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方成器|瓷器到底凭什么成为中国的名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的瓷器之都是哪里 千锤百炼方成器|瓷器到底凭什么成为中国的名片?

千锤百炼方成器|瓷器到底凭什么成为中国的名片?

2024-07-13 02: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敲打、清洗、配比、风干、火炼等多种奇特的方法和多达72道工序,把大自然赐予的材料,幻化成了新的物质。

世界上最早的瓷土发现地,就在景德镇的高岭村,所以瓷土又名高岭土。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最早发现高岭土的奥秘:掺入了高岭土的泥坯极耐高温,甚至可以在1300度以上的温度下煅烧而不变形。

不同品质的瓷土,经过手工挑选和去杂质,在制瓷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有的能成为支撑瓷器器形的骨架,有的则成了瓷器装饰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是什么都被手工瓷器的匠人们视为珍宝。

经过千年的演变,现如今优秀的制瓷原料,也从最早的瓷土与瓷石两种,转变成了多种材料组合的多元配方。

照子即试片,就是检测配比情况的试验品

这就延伸出来了一种新的工作:研究陶瓷科学的工人,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将每天得到的新矿石尝试搭配出新的配方,以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水碓(duì)和瓷不(dǔn)

和瓷土一样,瓷石也会根据不同的出产地,有着不同的叫法和特点。

现代工业化的进程,让一直流传的一些技艺渐渐淡出了不少人的视野,比如水碓这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

水碓,是最能体现中国手工瓷器工匠智慧的发明之一。它是利用水流的动力,带动石锤,将瓷石锤打成粉末状,用于制泥。

聪明的古人,不仅用水碓解放了人力,还创造了一种连现代制泥技术都难以获得的菱形分子泥土,这种泥土的互抓力强,造出的瓷泥韧性非常好,使得烧制出的瓷器更加结实耐用。

在现代制瓷业逐渐获得发展时,水碓这种半自动的制泥工具,在景德镇就逐年减少了,会使用水碓制泥的工匠,也变得十分珍贵。在景德镇的瑶里,老詹就是为数不多的守碓人之一。

老詹每天在这个人烟稀少的世外桃源里,重复着相同的工作。

肩上挑着两担重达几十斤的瓷矿石,通过人力反复蹲起,在泉水中清洗收集到的矿石,重复蹲起几十遍之后,矿石表面的浮土就被冲洗的一干二净。

干净的大块矿石,需要老詹先用手工敲打成小碎块,才能把接下来的工作交给水碓。

这批矿石经过水碓长达十天的敲打,获得的泥土还需要经过四个沉淀池!经过逐级淘洗和沉淀,滤除杂质,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沉淀与过滤过后的泥土,需要在另一个池子里继续等待。每隔一周,用脚一点点地踩上两个小时。光脚踩泥,是为了更好地感知泥中存在的气泡,将其排出,不能放任一丝杂质存在于瓷泥中!

人力与等待,是现代化机械制瓷中,无法感知到的人工味道。

踩上三周以后,老詹就会把踩好的瓷泥压成方便运输的砖型泥块,这就是瓷不(dǔn)。

每一担瓷石变成瓷不,就需要老詹花费一个月的时间默默劳作。而这样与水碓瓷土相伴的生活,老詹已经守了三十多年了。

拉坯和利坯

瓷泥想要变成好看的瓷器,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熟练的手工匠人将其拉出好看的坯子,将瓷泥定型。

24岁的小万,从14岁开始做学徒,技艺十分娴熟

拉坯工匠,是手工制瓷行业里非常重要,也非常受尊敬的角色。一位好手艺的拉坯工匠,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底,一般的人是不敢雇佣的,所以好的小件拉坯工匠,很受行业尊敬。

拉坯时,手需要稳住,将瓷泥定型,用预先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竹片来量尺寸。

有时候,瓷器的成败不但取决于拉坯匠人的熟练程度,还与拉坯匠人对于美的领悟与感知息息相关。

成型的泥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风干与晾晒,只有表面没有裂纹的泥坯,才有资格踏上成为瓷器的漫漫长路。

经过风干的泥坯,面对的下一道工序是利坯。

因为都是在陶轮前工作,所以很多人分不清拉坯和利坯。其实想要分清很简单,拉坯工匠是为器物定型的,而利坯工匠是利用手中各种形状与尺寸的利坯刀对器物进行进一步精修,从而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烧制。

隐雕瓷和滑石子

什么是隐雕瓷?

