中国的企业可以享受厂房搬迁,建设,购地等全额报销或者补贴政策。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日本、欧盟、韩国身上。

日本为本国企业准备了20亿美元,希望他们将工厂搬回日本国内或者迁移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凡是愿意办理或者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获得补贴。

欧盟和韩国也有相似的工业计划,要么企业回流,要么是迁出中国。

于是在大漂亮的带头下,一场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浪潮蠢蠢欲动。

产业链围剿中国

我们隔壁的三哥最先反应过来,自以为迅速抓住了机会,直接找了上千家的企业高管,简单粗暴地给出重大承诺:我们可以提供土地,减少税务,只要你们愿意搬到印度,我们不仅可以提供补贴,连法律也是可以改的:劳动法,税务法都不在话下。

另一个邻居,越南则稍微睿智了一点,看着中国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工厂停产,就对症下药,打出安全经商的口号,招揽那些在中国的外企。

他们联合起来,试图抓住难得的机会,发动一场全球产业链的变革,一场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变革,可惜的是,他们绝对想不到,中国的绝地反击也正式开始了。

我们先说为什么这是难得的机会?

2010年左右,奥巴马就有类似的口号,叫做“再工业化”,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和补贴,让美国的企业回流到本土,然后通过技术创新,确保将下一代的制造业革命在美国发生,直白一点说就是:美国必须领导全球产业链,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

当然结果我们也已经见到了,中国太能打了,越挫越勇,不仅在制造业一家独大,逐步坐稳世界工厂的位置,并且还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标准2035》的宏伟计划,向高端制造业进军。

反观美国,“重振工业”这个口号喊了10年,但每一次都草草了事,美国企业在华的投资逐渐增多,苹果、高通、特斯拉只要与制造业有关的,都离不开中国,而作为下一个产业链的承载地,东南亚国家却一直发展不起来。

如之奈何?

于是疫情就成了这个天赐良机。

这才有了2020年疫情爆发,各国不惜投入重金也要抓住机会,除此之外,美国在2021年6月还发布报告称:未来要在半导体、电池、稀土和药品等几个领域“去中国化”,构建新的产业链。

那么问题来了,你们觉得产业链去中国化靠谱吗?

产业链能否去中国化?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21年,承载发达国家产业链希望的三哥和越南相继暴雷。

9月份,越南新冠疫情再次爆发,这是越南从6月份疫情爆发以来,连续第三个月的疫情爆发期,大量企业被迫停产。

作为在越工厂的代表,阿迪达斯不仅在越工厂停产,连销售额都直接下降6亿美元,类似的情况并不少,标榜安全经商的越南沦陷了,企业损失惨重。

有些实在等不急的企业,就开始外逃,防护服制造商雷克兰工业公司,家具公司Hooker,鞋业品牌Designer Brands都决定在数周之内,紧急返回中国,恢复生产,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

有美企高管是这么形容这种现象的:我们用6年时间在越南打造供应链,结果只用6天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见,当初从中国出走得有多么坚定,如今回去的就有多么着急。

同样如此的还有其他几个国家,隔壁三哥的疫情是一波又一波根本就没有停止过,原先取代中国工厂的口号基本不再说了,还在着急着恢复国内经济。

作为三哥的难兄难弟,美国同样难过,只能靠中国工业品度日,来以此度过供应链危机

作为带头大哥,美国的供应链危机到了什么程度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美国的港口都被货物给堆满了,而且不是一个港口,是多个港口都是如此。

9月24日,美国最大的港口:洛杉矶港,被数万集装箱填满了,海上还有92艘货船无法进港。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长滩港,码头的运输公司制定了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计划,都没能解决港口拥堵的问题,美国码头的工人们忙的是焦头烂额,甚至闹气罢工,因为被压榨的太严重了,到了10月份后,同样的拥堵又蔓延到了第三大港口:佐治亚州的萨凡纳港,佐治亚州港务局执行董事悲观地说:压力水平从未如此之高。

供应链问题的背后,是美国极度依赖亚洲,依赖中国的供货,美国心心念念的制造业回流,主导的产业链去中国化计划,被疫情冲击得支离破碎。

从重振美国,再到去中国化,再到返回中国,美国工业梦支离破碎,它主导的产业链可以说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美国为何急于再工业化?产业链去中国化真的能成功吗?

