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的一生只拍十部电影,这次是最后一部?我们见证电影在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民间鬼故事电影 “封神”的一生只拍十部电影,这次是最后一部?我们见证电影在死

“封神”的一生只拍十部电影,这次是最后一部?我们见证电影在死

2023-05-12 0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3年,Sir本以为会是电影全面回归的一年。

没想到,电影院并没预期中的火爆。

不仅没回来。

放眼望去,都是告别。

老一辈的传奇正在老去,他们转身走入影史,纷纷宣布将会留下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

真的吗?

今天的这份“告别清单”璀璨耀眼,可看完却让人不敢期待,只觉得眼前灰暗萧瑟。

这绚丽的焰火燃尽后,我们的电影还剩下什么:

宫崎骏《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上映时间:7月14日(日本)

第一,当然是宫崎骏。

且不说名气。

就说官宣退休,几乎已成吉卜力每部新作热场的固定前奏。

从1997年的《幽灵公主》开始到2013年的《起风了》,这位老顽童每过几年都会拉上工作室造一波新闻。

热度赚够了。

然后光速回归,继续下一部作品。

如此反复横跳的姿态,活像每次嚷嚷离职却月月全勤的你。

而这回呢?

他再次宣告“退休”,也随之公布了薛定谔的告别作。

——先别管是不是真的。

这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改编自“日本百年读者最喜欢的书”第二名的同名小说。

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小哥白尼”在舅舅的引导下,体验友情、贫富、歧视、霸凌、人与社会、勇气等等社会难题,并厘清“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这一人生至理的故事。

在书中。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水分子”理论:

“人,就像水分子一样。”“对,如果把世界比喻成海洋或河流,每个人确实就是水分子。”“人潮有时候涨、有时候退。真的像分子一样。”

有何特别?

就像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一样。

虽说打着“成人童话”的名头,但无论是视角还是观点,宫崎骏永远站在孩子们的那方,用最童真的语言说着大人们最不该忘记的话。

比如……

别吃白食,要努力工作。

不要打仗,要守护和平。

再比如。

保护环境,因为万物有灵。

一再重申,只因人类不断犯禁。

还不止呢。

适当叛逆,但要保持初心。

勇敢飞行。

同时别忘了爱人的能力。

——你很难找到比宫崎骏更简单纯粹的导演。

每每Sir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导演只能留下一部动画,那么会是什么样?

新海诚。

那么他会坚持用万年纯爱战士的姿态打破规则,挑战时间和空间无休止的美。

如果是今敏。

那么大概会是一座用伏笔和悬疑搭建的色彩迷宫,在蛛丝般牵绕的脑洞中倾泻人性。

但。

有且只有宫崎骏。

他会愿意用十几万张的原画,将世间最浅显的道理,一笔笔画出来,一遍遍讲给人们听。

——对象不仅是过去的孩子,还有现在的孩子和未来的孩子。

能这么做的除了他,也只有他。

当然。

这次也是一样。

记得男主人公叫什么吗?

“小哥白尼”。

像哥白尼一样,挑战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执和迷信。

这个孩子并没有如同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年人一样,早已习惯用老练油滑的眼光,将人类社会看作世界的中心,将自己视作生活的唯一。

因为虽然在社会里游刃有余。

但相比孩子,大人们总是将自己包裹起来。

他们自私、虚伪、利己、功利、假面、背叛……疲惫而且不快乐。

但以“小哥白尼”为首的孩子们呢。

世界。

似乎应该像他们眼中那样才对。

——“分子嘛,本来就只是组成部分而已啦,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是什么?

或许我们曾经都想到过正确答案,只是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淡忘了。

这一次的朴素道理。

显然宫崎骏又要花费笔墨,给我们这些健忘的成年人,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

你看电影海报:

一个小男孩望向天空。

他的脚下,是一个巨大的秃毛脑袋。

被他踩在脚下的人是谁呢?

是某个老人,某个自以为是的聪明鬼,还是某个自诩成熟系统,却寸草难生,寸步难行的荒芜社会?

