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疗养因子的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疗养医学影响因子 基于自然疗养因子的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自然疗养因子的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2024-05-10 0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于自然疗养因子的

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以森林疗养因子为例

摘 要: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对大坏境有调节功能,对人体也有医疗保健的作用。人们利用森林环境配合多种运动方式形成不同的自然疗法,使在疗愈空间里的人通过五官体验,让自然疗养因子作用于生理和心理,从而调节身体状态。森林疗养因子按照属性分为物理环境疗养因子、化学环境疗养因子和人体感受疗养因子。本研究归纳总结目前利用较多的森林疗养因子,探讨疗养因子运用于空间设计的可能性,即在景观设计和疗愈医学之间搭建疗愈空间的桥梁,让非医学专业的设计师们也可以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为人们打造健康的景观环境。关键词:森林疗养因子;健康景观;设计研究

0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市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努力奋斗的工作者,其中最主流的就是城市白领骨干精英,也被戏称为”白骨精”。在关注城市如何快速发展的同时,”白骨精”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9年,面向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11个大城市的50余万名”白骨精”开展健康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仅占3%[1]。这些数据虽不理想,但已经是近五年来白领人群健康恶化趋势首次呈现降低的情况,中国人亚健康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 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在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2]。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达不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活力、功能和适应能力出现一定退化,但又不符合临床救治的标准。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因素不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潜在影响人健康的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1.2 国外森林疗养的发展情况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滞尘降噪、净化空气等功能,对人体也有医疗保健的作用。1840年,德国首先利用森林的保健作用治疗工业化革命带来的”文明病””忙人病”,通过”森林气候+森林漫步”进行调理的方式得到很好的反响,这种方法被称为”气候疗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森林环境的治疗方法不断被创新实验,”森林环境+运动”形成”森林地形疗法”,”森林环境+水雾+运动”发展成为”自然健康疗法”[3]。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建立了350余处森林疗养基地,国家公费医疗也涵盖了居民的森林公园消费[4]。1982年日本首次提出”森林浴”的概念,希望将森林徒步的运动方式推广成为国民运动。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森林的作用逐渐拓宽增加疗养功能。1999年,日本森林协会最早提出森林疗法,最初的疗养对象是身体残疾人士,后来延伸到心理疾病患者、老年人以及孩子等诸多人群[5]。2006年,提出”森林医学”概念,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森林对人体所具有的治疗、康复、保健和疗愈功能的一门边缘学科。现在日本的森林疗养有严格的基地认证制度和森林疗养师资格考试制度[6]。

1.3 国内森林疗养的发展情况

我国在发展森林与健康有关的产业方面起步较晚。1985年在浙江省天目山建成的”天目山森林康复医院”,是我国利用森林保健康复功能开展的实践前驱。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处与森林保健康养相关的实践基地,例如,北京”红螺松林浴园”、四川”玉屏山森林度假区”等。2016年,我国在”十三五”的规划中,重点强调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和养老产业。同年10月北京市首个森林疗养基地在延庆松山自然保护区建成[7]。我国利用森林资源对人体有益处的注意力逐渐从以保健为主的康养转移到以森林医学为基础的疗养,但在森林疗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尚未形成体系。我国森林公园数量众多,其中大部分森林公园都具有利用森林开展疗养活动的条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种类型森林环境对健康影响的医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较为简单的森林生态观光、旅游阶段,缺乏专业利用森林环境引导人们预防疾病的研究及科学的指导方法。随着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对疾病预防产业的重视,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的需要,森林疗养在我国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以”森林医学”以基础的森林疗养拓展了医学范畴,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弥补人群调整亚健康状态的空白,森林医学属于替代医学、环境医学和预防医学范畴,是正统治疗手段之外的补充治疗手段。对森林疗养理论展开进一步研究,探寻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疗养因子,探讨疗养因子运用于空间设计的可能性,即打破学术界限,融合多门学科,如神经科学、免疫学、心理学和景观学,运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让非医学专业的景观设计师们也可以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为人们打造健康的景观环境,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身心上的双重需求,其中疗养因子就是多学科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实现数据共享的桥梁。

02 自然疗养因子分类

森林疗养因子是森林环境中包括环境感官因素在内的、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益的环境因子总称。森林疗养因子可按照属性分为物理环境疗养因子、化学环境疗养因子和人体感受疗养因子。物理环境疗养因子,包括声环境、光环境和森林湿热环境等,这些物理环境疗养因子也构成了森林疗愈空间的小环境。化学环境疗养因子包括空气中的负离子、植物精气、空气质量等。人体感受疗养因子是人体获得的主观感受产生作用的因子,包括林相特征、景观单元、色彩、人工照明、艺术、音乐等。本文将讨论在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自然疗养因子。

