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反娘炮」时,反的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禁止娘炮文化 当我们在「反娘炮」时,反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反娘炮」时,反的是什么?

2023-05-27 18: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此,娘炮之风的问题,不仅是文娱圈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甚至意识形态的问题。

谁在制造「娘炮之风」?

其实,「娘炮」是一个笔者轻易不太愿意用的词,因为,这个词中并不中立,而有贬损。

但是,在五日的冷思考中,笔者捋顺了其中的逻辑——

我们不应该用「娘炮」形容一个独立的、具体的、自然的个体,因为我们应该尊重人的多元性、人的真实性,让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尊崇本我地生活在阳光下;

但我们可以用「娘炮」批评一个蓄意为之的、工业炮制的体系,因为这是带着目的性、功利性去塑造的一种不正之风,那么,这样直接拆穿本质的批判并不为过。

因为它是反自然地、批量化地「生产」一批又一批男生女相的、浓妆艳抹的、取悦女性的、激起粉丝保护欲的「娘炮小生」。

那么,究竟谁在炮制「娘炮小生」?

笔者认为,2018年是「娘炮」这股妖风真正刮起来转折性的一年。

从2014年开始,中国艺人经纪企业急速增长、资本急速涌入,他们亟需一个出口把这股能量给释放出来。

于是,2018年,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以韩国的《PRODUCE 101》为模式原型的练习生选秀,一方面,成为了承载与消化这个产业能量输出最好的舞台,数以千计的练习生被集中推向台前,接受检阅;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这个产业能量的放大镜与加速器。

因此,笔者认为,「娘炮之风」,实质上是「文化入侵效应+互联网效应+资本效应」的叠加:

虽然此前模仿、引进日韩综艺模式不占少数,但是这是一个「文化入侵」程度非常严重的节目,因为它把日韩偶像造星机制几乎搬运过来,而正如上文「思想火炬」那篇批判文章所述,日韩偶像造星机制背后其实是美国有意识地「通过舆论宣传削弱整个社会的雄性气质,转为柔性气质,以此来减少进攻性、革命性」,而《PRODUCE 101》又是一个大规模呈现这种柔性造星机制的节目,当它以一个壮观的、庞大的101名男性集体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感、震撼感在重塑中国观众的审美的。

加之互联网效应,传播效率、运营效率空前之高,把以往分散的粉丝进行高度聚合,形成互联网上的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应援大军,成了加持娘炮之风的第一重助力;

再加之资本效应,如果说粉丝是「业余队」,那么资本则是「专业队」,投入重金、资源,继续催化、发酵、加杠杆,成了加持娘炮之风的第二重助力。

由此,「娘炮艺人」这个怪胎,就在中国诞生了。

当我们在「反娘炮」时,我们反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2018年前,不是没有偏向女性化、中性化的男艺人。

但是,那时候官媒不会批判、总局不会禁令,是因为那是一个文化大国该有的文化多样性。有刚毅坚韧的、有文质彬彬的、有老干部的、有新派的,各种类型审美并存才是健康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存在偏向女性化、中性化的男艺人,应该是被接纳的。

然而,2018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屠榜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女性化色彩严重的同一种男星。之所以「病态」,病的不是这种审美本身,病的是这种审美因为互联网效应、资本效应大规模、不可控地疯狂生长、挤占资源,成了一个排挤其他健康、大众的审美的「瘤体」。那么,在这个时候,这就有问题了,这就该整顿了。

因此,当我们在「反娘炮」时,我们反的不是文化的多元性,恰恰我们是为文化多元性而反。

因为造星成本巨大,练习生制度的前期是没有盈利的,因此练习期间,偶像经纪公司都是处于烧钱状态的。而烧的钱,都是资本的钱;大部分的偶像经济公司背后,都有各大资本力量。

而资本是逐利的,资本进行前期投入的前提是为了获得后期丰厚汇报,它必须保证前提投入的成本在后期有最稳妥、最高额的变现,因此,流水线地批量生产,是能够最好控制成本、控制风险的套路,「娘炮艺人体系」又在日韩市场印证有效,自然「娘炮艺人生产线」是资本最青睐的「产品」。

因此,当我们在「反娘炮」时,我们反的也是「审美PUA」。

当这种清一色的「娘炮艺人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全面充斥市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长期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全身而退,你势必会在反复地洗脑、反复地刺激中,逐渐习惯这种畸形审美。

