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吃一嘴毛,下午吃一嘴沙”,年年植树种草,咋还是防不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阅读理解 “上午吃一嘴毛,下午吃一嘴沙”,年年植树种草,咋还是防不住?

“上午吃一嘴毛,下午吃一嘴沙”,年年植树种草,咋还是防不住?

2023-05-01 1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下,北方正面临着沙尘天气的侵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尘暴、扬尘等情况。有网友调侃“上午吃一嘴毛,下午吃一嘴沙”。这“毛”指的是北方多地陆续进入了柳絮杨絮的高发时期,张张嘴就能吃到飞絮。这“沙”则是最近大家无奈又心酸的扬尘了。更有甚者,会联想到远在蒙古高原上的羊群,调侃道:蒙古的牛羊多吃一棵草,就让我们多吸一口沙。

从某些方面,环境问题欠下的学时,的确需要再补补课了。根据一份23年前的调查报告显示,内蒙古南部和河北西北部是华北沙尘的主要源头。而原因则是,过度开发了的自然环境。有数据在90年代中期统计,北方内蒙古、甘肃、河北的草原和森林过度开发,被开垦农田面积达5成以上,过度放牧、过度砍伐、不合理用水导致的水土流失,最终造就了沙尘的策源地。

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这里紧挨着腾格里沙漠,也是河西走廊上沙尘暴的重要沙尘策源地。从建国开始,当地农民就开始了向沙漠要土地,向沙漠要粮食的漫长治沙路。说到底,就是为了多要一亩地种粮食。即便如此,在2007年,当地的荒漠化面积依旧达到了94.5%。可以说,在和沙尘暴抗争的路上,人类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

好在民勤人民及时改变策略,从原来的大面积植树种草,转变为稻草网格治沙,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梭梭树种在稻草编制成的网格中,于是渐渐一米一米的向沙漠索回了土地。如今又经过十数年,民勤的人工造林面积已达230万亩,林地面积占了全县的5成以上。

经过摸索,在沙源地减少土地沙化、防风固沙,成了我国防治沙尘暴的主要手段。到了新世纪初,北方的沙尘治理效果已经大有改观。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三北防护林”。今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发展到了第六期。

不过,对于来自境外的沙尘,还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就像这次的沙尘,主要策源地来自于蒙古高原。蒙古的气候更加干燥、寒冷和大风。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为 230 毫米,不到我国平均降水量550 毫米的一半。即使如此少的降水量,在该国分布也非常不均。蒙古西北是当地降水量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年均500毫米左右。而与我国接壤的东南方向,年均降水量仅仅20毫米。

蒙古由于地势高,境内降水约95%由河流流出国境,基本难以利用。有数据表明,每年仅3%的降水可渗透进土壤,供草木生长。所以就造就了蒙古南部临近我国地区的地貌,以戈壁为主。

再加上蒙古国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矿产和畜牧业,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该国人口300万,但养着6600万以上的牲畜。本就脆弱的水草环境经不住如此大的压力,大片大片的草原在经过几轮的放牧之后,濒临枯萎。由此也就难怪网友会总结说“蒙古的牛羊多吃一棵草,就让我们多吸一口沙”了。

这样,您或许也有自己的理解了吧,不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不管用了,也不是植树造林失去了防风护沙的作用,而是风沙的策源地和风向以及气压都发生在境外,面对邻国的现状,我们的确无能为力。

#沙尘策源地# #降水量# #防护林# #蒙古# #嘴沙# #扬沙# #沙尘暴# #三北防护林# #植树# #腾格里沙漠# #荒漠# #戈壁# #倒春寒# #寒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