关于美国去工业化的问题,如果只是罗列数据将会非常的繁琐和枯燥,而且你没办法很客观地形容这个问题,但是从一个悲伤的故事说起,大家就会清晰很多。

美国工业之痛:诅咒之城

2016年6月20日,美国金州甲骨文球场正在举行万众瞩目的NBA总决赛“抢七大战”,客场作战的骑士对战主场的金州勇士,当比赛时间终止时,带领骑士队夺冠的当家球星詹姆斯,捂着脸跪在地上痛哭流泪,直到很久之后他才说:克利夫兰,冠军是送给你的礼物。

NBA很多人不熟悉,詹姆斯也有很多人不认识,但是没关系,因为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詹姆斯,而是远在美国数百公里之外的城市:号称诅咒之城的克利夫兰。

诅咒之城,一听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但在历史上,克利夫兰是有名的制造业中心,由于地处美国伊利湖南岸,凯霍加河的河口,这里是运河与铁路的交汇处,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

借助交通的便利性,加上克利夫兰本身矿产丰富,很快就成为美国制造业的重镇,当地的钢铁业、造船业属于全美领先行业,和他们配套的机床、汽车、冶金等重工业也非常发达,美国著名的标准石油公司就是在克利夫兰创立的。

鼎盛时期,克利夫兰可以和美国金融中心纽约放在一起讨论,有森林城,世界摇滚之都,西储都会等美丽称号,2005年时,还被《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是美国最佳宜居城市。

克利夫兰的辉煌与地位是中国早年间石油之城大庆油田都无法比拟的,但很快,克利夫兰就从天堂坠落到地狱。

这里到处是关闭的工厂,居民失业率高达13%以上,整座城市处于破败、迷失、与衰败的阴影中,并且整整持续了50年,

为什么转变会如此之快呢?

如果翻开历史,你会发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整体就走上了产业转移的道路,产业逐渐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轻工业再转向尖端科技产业,产业链也先从大都市转移到郊区,再从郊区转到国外,美国工业逐渐开始空心化。

这一阶段被很多经济学家称为:产业升级。

克利夫兰就是在这一波产业升级中,逐渐失去了制造业中心的位置,由于重工业污染严重,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高,这里的重工业率先受到冲击,这里的制造业也逐渐失去了希望,企业能逃的逃,能转型的转型;市长换了一个又一个;政策换一轮又一轮,加上种族歧视,在数十年内,克利夫兰在持续不断的衰败之中。

这种衰弱和我们国内的大庆地位下滑有点相似,但是比起中国对大庆的重视,克利夫兰显然更加难受,他们不仅没得到美国其他洲的帮助,还被其他美国人嘲讽为:“五大湖上的错误”。

现在你回头去看看詹姆斯夺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说这是给克利夫兰的礼物!

就像中国在数十年之前物质匮乏时,就用奥运冠军来提振精神、士气一样,面包和温暖总要有一个吧,才不会让人失去希望。

可上天偏偏给克利夫兰人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克利夫兰就像一个被诅咒的城市,在2016年之前,他们整整50年没有得到任何大型体育项目的冠军,克利夫兰人也迫切需要一个英雄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给克利夫兰找回失去的灵魂。

然而可悲的是,克利夫兰的英雄找到了,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永久的失去了,克利夫兰城内到处依旧是破败、锈迹斑斑的痕迹,美国人形象的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锈带。

这才有了开头:克利夫兰夺冠的故事,这个开心且又让他们悲伤的故事,2018年,澎湃还出了一个新闻,专门介绍了这件事,詹姆斯走了,克利夫兰却“死了”,说的就是这个。

实际上,类似克利夫兰这样的“绣带”城市,在美国还有很多,比如芝加哥、匹兹堡、扬斯敦、布法罗、辛辛那提,底特律等老牌工业城市。

尤是其底特律,它的遭遇与克利夫兰几乎不相上下,从世界著名的汽车之城到破产,被冠于:“废城”的称号。这些城市或多或少都在做转型,但是完全无法弥补工业损失带来的影响,可见美国产业链转移给制造业带来的致命一击有多么严重,而这也为美国后来的产业链危机埋下了隐患。

现在大家理解美国为什么着急再工业化,甚至不惜重金让美企回流的原因了吧?就是要找回曾经让他们辉煌的根基。

那么美国构建的产业链能否去中国化呢?