03 物理环境因子

3.1 声环境

声音具有特定的物理属性,如声级水平、频率、带宽、声压级、尖锐度、粗燥度、响度、混响时间等,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随着城市的发展,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森林中纵横交错的枝叶对声波有阻挡和消散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挡声波传递,起到降低或消除噪声的作用。声音的节奏和韵律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如低密度旋律让人安静松弛,而重低音乐曲则带来精神振奋。在心理学角度上,人类对自然界声波震动会产生情感反应,自然界愉悦的声音可以唤起人愉悦的思想联系和情感,进而调整人的情绪状态。在生理学角度上,声音通过物理共振对人体产生影响。大量科学实验表明: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指挥下,人体皮肤表面的细胞都在按一定节奏做”微振运动”。当声音的振动频率、节奏和强度使人体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固有的振动频律,产生物理上的共振,会加强我们人体某种细胞共振的能量场,能校正人体脉搏、血压、体温、呼吸节律、并放松肌肉。当人体机能失调后,体内”微振运动”也就处于不正常状态。森林中的声环境能提供和谐的声音,这种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神经进入人体后就会使体内细胞产生共振反应,激活和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免疫功能,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共振[8]。在森林步道路径规划和疗养活动场地选择时,要考虑森林声景的布局。注意远离人工噪音分贝较大的区域,充分利用森林环境中能与人体产生共振的声音。注重声音多样性,例如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声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阔叶林的声音丰富,而针叶林的声音较为缺乏,虽然音景不佳,但其独特的香味和静谧的氛围,却也能引发治疗效果[9]。在利用声环境景观时,也要结合其他疗养因子,针对人群的不同需求打造声景观。

3.2 光环境

日光浴是最常利用光环境因子进行疗养的方法手段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紫外线光。紫外线可以强健筋骨,提高反应速度,通过皮肤将7-脱氢胆固醇转化形成维生素D3,维生素D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吸收;钙离子是运动神经传递、肌肉收缩活动的媒介,钙元素又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达到强健骨骼的功效[10]。紫外线可以对整个机体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照射后可加强免疫球蛋白的生成,血中各种体液免疫含量增多,白细胞吞噬功能加强。此外,少量紫外线照射还可以促进组胺生成,形成抗原复合物,从而起到脱敏作用;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和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生物节律等。紫外线还具有杀菌作用,可破坏微生物DNA结构,使之失去繁殖和自我复制功能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目的,但过强的紫外线会伤害人体,应注意防护。紫外线也有负面作用,这就要求在利用紫外线进行疗养治疗时,要应注意紫外线指数和照射时长,这对我们疗愈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方向。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表示,当紫外线指数超过一定范围,数值越大,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危害越大,具体数据如表1。在利用光紫外线光环境因子设计疗愈空间时,首先要检测场地本身的紫外线强度是否在有益值范围内,健康步道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否合理,室外疗养活动的时间和时长是否得当。如果紫外线过高的地方,在必须外出时的路径上,可以利用植物进行必要的遮阴。在全年无光照时的区域,因为没有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要注意该地段的消毒杀菌工作,例如紫外线强度为4~5,3h 可杀灭室外冠状病毒,自然紫外线光杀菌能力不足时应该考虑人工杀菌措施[11]。

04 化学环境因子

4.1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轻离子团的总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湿地是产生空气负离子的重要场所。空气负离子可以沉降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净化空气;氧化还原作用强,能够破坏细菌病毒电荷的屏障及细菌细胞活性酶的活性;激活肌体多种酶,调节激素水平,增强全身的肌体活力,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12][13]。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主要产生于太阳的紫外线、瀑布溪流溅起的水花、雨水的分解、树木的树冠、枝叶尖端放电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促使空气电解产生空气负离子等。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因子很多,其中随日变化较为明显,如表2:目前负离子浓度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一致的是雪天>雨天>(晴天、多云和阴天),而在晴天、多云和阴天这三种天气下研究结果各异;浓度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较多研究表明,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时介于两者之间,但不同环境下负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在森林不同区域中,一般来说,负离子浓度在有水体区域比无水域地区高,且不同水体旁浓度相差悬殊,瀑布>人工喷泉>小溪流>静态水,同时距离水体越远浓度越低;负离子浓度在乔灌草复层结构植物配置区域高于乔灌、灌草、乔草简单结构植被配置区域,简单结构植被配置区域高于草坪、稀乔、稀灌草单一结构植被配置区域;植被郁闭度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浓度会随之上升;同一山体在一定高度内,负离子浓度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便不再增加,而出现下降的趋势 [14]。空气负离子的不同浓度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000个/cm³ -1500个/cm³ 为清新空气中的标准浓度,浓度对人体的作用如表3:当环境不同时,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差别也很大,常见环境的负离子浓度如表4:城市中的人们到森林疗养的目的之一就是吸收新鲜的空气,因此将森林疗养区的最低负离子浓度定为城市公园的浓度,即400 个/cm³。当空气负离子浓度低于 400 个/cm³时, 表明空气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对游客的健康不利。人体生物学效应最低浓度是1000个/cm³,在此之上的负离子浓度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属于保健浓度范围。而 400个/cm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