物如其名,就是带着隐藏雕刻的瓷器。

平常看光滑无痕,一旦放在太阳底下,瓷胎之间隐藏的暗雕花纹,就会骤然浮现。

在今天,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了,大家能看到的,仅仅是明代的器物或者瓷片。

想还原这种技术,从一开始的选料就十分困难。

做隐雕瓷要用一种叫“滑石子”的瓷土,因为是精品,需要纯度极高。

由于过度开采,滑石子现在已经很少了。往往精挑细选,纯度足够的瓷土也只有一小部分。

普通人眼里的碎石烂泥,手工瓷器匠人视为珍宝。不辞辛苦到处探寻、挑选,只为辛劳之后的美瓷回报。

图片放大后,能看见杯子上透光的暗纹

釉下青花釉上彩

用苏麻离青在尚未烧制的泥坯上进行绘画,这一道工序叫釉下彩。

苏麻离青,简称“苏料”,主要成分是氧化钴。据说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所以名称的来源,就是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

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在绘制完青花之后,瓷器会被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釉是覆盖在瓷器表面那一层光滑的玻璃质薄层,原料其实也来自于瓷土。瓷不能做瓷器的胎体,也能做瓷器的表面釉料,只因添加的成分不同。

瓷不用清水浸泡之后,按着一定的比例,配上碱性成分的草木灰,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泥料和草木灰经过长时间的混合,便会形成手工瓷器中需要的釉料。

荡釉、沾釉、刷釉、吹釉、浇釉……不同的施釉方法,使得釉水包裹下的泥坯在长时间的炼制后,穿上了瓷器特有的玻璃感外衣。

但在烧制完成后,还有釉上的装饰可以补充。釉上彩是另外一种装饰瓷器的手段,顾名思义,这是在已经定型好的釉面上,再次对瓷器进行绘制。

斗彩瓷器,也是中国手工瓷器传习了几百年的经典。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的高价成交!也使得中国的斗彩瓷器再次进入了全球藏家的视野中。

在已经烧成釉下青花的瓷胎之上,用吸附性更强的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釉下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

一件完美的斗彩瓷器,要根据颜料属性和绘制难度,反复复火多次,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品。

在最终烧制成型后,釉下彩与釉上彩有斗美的态势,因此这样的瓷器被称为“斗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一个内行人到底是怎么欣赏瓷器的?

看做工?看厚薄?还是看形状?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官窑的遗址,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为了博物馆。

这里陈列了许多复原的出土明清官窑残器,这些几百年前的经典之作,对不少内行人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老屈面对这个白瓷盘,作为内行人立马说出它的独特之处:“瓷盘表面干净整洁,弧度与弧度之间的距离几乎看不出差距。”

面对另一个碗,他也精准地评价道:碗的形状符合黄金分割,现在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好东西了。

老屈说:在古代有所不同,最好的师傅利一个碗的胎,可能一个碗就要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

一个碗上的两条线,上面的深,下面的浅,而碗底部是上面一条浅,下面一条深,呼应的非常好。仔细去看也找不到哪里下笔哪里起笔的,就凭这两条箍,竟然让内行人看出了震慑的意味!

景德镇烧窑始于唐末,初不见经传,以仿制青瓷白瓷为主。至宋代烧制青白瓷,假玉器,天子赐名景德。此景德窑始兴早于德化、宜兴几百余年。

元青花烧成便大受追捧,景德镇瓷胎细腻洁白,最适宜烧制青花,此陶瓷装饰手法由造型雕刻为主转为手绘为主。龙泉,磁州相继没落。且元代起景德镇便已经烧制上贡瓷器,亦由青花逐渐发展多个品种。

明代,景德镇烧制祭红,祭蓝,祭黄,甜白等多种釉色,青花亦在宣德发展至高峰,始创斗彩,釉上彩。而釉上彩又开启新一段历史篇章,清康熙年间烧制五彩(古彩),后来又烧成珐琅彩,粉彩。最后还发展出了高温色釉技术。

景德镇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直在不断发展,一直在源源不断的给你惊喜。这里是天下陶艺集大成者。

晶莹剔透的碗壁上,还能看见活灵活现的蟋蟀

可能你们觉得景德镇可能不怎么样,但你只要翻一翻工艺美术史,就知道景德镇的分量。

千百年来,艺术与美的积淀成就了瓷器,也成为了中国的国家名片,安静而有力地传递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