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的最早形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 中国书籍的最早形式

中国书籍的最早形式

2024-05-08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有文字的龟甲、牛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图书的萌芽状态,虽然有些甲骨、铜器上所刻文字较多,但离今天“书”的概念相去尚远。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书”是以“简册”的形式出现的。至少在商代,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简牍”作为文字的载体了。“简”和“牍”是两种承载文字的工具,“简”大多为竹制,称竹简;亦有用木材制做者,称木简。每支简宽不到1厘米,厚约2毫米,长约20—25公分,古人把若干支“简”用两道绳子(或皮条)依次连缀成片,这就是“简册(策)”,可以展开阅读,也可以卷起来存放。“简册”的单位是“编(篇)”、“册(策)”。“牍”是木板,多截为一尺长,故亦称“尺牍”。牍单独使用,不像简册是许多支竹简编连成册,所以只能书写相对简短的文字,牍的单位是“方”。

 

  竹简                                                                     木简

       制做竹简选用节长的竹子,先将竹子截成一定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的竹条,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或三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外层光滑的表皮削去,然后把竹子烘干,使其不易变形和生虫,这个工序称“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一词成为史册的代称,现在出版术语有“杀青”一词,表示一部书校核完毕,准备出版。

  在春秋战国时期,简册是书籍的主要形式。流传至今的《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等,当时就是写在竹简上的。

  帛书 

       简牍稍后,出现了“帛书”。帛书以缣帛为书写材料,应用于春秋时期,在先秦著作中,竹简和帛书并重,只是由于缣帛过于昂贵,所以仅作为上层人士的专用品。“卷”是帛书的单位。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帛”等字,安阳殷墟古人类遗址中也发现过丝帛的残迹。研究证明,当时的丝织已有很高的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普遍用缣帛作为著书、抄书及书写公文的载体。秦汉之间,是帛书使用最多的时期。丝织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缣帛,用于各种重要典籍、文书、信件的书写。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青铜、陶器、瓷器等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缣帛”容易腐朽,所以保留至今的很少。在出土的帛书中,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的最著名。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