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网友对美国工业的认知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美国哪有你说的那么差,他们还不是牢牢卡住我们的脖子?还有一个是:既然产业转移的危害这么大,为什么中国也在搞产业升级?

其实这么说都是不对的,让我们来试着从原则上去思考美国到底为何要进行产业升级。

在二战前后,美国是自己当世界工厂,产业链是一种二元结构,美国用美元,向世界各国购买原材料,加工成工业品后,再卖给其他国家,自己挣点加工费。

这样做小打小闹可以,但是一旦做大各种问题就出来了:

在二元结构的体系里,有些国家原材料不够,没有换美元的途径,美国也不可能白白的送美元给这些人,所以就没办法参与到美国的产业链里面来。

而且就算是与美国做生意的伙伴们,在这样的二元产业结构下也不持久,买原材料,再卖工业品是一个低价买高价卖的过程,就像吸血一样,但是吸的太狠,又容易出问题。

比如美国工人的工资不断增加,产品的成本就提高了,卖给各国的产品也不断加价,但是其他国家穷呀,你这么加价下去,他们连买产品的钱都没有了,毕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美元的。

说得白一点就是:别人总是要发展的,这种模式,既做不大,也做不长久。

后来有些聪明的企业家就想着能不能和更多的人做生意,把这个泡沫,哦不,市场做大?

他们开始研究产品,发现一件产品的成本是有多个部分组成的,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比如:原材料费用、工人工资、机器、管理成本等各类制造费用;间接成本也有设计费、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等等。

如果把这些成本分摊到世界各国去,那么不就可以了吗?

比如把最便宜的原材料运到工资最便宜的地方去加工,然后再运到售价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不就可以挣钱了吗。

于是美国主导的三元化全球产业链分工就诞生了,也就是原材料国,生产国,消费国,对应的就是非洲石油和世界各地的矿产,东南亚的工人,美国和欧洲的市场等等。

穷国卖资源,大国生产产品,强国则垄断消费市场,生意从原先几个国家,扩大到整个世界,市场就这样被盘活了。

然后又有一个问题,这些国家要怎么乖乖的掌控在美国手里呢?答案也很简单,原材料国用美元控制,生产国用科技掌控工业,至于消费市场美国本身就是最富裕的国家,市场自然也是最大的。

更具体一点就是,美元与石油挂钩,美国掌握大量先进的科技和专利,并且美国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控全球产业链,美国不断往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发展,控制产业顶端,也 就是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种植业、林业等生产食材;第二产业是加工制造产业,第三产业则是辅助前面两个产业诞生的其他产业,原本是辅助制造业,现在都成了美国手里的利器。

很多人喜欢批评美国的产业升级,其实这种手段你很难说对错,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和德国,以日本为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链升级后,日本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度能与美国较量,他们两者的贸易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从纺织业、到家电再到芯片等领域,斗争了二三十年。

结局很明显,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元气大伤,同样的还有德国的《卢浮宫协议》,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三元化产业结构上。

其他国家要想突破产业链控制,就要同时摆脱美元霸权、科技霸权、和消费市场这三种因素的制约,然而日本和德国连生产的产品都要卖给美国,市场都没有,自然只能接受被收割的命运。

美国在三元结构上,就像一条巨龙,蹲在食物链顶端,它允许你成为这条食物链上的一环,但是绝对不允许你站在和他一样的位置。

如果按照这种剧情发展下去,世界其他国家大概率没办法改变这种命运,直到东方那个同样巨大的巨龙觉醒。

中国到底是凭什么让美国这头巨龙也感到威胁的?美国主导的产业链能不能排除中国?其实答案就藏在中国是如何崛起的。

美国工业困境与中国工业崛起之谜

这个答案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美国吃得太多,而且吃相太难看了。

国内的财富分布不均:白人富、黑人穷,种族歧视不断;抛开种族问题,还有贫富差距: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就像是一个胖子,虽然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长得都是肥肉,没办法支撑起庞大的身躯了。

美国病了,但是中国却越来越强壮了。

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是1978年,在这之前的前三十年是学习的是苏联模式,锻炼了强大的动员能力,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则是学习的美国的市场模式。

这段时间还非常奇妙,中国学习苏联,苏联倒了,学习美国,美国病了,所以中国同时吸收了两者优点,具备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市场经济纠错能力,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改革开放后,我们学习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将金融、国防、民生等行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要小看这几点,他们分别对应了美元、科技、和市场。

