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特色 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2024-07-12 08: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关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深刻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深刻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一、乡村生态振兴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乎民族未来和人类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从思想上深刻理解乡村生态振兴的意义,找准其定位,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正做好相关工作至关重要。乡村生态振兴,“乡村”关系的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生态”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振兴”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因此,“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推进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虽聚焦于乡村,但意义远不止于乡村。

其一,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抓手。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振兴是重要任务。习近平明确把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目标之一。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又陆续颁布。这些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把乡村生态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乡村生态振兴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为新时代切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工作,也要抓住关键、找准突破口,努力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措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乡村生态振兴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抓手。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相比于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较为突出的优势。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优势,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较为可行并易见成效的突破口,也是能给农民群众以直观感受并赢得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工作。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地方依靠发挥自身自然环境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文创等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还辐射带动了组织建设,吸引了各方人才,繁荣了乡村文化,走出了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路子。实践证明,乡村生态振兴,可以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牵引器和驱动力。正如习近平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

其二,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并尽快补齐两个短板。一个是生态文明建设短板,一个是“三农”短板。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欠账太多了,必须尽快补齐这个短板。2012年 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大农村地区大有可为。我国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94%以上,这是我国的一个现实状况。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相配套,跟上节奏”,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现实情况是,我国 2021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但农村居住人口仍有约 5亿。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另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而必须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平衡发展。习近平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三农”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确保“三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掉队。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有很多。因此,习近平强调,到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 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

综合以上两方面来看,乡村生态振兴,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农”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生态,对于新征程上尽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农”短板,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其三,乡村生态振兴可以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是这一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和有机组成部分。推进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可以为人类社会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保护自然环境,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努力以中华文明中关于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传统思想智慧和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就是上述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方面。先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弘扬看。“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在 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具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特点,迥异于西方工业文明。习近平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推进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大力弘扬我国乡村文明积累的丰富生态智慧,可以为人类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再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了农业农村建设的短板,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开创性、全局性的变化。新征程上,我们推进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让乡村在脱贫后变得更加美丽,在我们这个农村地区广大、农村人口众多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努力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协调推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以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同时注重与产业振兴等其他振兴相统筹。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

其一,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习近平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形态,都在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不仅传统农业正在朝着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转型,而且农村二三产业的绿色转型和产业融合也在快速演进。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关键在于转变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农村生产生活各环节,坚持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摒弃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三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还农村一个山清水绿的健康生态环境;四是要抓紧完善保护耕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法规和制度,让制度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还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环境生态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吸纳更多力量加入到推动绿色发展的队伍中来,守护和拓展乡村绿色空间。

其二,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走质量兴农之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农业,是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顺应当前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现实需要、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从供给侧发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生产领域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优化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同时,发展绿色农业,还要有最为前沿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及管理方法为支撑,这将有力带动农业生产领域理念和方式的革新,进一步推动农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和主体结构的持续优化。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生产模式为代表的绿色农业正蓬勃发展。这些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性强等特性,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顺应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向绿色和生态化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其三,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新动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的二三产业正蓬勃发展,农业也拥有了更多复合型价值和功能,不再单纯地只是第一产业,农村三产融合程度正逐步加深。新的时代条件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创新农村产业形态,使乡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抓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当前,不少地方积极开拓思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立足自身在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不断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创新创业开辟了新天地,为农民就业增收打开了新空间”,也让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以带动乡村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的发掘,进一步激发乡村的吸引力和发展活力。如今,乡村已经不再是简单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而是逐步成为拥有美丽自然景观、丰厚文化资源、多种产业形态的干事创业的热土,乡村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多种价值和复合功能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农业等多种多样的乡村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以绿色发展为依托的高新技术、新基建等领域投资热度持续上升,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火热爆红,城郊远足、森林康养等亲近自然的室外休闲方式备受推崇,把现代建筑艺术与乡村传统民居文化有机融合的民宿行业也发展迅猛。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随着乡村产业融合的加快,乡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城乡之间的资源和要素流动也更加趋于平衡。乡村正以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融合带来的价值空间,持续吸引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一步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综合来看,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各种新型业态的蓬勃兴起,为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的发挥以及多重功能的发掘提供了广阔平台,充分体现了乡村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乡村价值的发掘带来了机遇,也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020年 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习近平也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舒心的村容村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环境和健康生活的需要,就成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主要工作和重要抓手。

如果说农村产业的绿色发展侧重于生产领域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那么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推动的就是生活领域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总体目标就是“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建设美丽乡村,要规划先行。乡村的规划建设是门大学问,需要以前沿的、有深度的理念为指导,还要根据各地各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实际来具体实施。习近平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为此,必须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要通过科学规划和编制县域村庄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活空间,“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以多样化为美,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实现村庄的历史人文和现代生活等元素有机融合。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突出村庄的生态涵养功能,保护好林草、溪流、山丘等生态细胞”,把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高效利用和保护起来,把优美景观设计和居民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力戒资源浪费和形式主义,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还要注重从城乡资源互补的角度,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引导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的设计大师、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把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上去”。

二是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从实际情况看,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农村地区在享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和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同步发力,特别是要注意从城乡一体化角度统筹考虑,努力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相关设施和服务的投入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的舒适性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要大力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服务供给,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整洁宜人、便利舒适的条件和服务。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优良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方面先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为乡村生态振兴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自然空间。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但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广大农民营造山清水秀的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明确指出:“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此后,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方案要求,通过三年扎实的工作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农村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和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普遍提高。在此基础上,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供了明确指导。根据行动方案的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习近平强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注意借鉴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当前,全国许多地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集 15年扎实推进之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标杆。习近平指出,各地要学习浙江好的经验做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此外,搞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绝不能刮风搞运动、做表面文章。要发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大家动手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护,形成持续推进机制”。

四、努力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组织和力量保障

乡村振兴,组织和力量是重要保障。习近平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又要注重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努力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广泛参与,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其一,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习近平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一是要提高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各级党组织需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政策精神,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乡村生态振兴,并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切实肩负起落实党中央政策部署的责任。二是“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关于乡村绿色发展和生态振兴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干部成为带动和凝聚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中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引领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四是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确保乡村生态振兴成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为农民真正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工程。

其二,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培育和树立他们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振兴工作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习近平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中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相关工作。既要通过文化宣传等“软手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和提升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乡村生态振兴是为了自己拥有更加美好生活的有益事业,激发他们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切实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以基础设施改善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硬措施”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逐步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中来。

其三,积极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广泛参与。乡村生态振兴,不仅农民受益,而且惠及全体人民,因此也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是要从城乡一体化角度,继续加大引导城市优质资源、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的力度。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要紧扣城乡关系重塑,对城乡改革作出统筹谋划,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广泛参与。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和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乡村生态振兴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才和资源向乡村回流。下一步,要继续为社会力量支持乡村生态振兴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努力为具有干事创业热情的各类主体提供优质平台,让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乡村生态振兴中来。

二是要以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推进带动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乡村生态振兴有助于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也必然能够有力带动乡村生态振兴。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共建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美丽家园。

五、结语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强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新征程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做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亿万农民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为全体人民守护天蓝水绿的生产生活空间和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亮丽色彩。

(作者:杜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22年第2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