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为什么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能知道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的第1个朝代是什么城 【河洛文化】为什么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能知道多少

【河洛文化】为什么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能知道多少

2024-07-06 1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古都洛阳第二朝代:商汤王朝“河图洛书”与司母戊大方鼎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史记·殷本记》记:有绒氏女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显示商部落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

汤时夏桀暴虐,商汤在伊尹帮助下,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都曾经五次迁徙,其中二百年左右时间建都在西亳(洛阳市偃师境内)。下经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至仲丁迁隞,共计十王。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而建都西亳的这段历史,是商代早期逐步稳定并走向强盛的关键时期。商朝控制着南至长江流域,北至燕山,东至大海,西到陕甘的广大地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时的三星堆的青铜器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商朝也是中国文字的逐步形成时期,“河图洛书”和几千个甲骨文字的出现,洛阳市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充分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商朝也称殷商。商纣王有才有勇但无德,好酒淫乐,宠信妲己,征收厚税修鹿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纣王后来囚禁西伯侯姬昌,逼迫把洛阳以西地区都献于他。商纣不听劝告,剖腹比干,看其心跳。其残暴统治,引起各诸侯国不满,最后周武王带领八百诸侯在洛阳孟津会师,渡过黄河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逼纣王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自为天子。他释放箕子,修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并封商纣儿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续商社稷。

古都洛阳第三朝代:西周先都丰镐至周成王营建洛邑

武王灭纣后,欲迁都于东方,周公旦曾建议以洛邑为都城。武王病逝,成王继位,于公元前1039年三月五日派召公到洛阳“相宅”。十五日周公抵洛祭祀后,揭开营建“大邑周”序幕。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南望龙门,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

周公营建洛邑分王城和成周,并在1038年将九鼎迁至洛邑王城。九鼎是国家权力象征,鼎迁洛邑,洛阳便正式成为西周名副其实的王都。周公长期在洛阳王城和成周执政,辖控东方诸侯及商朝遗民,所以洛阳实际上是西周的政治中心。

周公在洛阳制礼,创制周易,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统治。周公在洛阳赏赐侯国的‘何尊’铭文中讲“唯王初壅,宅于成周”、“余其宅兹中国”,说明了古代人们皆以洛阳为天下之中,‘中国’一词也由此而来。

洛阳现有明代修建的周公庙。周公旦曾被封于洛阳,所以洛阳以南地区称为“周南”。《诗经·周南》共有十一篇诗歌,第一首“关睢”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能就出现于西周时洛阳南部的洛河或伊河汝河流域的民歌之中。

西周洛阳又是青铜器冶炼最发达地区。洛阳北窑发现西周时的冶铜遗址,充分说明当时洛阳已是国家主要的政治中心,其地位可和西周都城镐京相媲美。

古都洛阳第四朝代:周平王迁都洛阳以东周王城和成周城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平王东迁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不朝,强大的诸侯便互相争居霸,打着“尊王攘夷”口号争当霸主。

春秋时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称霸。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此时称战国时代。战国时经过不断兼并战争,最后只余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东周后分为洛阳西周和在荥阳的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被秦国所灭。七年后,迁到荥阳的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共在洛阳传25王,历时516年。

东周是中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时期,其间老子释道,孔子入周问礼,百家争鸣,从而奠定了中国“轴星”文化的基础,也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东周时《道德经》《尚书》《礼记》《春秋》《国史》《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四书五经》等也在此时问世,因此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时期。

东周时商业、农业、青铜铸造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洛阳、临淄、邯郸、郢。东周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列国争霸,在中华大地上演泽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舞台剧。东周文明承前启后,深刻地影响着其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程。

古都洛阳第五朝代:东汉刘秀定国都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个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合称汉朝。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光武中兴。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轮流干政,朝政日益腐败,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公元184年东汉为镇压黄巾之乱,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群雄四起。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后,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最后出现了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在文化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从此使文化的普及大众化有了可行性。今天在首阳山,仍发现蔡伦造纸的遗址。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对地震和日月星的运行进行了探索。

东汉太学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学者最向往的地方。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班超出使西域重启了洛阳的丝绸之路。东汉时开启了水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罗马,近可达日本。