比如金融其实是为了企业服务的,像股票的诞生就是为了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想要发展,但是没有资金时,可以去证券市场融资。

可以说保住金融市场是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1997年时,索罗斯等美国资本,在金融市场上猛攻亚洲国家,试图席卷亚洲财富,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蔓延到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

中国当时并未完全放开金融市场,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威胁,相当于废掉美元对我们市场的干扰,去掉了第一层的威胁。这才有了后面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有了前提也才有了工业起步和壮大。

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中国产业链不断发展,逐步坐稳世界工厂的位置,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进军,中国工业成长到让美国都无可奈何的地步。

2020年,有两个案例非常有趣,分别是5G行业龙头的华为以及无人机行业的大疆。

美国一直推动全球产业链排除这两个企业,结果数次遭到打脸。

他们至今还活着,而且还活的很好,华为就不说了,大疆其实活的比华为更好。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国对大疆出台了很多限制,比如限制军队购买大疆的产品,限制技术出口等等,还试图用美国产业来替代,结果都失败了。

美国媒体对大疆非常好奇,于是就采访大疆在美国的竞争对手。

他们问这些企业的高管,为什么我们科技更发达,但还是会输给一家大洋彼岸的公司?

这些高管也很无奈,给出了几点理由:

他们的科技比我们还强,有很多的专利我们也没办法绕开。

他们的效率比我们还高,我们的设计方案要发到中国深圳去生产样品,然后再运回美国进行科研和数据分析,一来一回可能半个月就过去了,如果中途出错,还要再来回几次,一个产品迭代可能要半年时间。而大疆设计生产都在深圳,产品设计只需要一周,迭代也只要一两个月。

他们的技术工程师比我们多,设计工程师要多少有多少,生产企业技术越充足,生产速度要多快有多快,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很便宜。

他们的市场比我们大,中国人多,对无人机的市场需求也大。

科技、效率、技术人员、市场,中国产业链崛起的秘密其实全藏在这里:对产业链不断做加法。为了提高科技,不断钻研技术水平。

中国产业链布局与美国不同

比如我们产能壮大之后,我们也遇到了和美国同样的问题,就是成本和产能过剩问题,而我们其实也同样选择了产业链升级,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产业链升级做的是加法,而美国做的是减法。

就像钢铁产业,它制造过程会产生污染,但是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解决一大部分的污染问题。美国对待这种行业是喜欢一刀切,将产业链转移到其他国家去。

而中国呢,咱们毕竟是穷过来的,珍惜每一个产业,所以我们产业升级的方向是往更高端的技术研发,也就是生产效率更高一点,更环保一点,比如绿钢等等。

通过产业升级做加法,我们就保留了大体量,技术方面要不断提高,技术工程师数量也不断增加,产业加法升级还提高了效率,比如为了节省成本,所以中国就不断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曾经举过重庆产业链集群的例子,这边再说一下。

重庆有汽车和电子设备产业集群,比如生产一台电脑,你所需要屏幕、芯片、摄像头、玻璃等等各个零部件,都可以在电子产业园周边找到。

如果你要生产一台电脑,可以直接在周边企业下单生产,他们生产完第一时间就可以运过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家电脑品牌商,想要将它移到美国,你会发现在美国周边,找不到任何配件,还要去世界各地找配件,耗时耗力。

所以你看,在生产国环节,中国做到了极致,这是不是解决了两个问题。然后消费国呢,我上面说过了,中国是具有社会主义的优点,也有资本主义的优点,社会主义的优点就是共同富裕。

这一点有些人觉得很难理解,我找个机会再做一期视频来来聊聊,在这里呢,我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没钱了,没人买我们的产品,外贸企业堆积大量的家电库存,只能被迫出口转内销。

中国为了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就搞了个家电下乡,将这些产品低价卖给乡镇居民,从而消化了庞大的库存,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下沉市场。

中国为什么要搞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要强调内循环和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国内的市场做大,市场大了,话语权就大,当企业转移产业链时,就需要好好考虑是否要放弃庞大的国内市场。

所以这就是美国主导的产业链没办法去中国化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战局依然还未明朗,就像屈原那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一样,努力的人终究比较幸运,我们也必然走向复兴的道路。

好了我是熊猫,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加关注,我们下期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