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困境”角度看待城市交通拥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的囚徒困境博弈事件分析 从“囚徒困境”角度看待城市交通拥堵

从“囚徒困境”角度看待城市交通拥堵

2024-04-18 0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班路上,千里车流,万里人潮。望大街内外,车行如龟,司机烦躁,一步不动……”微博中比较流行的段子写出了堵在上下班路上人们的心声。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俨然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发展,降低市民出行体验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天,小编将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角度,为大家剖析另一个视角下的城市拥堵问题。

01“囚徒困境”模型介绍

“囚徒困境”模型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的博弈论模型,警察抓到两个非法携带武器的嫌疑人,按照法律应该各自被判入狱2年,但是警察还怀疑这两人曾经合伙杀人,但是起诉证据却不足,于是警察就接着隔离审讯的机会对两个嫌弃人说:“你和你的同伙非法持有武器,按照法律你们将会被判刑2年,但是,如果你坦白杀过人并先一步供出你的同伙,那么你将被判刑一年,你的同伙就从重判刑10年,当然,如果你们都坦白杀过人,那么你们就要被判刑5年。”

每个囚徒都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坦白或者抵赖,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两个人都不坦白则他们集体所遭受的惩罚最轻,双方都只被判2年徒刑;相反,如果两个囚徒都坦白,则两人同时获得次差结果,都被判刑5年。而在一方选择坦白,另一方选择不坦白的情况下,选择坦白的一方总能获得最优结果——判刑1年,而选择不坦白的一方获得最差的结果——判刑10年。假如囚徒甲和乙都“足够聪明”不能相互信任对方,都担心对方背叛自己而选择坦白,因此自己首先选择背叛,那么往往会导致最终都坦白的双输结果——两人都被判刑5年。

02从“囚徒困境”角度看城市拥堵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古语虽然比较极端,但是揭露了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在很多时候,个体的“理性”带来的却很可能是集体损失的最大化,如果每个人都仅按照自利的原则行事,其结果往往是所有人都遭受损失。

(1)乘坐公交车还是开私家车

以前,人们习惯乘公交车上下班,路上车不多,畅通无阻。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开始进入大多数市民的生活,相比于公交车,自己开私家车上班花费时间少,出行时间相对自由,且能获得舒适的出行体验。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私家车,就如英国学者肯尼思·巴顿在其著作《运输经济学》中指出的:看起来每个购车者都是理性的,但众人行为加起来的结果却非常不合理。因此,城市道路因为大多数市民选择开私家车上下班而变得拥堵不堪,最终导致了公交车与私家车都堵在了路上。

当个体无法打破这样的“纳什均衡”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调控,如:出台小汽车限行限购政策、增加城市商业区的停车费、增加公交车的出行补贴等,以期减少路面小汽车数量,让更多市民能够主动选择乘坐公交出行,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2)按规则行车还是抢道行驶

当我们在马路上行驶时,若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都在属于自己的车道内行驶,这样即使有再多的小汽车,顶多只会使得车流缓慢,而不会出现严重的塞车现象。但是,如果有人违规抢道驶入其他车道内,抢道车辆确实是可以驶得更快,以损害他人的行驶权益占得便宜。

但是,当大家都有这种想法,都争先恐后见缝插针地驶入其他车道,结果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最终是所有人都吃了亏。

大多数情况下,“囚徒困境”将导致博弈双方两败俱伤,甚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当我们在面对诸如上述交通中的“囚徒困境”问题时,希望大家都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消除彼此间的不信任,做出对群体、对社会最有益的选择,还城市一个绿水蓝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