而资本的目的,是他们看到了这种具有柔美的、温顺的男星,能够让粉丝产生更强的保护欲、能够产生更强的带货力,这就是所谓的「商业价值」,完成资本所谓的「变现」。

我们反对的是这种利用资本操控男星女性化,故意引导男色消费,故意制造男色当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我们在「反娘炮」时,我们反的是不要成为「精神上的东亚病夫」。

我们曾经经历过「肉体上的东亚病夫」,英国人以鸦片残害中国人的身体,又以之讥笑中国人的孱弱,而鸦片在英国却是明令禁止的。

那么,我们还想经历「精神上的东亚病夫」吗?我们需要看到历史情境如此一致,美国向亚洲文化圈打入娘炮之风,然而自己却仍是硬朗之气。

距离李小龙在1972年,通过电影《精武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才仅仅不到50年,难道,历史还要再重来吗?

「娘炮」之风究竟应该如何反?

这个「反」,恐怕仅靠一纸禁令是不够的。

在思考这个问题中,笔者更加认识到,传媒,作为一个足以影响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特殊行业,的确要有「二权分立」的结构。

传媒,仍是社会的「无冕之王」,拥有话语权的一方才能「制造」和「定义」时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

而之所以「娘炮之风」在这几年会向病毒一样、恶性肿瘤一样疯狂生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几年市场化媒体平台的话语权急遽增长、影响力迅速攀升,而他们背后有商业的需求、资本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却在话语权下降、影响力下降,于是在整个大文娱体系中,就丧失了一个足以抗衡的力量、足以平衡的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PUA的,不仅仅是国民的审美,还有主流媒体的生存。在娘炮之风、资本之力、流量之潮的裹挟中,整个中国文娱内容生产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人选择变得有限、成本不断推高,市场媒体可以依托资本力量烧钱玩下去,但传统媒体却在这样的传媒环境下节节败退,利润不断缩水、份额不断缩小、行业话语权不断收窄,造成了恶性循环。由此,市场媒体抬头,主流媒体式微;文化的商品属性抬头,文化的社会属性式微。

因此,为什么「娘炮之风」不是出现在2010年——因为当时主流媒体超过市场媒体;不是出现在2015年——因为当时主流媒体与市场媒体旗鼓相当;而是出现在2018年——因为这时媒体权利发生倒置,结构失衡。

放在更大层面上来说,近来我们看到国家动作频频,各个产业都在「击破寡头」,其实,就是防止一家独大带来的垄断,而在文化领域,就是防止「文化垄断」。

因此,从「娘炮之风」整治说开的,其实是要建立一个「市场媒体」与「主流媒体」能够均衡发展、相互牵制的结构,主流媒体只有足够强大,才有制衡市场媒体的能力,因此,这也要求国家队的主流媒体人,必须要行动起来、争夺这个主动权。

这不是说,市场媒体不好,主流媒体更好,而是媒体本质决定的,前者是市场导向的,后者是社会导向的,二者形成均衡结构,于国于民,才是好事。

因此,当此之际,对于主流媒体,更需要及时补充一些与「娘炮艺人」相抗衡的优质选择:

比如2018年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一文中,被《人民日报》点赞的湖南卫视《真正男子汉》,「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比如东方卫视《巡逻现场实录》系列带火了一批「网红民警男神」,比如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系列出了王昱珩、李威这样的「脑力男神」,又如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出了阿云嘎、郑云龙这样的「高品位男神」。

只有大量制造良币、投入市场、流通起来,才能让良币驱逐劣币。

1号结语

幸运的是,如果站在当下来看,「娘炮之风」虽然是一个疯狂生长的毒瘤,但是,这个「疯狂」也仅限于相对有限的小范围内,之所以会「显得」声势浩大,只是因为这波疯狂的粉丝是被调动了情绪、调动了感性,所以才会疯狂地持续输出、制造热度,明明可能只有一个人却能产生仿佛千军万马的错觉。

然而,真正在这几年出圈的,是《战狼》,是《人民的名义》,是《山海情》,是《觉醒年代》,主旋律作品之所以在这些年能够大火,不排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这种魑魅魍魉的娘炮审美的反抗,这才是中国当下真正的「人民的审美」。

所幸,「娘炮之风」有的只是虚妄的声量,却没有真实的认同,有的只是资本一时的狂欢,却没有社会真实的接纳。

因此,一切都为时未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