答案。

还是只能等待宫崎骏揭晓。

而这一次。

Sir还是衷心希望他所谓的告别,不过又是一场可爱的谎言。

这老爷子今年82岁了。

昆汀·塔伦蒂诺《影评人》

上映时间:2025年(美国)

第二位是昆汀。

昆汀说好了这辈子只拍十部电影。

而就在《低俗小说》《被解救的姜戈》《无耻混蛋》《八恶人》《落水狗》《杀死比尔1/2》《金刚不坏》《危险关系》《好莱坞往事》之后,迎来他的收官作:

“影评人”。

背景被设定为1977年的美国,讲述一个“无关复仇”的影评人的故事。

目前来看,这部终曲与以往的昆汀表现大有不同。

首先是以复兴视角来讲述上个世纪的好莱坞风云。

虽说昆汀上一部电影《好莱坞往事》也走这样的黄金复古路线,但其中对李小龙的角色塑造太过争议,整体风评也卡在一个不温不火的尴尬阶段。

少了血浆、少了辛辣。

似乎没了那股腥臭汗水味儿的昆汀,总在叙事和风格表达上欠缺几成该有的火候。

我们熟悉的昆汀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

昆汀·塔伦蒂诺。

——aka暴力美学鬼才,非线性发烧友,话痨,足控(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普通人想起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必定是乌玛·瑟曼的经典舞姿。

刘玉玲刀削般的面庞和身手。

查宁·塔图姆一枪爆蛋的名场面。

或是杰米·福克斯为奴十二年,一朝翻身把歌唱的大轰炸。

当然。

还有各种各样的:

好吧。

但于Sir而言,这些或许够直白够标签,却不够私人。

《被解救的姜戈》中有一个细节。

当小李子饰演的白人庄园主出现在镜头前。

他撞破姜戈一行人并不是为买卖角斗士,而是为了救一个女奴才来到庄园欺骗自己谈合作。

白人至上的优越被冒犯,种族血统论的骄傲被打破。

——他干了一件事。

拿出一个黑人的头盖骨,调笑起他们的生理构造。

手点烟,狞笑着,顺手糊了身旁女奴一脸的血。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对?

但甚少有人知道。

这血,其实是真的。

当时昆汀并没有刻意安排这样的桥段。

只是小李子的手不小心碰到了晚宴杯子的碎玻璃,鲜血汩汩冒出,他也就顺势拍了下去。

而这一个镜头。

成就了整部电影唯一一个,没有暴力轰炸却彰显十足兽性的瞬间。

对Sir来说。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的这股真实的蛮横与腥臭,似乎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昆汀·塔伦蒂诺。

要么刀枪横飞,要么快意恩仇。

虽说风格不倒。

但可惜,源自暴力与情绪的灵感却总有尽头。

早在2012年。

昆汀就在《花花公子》的杂志采访中表示,自己不会像许多导演一样,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创作。

我想在某个时候停下来。导演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好,通常来说他们电影生涯中最差的电影是最后的四部。我非常在乎我的这些电影作品,但是一部烂片会毁了三部好片。我不想让我的电影作品序列中出现那种非常糟糕的、与现实脱离的喜剧,那种让人们觉得——‘哦,天哪,他还以为这是自己发生在20年前的事情’。如果导演过时了,电影就不好看了。

而眼前的这部《影评人》。

粗看,你会觉得这根本不是“昆汀”。

《好莱坞往事》的滑坡在前,。

刻画笔杆风骨与好莱坞浪潮这样的学院派路数,实打实与昆汀所擅长的风格迥异。

这不禁让人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如果没有了血浆、粗口、性爱与大篇幅的西部糙话、浓烈对白。

彼时想要挑战自我的昆汀,还是我们所期待的“最后一个昆汀”吗?