古都洛阳第六朝代:曹魏建都实行屯田制与“九品中正制”选官法

曹操在军阀混战中,控制了东汉政权,曹操受封魏公时, 魏郡所在地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曹魏时,实行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疆域上曹魏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版图。南部诸州大致以秦岭淮河与蜀、吴为界。

公元263年,攻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曹魏国土约达四百万平方公里。曹魏历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五帝。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唯才是举、抑制豪强等一系列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魏时,曹植的“五步诗”、“洛神赋”、曹丕的“典论”名留千古,乐府诗开启了诗歌新的体裁,为唐诗出现开了先河。此时马钧发明灌溉工具水排,北方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古都洛阳第七朝代:司马炎定都结束三国分裂与“太康之治”

西晋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出现了“太康之治”局面。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统一王朝。从晋武帝建国开始,国祚51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西晋建立,因士族执权,所以政治腐败,官吏贪赃枉法,贿赂风行。西晋时期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人口大量被士族收作奴婢。

西晋时期以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发达。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由陈寿所著。西晋时洛阳的石崇富甲天下,金谷园是其宅第。有绿珠忠于石崇跳楼之说。

西晋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等级森严的大族门阀制度逐渐形成。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洛阳一片废墟,这时匈奴、鲜卑、羯、氏、羌少数民族趁机入主中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的“永嘉南渡”,这是我国“客家人”、“闽南人”形成的源头。

现在洛阳的万安山即当时人们南迁的出发地。西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科技、教育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古都洛阳第八朝代:晋室衣冠南渡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 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98年六月,拓跋跬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西晋灭亡、东晋南迁,中国北方进入战乱频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经过近二百年的动乱以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都不愿进军伐齐。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史称“后魏”和“元魏”。使得一度衰败废毁的洛阳又重新繁荣起来。在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实行汉化政策。规定鲜卑族用汉姓,穿汉衣,说汉话,用汉字,和汉族通婚,实行均田令。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和时期,也是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时期。

北魏时孝文帝为了稳定统治,利用佛教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开凿了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吉利石窟。孝文帝重视农业生产,贾思勰此时编著了农书《齐民要术》。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中华民族大融和,缓和了社会矛盾时期,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过程,也为以后国家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其墓陵在今孟津卫坡村北五百米。

古都洛阳第九朝代:隋朝建都修大运河实行科举制设进士科

隋朝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建立开始,到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结束,前后历经三十八年,其中建都洛阳十四年。

隋名义上传五帝,实际却是两世而亡。公元605年3月,隋炀帝命尚书杨素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隋炀帝遂让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园。

为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炀帝时,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洛阳官仓里储粮多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造船技术达到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

政治上: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隋灭南陈后,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统一。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制定《开皇律》、《大业律》;实行科举制,隋炀帝还设进士科,把一般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吸收到官吏队伍中。

经济上:隋朝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发展农业生产;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繁荣市场经济;国家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思想文化上,主张诗歌新体裁,抑制南北朝的古涩文风,使人们思想得到一定解放。这些也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古都洛阳第十朝代:唐朝设洛阳为东京神都成丝绸之路始发地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幸洛阳宫(紫微城),听闻14岁的武则天“容止之美”,召入宫中封为才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驻跸洛阳,在仪鸾殿接见取经归来的玄奘。649年唐高宗李治继位,655年武则天进位皇后。显庆二年(657年)李治颁布《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我名今而改后,式表宸居”,正式实行两京制,定洛阳为东都。

李治登基之后,在武则天辅佐下,在东都洛阳长期居住,很少回长安主政。李治不再征伐辽东,不兴土木,恢复民生。并重新恢复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加修对南方落后地区人材的选拔, 特在江南地区特殊选官制度, 称为“南选”。

李治任用贤臣,勤于国事,使国力渐渐恢复。这时随着唐帝国实力的不断上升,最后打败突厥族的威胁,巩固了唐对西域地区的控制。这时洛阳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故唐朝的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均与洛阳有关。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李治并不以武功著称,但他治下的大唐却是唐朝版图最大的时代。

古都洛阳第十一朝代:朱温灭唐称帝立国初后梁以洛阳为都

唐帝国后期,在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地方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因出卖起义军,成为唐朝封疆大吏。

