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系列之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有哪些 【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系列之二】

【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系列之二】

2024-07-09 1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攻克“卡脖子”难题为抓手 补齐生物药产业链短板

  当前,我国生物技术药发展形势呈现“三期叠加”,一是机遇窗口期,全球干细胞、基因技术等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重塑世界医药产业竞争格局;二是重大需求期,在重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罕见病治疗等人民健康保障领域,都更加需要生命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三是安全挑战期,全球生物安全风险和不安定因素抬头,生物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问题。“三期叠加”对我国生物药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新要求,结合全球生物科技竞争史的规律看,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到自己手中,才能向生物科技强国和产业强国迈进,满足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防范化解相关生物安全风险。

  一、我国在全球生物药产业链发展中的位置

  第一,在竞争格局上,全球分为三个梯队,我国处于第二梯队。全球生物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但国家之间发展非常不均衡。根据技术创新水平及综合实力,大体上可以将全球生物药产业分为三个梯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属于第一梯队,技术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是全球生物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绝对主导者,生物药头部企业多分布于此,第一梯队的实力远超其他两个梯队;中国、印度属于第二梯队,有很强的跟踪模仿及工艺创新能力,在个别细分领域有原创能力;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属于第三梯队,几乎完全依赖技术与产品进口。

  第二,在产业链布局上,全球研制能力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第一梯队。生物药产业链短、创新链长,与汽车、飞机、笔记本、手机全球部署供应商的情况不同,生物药产业链在全球的布局是紧跟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走的。生物药产业链最能创造价值的上游研发能力、终端的创新产品及产能,以及下游的品牌、渠道与销售能力均高度集中在第一梯队国家,其中,美国拥有全球近六成专利、七成以上的新产品、七成以上的销售额。从全球范围看,美国是生物药第一强国,是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策源地,是生物药消费大国,也是研制大国、强国,还是全球医药产业监管的风向标,产业链从基础研究、产品创新、销售到准入都具有绝对优势。

  第三,在发展差距上,我国生物药产业链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技术落后导致了全面落后。生物药细分行业的发展要依托于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国医药产业总体情况是供需极度不均衡。我国目前有4000余家制药企业,但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高端产品多数依靠进口,本土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近年来,涌现了百济神州、信达药业等一批生物药企业,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强度远远超过传统药企,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我国生物药产业链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研发管线中大部分项目在临床早期,研发能力、产品创新、品牌与渠道均有很多短板,几乎不存在本土化率较高的生物药产业链。

  二、我国生物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资源配置效率低,突出体现为创新生态不完善

  创新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土壤”与活力来源。我国生物药产业链所依托的创新系统的生态属性较弱。主要表现为,第一,政策变化性过强。近年来,需求侧政策施加了过于频繁和摇摆不定的影响,造成了整个产业不断随之调整变化,使得我国生物药产业失去了创新生态变异与进化优势。第二,创新网络化不足。在各区域、各主体间,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的流动性一般,开放式创新还没有成为行业惯例,企业家与科学家各成一派,导致创新主体虽是生命体,创新活动、项目却无法成为生命体,稍微遇到一些阻碍便永久搁置。第三,无法自组织生长。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彼此协同性弱、竞合性弱,数千家企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已存在几十年,未有实质性变化,说明这个创新体系缺乏自组织生长能力,无法克服现有困难,无法实现自我超越、诞生新型创新主体。

  (二)创新要素水平低,突出体现为顶尖人才及配套缺失

  多年以来,华人学者和人才对我国生物药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与创新创业领域。我国缺乏顶尖科学家和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尽管我国产出的科研文献数量最多,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仍然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长期使用欧美国家一些学科的基础数据库,我国很多生物药企业创始人都是外国国籍。此外,我国学术评价功能也依附于欧美国家学术评价体系,自身缺乏一套透明、高效、廉洁的学术评价体系。

  (三)发展协调性低,突出体现为供应链薄弱环节较多

  在生物药的“三期叠加”背景下,产业链发展既要基于“效率”,也要基于“安全”,注重各环节的协调性。长期以来,我国生物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大量生物技术药依赖进口,生物科技硬实力不强,基因表达调控、代谢调控等相关基础性生物技术亟待突破,生物医药与生物安全相关科研仪器、制造装备和硬件严重依赖进口,上下游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研发能力不足而无法实现国产化替代。个别企业的制药装备整机国产化率较高,但这些装备在基础材料、精密控制的核心部件上仍依靠进口。因此,我国会受制于掌握该技术的国家,面临突然被断供“卡脖子”、附不公平条件购买、应用过程中信息泄露等风险。

  三、补齐生物药产业链短板的建议

  未来,我国生物药产业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通盘考虑,一手要找准差距“补短板”,一手要巩固优势“锻长板”,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中谋求新定位。

  (一)全力补短,持续夯实生物药产业科技基础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缩小与欧美国家的人才竞争优势差距,厚植我国高层次生物人才施展才华与抱负的土壤,以更大的事业格局、更高的国家礼遇吸引一批高层次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巩固提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现有优势,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升科学雄心,研究提出新理论与新路径,勇于探索生命前沿科学无人区,取得更多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二是推动企业独立创新。引导生物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认识和遵循相关科学规律为导向,积极参与科研界的基础理论研究,搞清楚源头和底层的逻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积极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参与解决“卡脖子”的一系列堵点。三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导生物药企业顺应生物科技创新要素全球流动的趋势,加大开放式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主动融入全球技术创新网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全球人力和资本等创新要素,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及在全球生物药产业链中的地位。

  (二)多措扬长,提升生物药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我国应更加重视锻造长板,强化我医药行业“反制力”和“主场地位”,争取掌握战场主动权。一是开辟新的国际市场空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临床研究、注册申请、销售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实现生物医药产品与企业“走出去”。二是全面塑造人力资源新优势。面向科研院所,选拔若干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化思路清晰、跨界能力强的科研人员,提供市场、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储备一批出身科研界,兼具企业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积极培育“新赛道”与“新赛场”。瞄准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热点新兴领域,鼓励原始创新,持之以恒加大投入,力争形成一批重磅级新产品。着力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赛场,吸引海外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企业家来华发展,吸引跨国药企到我国投资设厂,不断强化集聚效应,在我国内部形成国际竞合新赛场。

  (三)着眼未来,优化生物药产业链创新生态

  为适应生物药创新模式、规律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长远来说,应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转变理念,共建共享创新网络,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一是组织生物药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统筹各环节、各领域的创新主体,通过联合体内平台设施共建共享、人才交流、协同创新等举措,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打造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强化本土生物技术创新网络。鼓励生物药企业与我国大学、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加强合作,增加我国本土创新网络的吸引力与黏着力。鼓励科研机构主动融入国内外生物技术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研水平,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结点。三是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若干核心能力强的新型生物企业集团,在创新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探索。支持我国大型传统药企与国内外生物药小企业合作,遏制我国生物科技成果单向流出,争取全球创新成果为我所用。

  执 笔 人:扈  婧

  指 导 人:黄汉权、初  绽、姜  江

  作者单位:1.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价格成本调查中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