但接力棒已经交到他手上。

收官成败与否,只在此一举。

伍迪·艾伦《黄蜂22》

上映时间:未知

哟,伍迪·艾伦。

这部电影的法语原名直译过来,是“意外的好运”。

结合故事背景,围绕两个年轻人在巴黎的浪漫故事展开。

影片记录了这对相处多年的老友步入婚姻,却又最终变成彼此不忠的共犯。

喜欢以城市为故事底色的伍迪,这次将背景板又搬回了巴黎。

——梦回十二年前,那一眼万年的莫奈后花园。

△ 《午夜巴黎》

但如果看元素标签:“爱情”、“惊悚”,却又不免想到那部经典的《赛末点》。

城市爱情+犯罪悬疑。

这两者几乎构成了伍迪·艾伦导筒下两种最有力的情景。

伍迪·艾伦本就极具争议,按理说,他的魅力与诟病总是一体的。

喜欢他的人,对以《安妮·霍尔》开场为例的神神叨叨爱到不行。

烦他的人。

根本就不会喜欢上这样一个总是充满各种引用、悲观又话痨的人。

这种话痨和昆汀的还不一样,后者会缀以各种突发的戏剧性和背景音乐。

而伍迪·艾伦呢。

就是纯唠,贼干的那种。

我永远也不想加入这样的俱乐部

它的会员是像我这样的人

这是我成年生活的关键笑话blabla……

很多人觉得伍迪是文青谈资。

但其实伍迪本人,最烦的就是人文青。

装逼

他无数次在电影中吐槽过他人卖弄才学的画面,透露出对掉书袋的鄙视。

更曾打破第四面墙,表达自己对那些装模做样的知识分子的不满。

如果放在现实生活。

大概就是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很烦拼命给旁边女性解说的那种男性观众。

当你排在一动不动的买电影票的队列里

在你身后有这样一个家伙你怎么办?

还有马歇尔·麦克鲁恩呢

你丫根本就不知道谁是马歇尔·麦克鲁恩!

更因为导演本人私生活的巨大争议。

所以伍迪·艾伦在许多人心中,总有种磨砂玻璃般晦涩难明的两面感。

看似文艺青年实则反对自诩文艺。

看似浪漫实则滑稽,看似爱情实则逾矩。

就像姜文说的,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总觉得就是导演本人给自己不断治病的过程。

神神叨叨也好,自卑敏感也罢。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你可能本身并不会对某座城市或是某种爱情产生巨大的共鸣或了解,但你一定会切肤般感受到伍迪本人的生活观念与精神状态。

在电影里过日子,这就是伍迪·艾伦。

至于他所说,拍完这部电影就不拍了,自己要去写书了。

Sir觉得也没啥毛病,好像这本来就是他干得出来的事。

本来伍迪·艾伦也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挽留和怀念。

对他最好的爱。

大概就是泡杯热咖啡,在下雨的天拉上窗帘,把《曼哈顿》再看一遍。

北野武《首》

上映时间:2023(日本)

前脚刚被黑泽明夸过:“日本电影的未来就靠你了”。

后脚北野武就放话,自己下一部电影是部武士片。

他说。

“我会像拍最后一部电影一样去拍它”。

日本电影的过去和未来,好像就该如此这般,哪怕通过不同电影人的催生与打磨,却总是萦绕着一种似曾相识的刀锋匠气。

电影故事属实老派。

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想要统一天下,联合各地大名势力与京都展开战斗。

其中他怀疑德川家康从中作梗,便设计派人加害。

而在刺杀途中,又被他人制动于后,谋取首级。

一个“首”字。

是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鹿死谁手的博弈,也是战国时代武士们命运的最终定夺。

电影以北野武同名小说作为取材来源,以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作为背景。

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起兵谋反,堪称战国史上最大的政变。

武士片还能拍得好吗?

本来,北野武一向是不怎么按常理出牌的。

他当然能拍暴力《极恶非道》,也能走温情《菊次郎的夏天》。

漫才出身的他,本身对于电影与艺术表达,自有自己不羁的那套理解。

你喜欢他的荒诞幽默也好;

拳拳到肉的流氓痞气也好;

著名的“北野武蓝”也好;

甚至是北野武本人。

生活中那些与他的漫才天赋相关,与电影无关的,形形色色的颠覆。

主张“暴力的疼痛感可以穿透银幕”的北野武,许多时候都被拉来和其他擅长拍摄动作的大导演们对比。

什么吴宇森啊,昆汀啊(欸又是他)。

相比其他人要么匪气要么侠气的固定设计,北野武显然对于自己电影中那些黑帮火拼,子弹穿膛的场景有更多所谓的平视处理。

平视,即记录。

没有夸张的爵士乐,没有踩点的炸药包。

哪怕杀人也要够生活流,平凡的像是野生动物捕食途中草叶窜动的一瞬。

掏枪。

啪。

死了。

这就是北野武。

而暴力也仅仅是他银幕世界的一个侧面,在柔软和爱方面,老糙汉也从不吝啬。

无论是讲述成长的《菊次郎的夏天》还是默默守护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前者啼笑皆非,后者淡雅如水。