朱温后杀唐昭帝,废唐哀帝自立,建立了五代第一个朝代——后梁。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

朱温称帝后,命张全义为河南尹。张全义40年多年一直致力于洛阳的经济恢复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朱温在汴梁称帝后,为了迁都洛阳,曾多次亲临洛阳考察,督工进度。

公元904年4月,正式迁都洛阳。朱温实行分封制,并且设立禁军调换藩镇首领对藩镇势力进行制约。朱温还加强对官吏的整顿,对官吏奉禄进行改革。907-923年,被儿子朱友珪杀死,时年61岁。后来朱温三子朱友贞杀其兄朱友珪,自称皇帝,在位10年。

五代存在的时间不过短短五十四年,但先后有十四个枭雄登上皇帝宝座。其中后梁、后唐和后晋都曾以洛阳为都,洛阳作为三代的都城共十八年多。

后汉、后周两代,洛阳为西京。两代太庙、国子监也都设在洛阳。军阀之间的混战给洛阳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城市建筑屡被焚毁。同时,由于位置重要也屡有建设。

自开平元年(907)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起,到元凤元年(923)被后唐所灭止,后梁存在十七年,共有四帝,以洛阳为都有四年。

古都洛阳第十二朝代:契丹攻洛灭后唐石敬瑭称帝洛阳为后晋都城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开国皇帝晋高祖,出生在892年。是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手下拥有自己的军队。后明宗儿子争夺帝位之机在公元936年于晋阳称帝。

在和后唐末帝李从珂争帝过程中,他借助契丹的军事力量,认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契丹人耶律德光为父亲,并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当上了儿星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石敬瑭灭后唐后,迁都洛阳。

937年石敬瑭称帝洛阳后,首先命高行周全面恢复洛阳城市的建设,并采纳薜融建议不再对一些宫殿进行扩建,以节省民力。

政治上石敬瑭安抚各阶层,以稳民心,并下诏让原洛阳城内所有军队解除武装,原地待命,不追加责任。下令后晋军队不得扰民,严束军纪,使洛阳社会秩序很快恢复。抑制藩强。石敬瑭取外怀宽容之策,安抚各地节度使。这种政策也致使各地藩镇势力逐渐扩大,留下了隐患。

经济上石敬瑭接受大臣张铸建议,废除不合理赋税,要求农民垦荒五顷,耕种三年后方收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后晋的铸币政策又导致了货币的混乱。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又迁都汴梁10年,后晋开运三年(946),辽兵攻入汴京,出帝被掳至辽建州(今黑龙江绥芬河流域),后晋灭亡。

洛阳作为后晋都城仅有一年多,并没有多大成就。但出于稳定统治之需要,石敬瑭实行了一些稳定统治、恢复生产的措施,对洛阳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古都洛阳第十三朝代:李存勖灭后梁把都城迁到洛阳

后唐的前身是唐末的晋国。其创建者是唐大顺二年(891)被册立为晋王的唐代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909年唐原节度使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李存勖称帝后,重用伶人,沉迷酒色,狂征暴敛,后被大将李嗣源取代。李嗣源在洛阳称帝,称唐明宗,改元天成。

后唐自923年建立后,唐庄宗对毁坏的洛阳城进行了重建。他鼓励市民自建房舍,恢复唐朝街巷旧制,重建兴教门楼。后唐唐明宗时,他裁减冗员,减少开支,严于律己,善于讷谏,整顿吏治,惩治腐败,表彰清廉官吏,使国家政治一新。

经济上,明宗一改唐庄宗奢靡苛税之风,斩杀贪官孔谦,整顿币制行“天成元宝”钱。他释放囚徒,减轻赋税,开放酒禁,亲巡农耕,兴修水利,废赋税。他还鼓励农民垦荒,免除一定赋税,实行计口授盐专卖制度,激励商业发展。

文化教育上,后唐时无论书法、教育、科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后唐疆域广阔,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南越 江汉; 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后唐统治历经庄宗李存勖、明帝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废帝李从珂四个皇帝。

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叛变,建立后晋,废帝李从珂自焚身亡,后唐灭亡。后唐迁都洛阳后的十三年里,对洛阳进行了五代时期最大规模的恢复性建设,洛阳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上图片选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