Sir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

聋哑少年不能拿着冲浪板上公交车,只得徒步回家。

而上了车的少女为了男友,到站后却又折返,二人匆匆却无声的步伐在深夜的无人街头交汇。

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没人会质疑他们的爱。

直到后来,诞生出为日本拿下第二座金狮奖的《花火》。

在其中,北野武的柔软与坚硬,做到了最和谐与适中的搭配。

直到今天,《花火》仍是许多人心中的“北野武No.1”。

所以回到开始那个问题。

北野武,拍得好武士片吗?

豆瓣上。

有人说《首》注定会成烂片。

Sir承认。

或许现在的北野武,仍旧无法创作出比肩《乱》《七武士》这样影史留名的类型神作。

但于他而言,本来成为黑泽明,超越黑泽明就永远都不是自己拍电影的最终目的。

他心中,自己始终是那个靠漫才发家的“浅草小子”。

做自己,玩自己,拍自己,以至于在暴力与温情间来回徘徊,像无数个普通人一样身为极致矛盾的组合体。

——这才是北野武拍电影的理由,他一直都在探索自己。

至于成功?

无屌所谓。

就像《坏孩子的天空》结局。

本来嘛,没有人就这么结束。

一切的一切不过换种模样,刚刚开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二号陪审员》

上映时间:未知

东木显然就是那种昆汀口中“到最后都还在拍电影的导演”。

今年已经93岁的老爷子,仍奋战在好莱坞创作的第一线。

目前来看。

这部《二号陪审员》流出的资料极少。

故事大概如下:

一个陪审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自己与受害者关系匪浅,于是陷入正义、真相与是否陷害被告的道德困境之中。

男女主演已确定为尼古拉斯·霍尔特和托妮·科莱特。

但除此之外,目前影片什么时候制作完成、上映日期皆还未确定。

不过Sir猜想。

就凭老爷子出了名“一条过”的快枪手称号,这部2019年就拿到华纳许可的片子估计也会在不久后就能面世。

说起东木。

除了著名的西部镖客形象外,作为导演的他估计在电影方面最大的标签就是无论什么样的类型,在角色与故事层面,东木总能找到那个最硬朗的支点。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小人物在政治与媒体的夹缝中顽强抗衡,并借他人之口,道出了顽强的宣言:

“在我们这个国家,政府说谁有罪,那这个人就一定是清白的”。

《百万美元宝贝》。

前半段的大女主爽文与后半段的急转直下,将体育精神与美式鸡汤剖解得支离破碎。

尝过了成功滋味的英雄,又怎么会甘于做一个废人。

《换子疑云》。

暴力监察机构的威信不容置疑。

但在一个权威不喜欢正义的世界里,每一个索取真相的卫士都必须面对,自己可能随时成为那只被捂嘴的羔羊的现实。

老爷子并不是那种个人色彩与镜头表达具有私人作者风格的导演。

但在他的电影里,我们却无时无刻不能看到观众最喜欢的那种坚定表达与不厌其烦的主流观点被一次次重新焕发出更巧妙的色彩。

你可以说这不就是好莱坞一贯的做法。

但被主流青睐,被主流拥护,被主流肯定,多少电影人终其一生想做到都难如登天。

有人说,东木拍了一辈子电影都是在拍西部片。

因为不论换了怎样的叙事背景和环境,好像总有那样一个快意恩仇的英雄在寻求属于自己的,属于时代的自由。

现在的世界不需要英雄了吗?

或许。

但无论如何,Sir都永远期待,这样纯粹又浓烈的片子,永远都不会下映。

在我们的影像世界里。

东木也好,英雄也好,侠客也好。

——他们永远值得一个向阳的角落。

肯·洛奇《老橡树》

上映时间:2023年5月(戛纳)

最后一位。

戛纳老匠肯·洛奇。

继《风吹麦浪》和《我是布莱克》拿下两次大奖之后,他再次凭借这部《老橡树》提名今年的金棕榈。

有人曾说。

世界需要肯·洛奇,是因为当社会生病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让我们知道为什么疼的人。

因为出生在无产阶级家庭的肯·洛奇,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资本原罪的批判。

《我是布莱克》讲述底层人民对福利制度的探索与讨伐;

《小孩与鹰》是少年与病态社会的博弈;

《面包与玫瑰》则是一群外来移民争取自我权益的奋斗史。

所有人,几乎是所有人。

要做肯·洛奇电影里的主角,骨子里必须得流着平凡却又不屈的血。

《老橡树》当然也是一样。

目前豆瓣给出的剧情简介大致如下:

老橡树是英国东北部的一座酒吧的名字,在矿场被关闭后,这座酒吧成为了叙利亚人的一个临时避难所。

可以预见。

这一次的肯·洛奇将目光调转,切换到资本主义衰败环境下,首当其冲的难民视角。

又一部很“左”的电影,但这不就是肯·洛奇。

2014年,其实肯·洛奇就已经说过自己想要退休。

但在那之后,英国保守党执政,政府开始限制工会权利,忽视民众诉求。

为此,肯·洛奇再次出山,用《我是布莱克》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为民请命,坚决发声。

这次将视角转向以色列难民也不出奇。

在2014年的萨拉热窝电影节中。

肯·洛奇鉴于当时的以巴冲突,号召抵制以色列所有文化与体育活动,并重申他对以色列武器禁运的诉求。

他还曾向普京发信,要求释放被逮捕的乌克兰电影导演奥列格·森索夫。

在民主和自由之上,许多导演都不曾做到真正的表达与斗争,但肯·洛奇显然并不是一个在电影上有了自我成就就万事大吉的导演。

相比做一个导筒大师,他更像一个四通八达的战士。

《老橡树》会再次冲击金棕榈吗?

Sir不知道。

但如果要说这个世界上的导演还有谁值得这第三片金叶子的荣耀。

那么答案,似乎没有另一个更加呼之欲出的选择。

说到最后。

六位导演的退场,宣告的不仅仅是一次电影工业潮起潮落的更迭。

因为如果把人类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的发展,看作一栋拥有无数色块砌成的高塔。

那么显然。

每一位电影大师的告别与退场,都意味着某处将有一块无法遮掩的空缺。

雨水落下。

寒风灌入。

因为这样的空缺彰显的是一个时代、一种记忆的休止,就连新生力量的萌发也不能完全弥补取代。

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是在这些透明如镜,平静如水,或汹涌爆裂的大师级作品里。

用不断更新与成长的视角和自我,去一遍遍体会这些人类行业的顶级佳作,去不停回味不停反刍,完成一场又一场独一无二的神交。

影院一直更新,但经典再难重映。

导演万玛才旦离世,那一刻多少人深刻感受到,一位优秀电影人的离别,一段记忆的戛然而止,是来得如此残忍又果决。

时间不会宽容我们,所以人类发明了电影。

因为在电影里,我们的生命被延长三倍,我们的触角被牵引至无数个不曾相识的宇宙。

而这些大师们。

他们为我们缔造过的璀璨或许会因为离去而休憩,但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打磨而褪色。

聊聊吧,说说看谁的作品曾打动你,谁最令你不舍。

谁曾为你创造过一个无人之境般的乐园,在996与高压线下的生活中为你留出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在庸常之外让你感觉到“活着”,在流水而去的时间里洞悉过你脑海中闪烁的一瞬……

电影虽然有很多。

但最爱。

却,唯一足矣。

就像《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那幕发生在破旧出租屋内如诗般的场景。

唐志军站在不知所云的电视雪花前。

他把头皮按摩器插在发间,感受来自“另一个生命系统”的陌生召唤。

在酥麻的一片痒意中,对镜头缓缓说道。

电视雪花,不是雪花。

那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每一片闪烁跳动的雪花。

都通向一个遥远而熟悉的星球。

电影也是如此。

或许。

你还记得最初落在你肩膀上的,那片雪花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