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最大的飞机图片 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石

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石

2024-04-13 0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志千(1914~1965)

江苏淮阴人。1947年自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怀着抗日救国的志愿参加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在航空机械学校受训。 1948年结业后,辗转于多家飞机制造厂,参与或负责多型飞机的修理及机场服务工作。1944年10月,赴美国康维尔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进入密歇根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1946年9月,赴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制造公司工作,参与“流星”号先进战斗机和EI44型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

1949年归国后,即投身航空工业建厂计划工作。1951年7月,调任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代理科长。1954年9月,担任航空工业局第一技术科设计组组长。1956年初,参加了我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同年8月,我国在沈阳组建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室,黄志千被任命为该室的副主任设计师。他与徐舜寿等共同领导了设计室的创建工作,成功设计了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并参与组织领导了初教-6型初级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方案设计。1961年8月,被任命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他同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并为“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

黄志千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求实进取,不图名利,勤恳工作,为我国航空设计事业贡献了一生。不幸的是,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赴西欧考察,途经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51岁。

徐舜寿(1917~1968)

浙江吴兴人。1937年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工作。1944~1946年在美国实习。回国后,以满腔热情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在沈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随后,又主持了初教-6型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设计。1961年8月任新成立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组织专业建设,领导开展对苏制米格一21飞机的“摸透”和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的设计方案论证和技术准备工作。1964年7月,调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任技术副所长兼首任总设计师,组织领导了轰-6飞机改进改型设计,为运7和歼轰7的研制做出奠基性贡献。

徐舜寿为“两弹一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领导了核爆炸试验用的取样器的设计任务和用飞机投放氢弹的可行性研究,为中央最终决策采用飞机投放氢弹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乎全部飞机型号都与他的名字直接相连。在他的规划下,在沈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跨、超音速风洞;他编写了《飞机性能捷算法》,编译了第一部《英汉航空工程名词字典》,编译出版了《飞机构造学》《飞机强度学》《飞机寿命》等书。

他学养深厚,诲人不倦,思维清晰,作风细致,品格磊落;在技术上有远见卓识,富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他以自己的学识修养与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批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之才,如两院院士顾诵芬、工程院院士陆孝彭、屠基达、陈一坚、管德等。

让人痛心的是,在那场“革命”中,徐舜寿被残酷迫害,1968年1月6日割腕自杀,终年51岁。这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莫大损失。

陆孝彭(1920~2000)

江苏常州人。1941年自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在两家飞机制造厂任制图员和设计员。1944年12月起,赴美国麦克唐纳公司、英国格罗斯特公司实习飞机设计。1949年8月经香港回到北京,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

先在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任工程师,负责飞机大修。1956年,调入沈阳飞机厂任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主管设计师;凭着科学态度和拼搏精神,创造了在100天内完成生产图设计、原型机生产和首飞上天的奇迹。

1958年调入南昌飞机厂,领导了中国第一款超声速强击机——强5的设计与研制。1965年首飞成功。此后,经多次改进改型,成为空军的主力机种,并外销亚、非。陆孝彭被誉为“强5之父”。

他还领导了轻型先进战斗机——歼12的研制,于1970年12月26日首飞上天。虽未列装,但成为重要技术储备。晚年仍致力把歼12技术储备用于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研究。逝世后,留下40万字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

在他带领下形成“的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强5精神,成为航空工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他光辉人格的写照。人们赞扬他:“科学报国,百折不挠,无愧航空巨擘;治学严谨,淡泊名利, 堪称世人楷模”。

屠基达(1927~2011)

浙江绍兴人。1951年自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即投身初创的航空工业,历任哈尔滨飞机厂设计员、设计科长,沈阳飞机厂“初教6”、“东风107”飞机主管设计师和成都飞机厂设计所所长、总工程师及“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歼7IIA”、“歼7M”飞机总设计师。

1956年,调往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担任机身组组长。承担歼教1的机身设计;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1958年初,受命担任初教6飞机主管设计师,从设计第一张图纸到原型机上天,只用了72天。初教6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并投入生产的机种,此后连续生产30余年、累计交付2000余架。

1960年,调入成都飞机厂,担任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主任设计师,1964年首飞成功。1966年5月8日,在歼5甲基础上发展的歼教-5研制成功,随后连续生产20余年,共生产了1000多架,成为中国空海军、航校的主要教练机,成为空军八一表演队专用机,成为中国主要出口机,先后出口10个国家。

1969年开始,他主持歼7飞机的改进,从I型、II型到出口的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其中,歼-7M是当时中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1984年至1993年间,还主持了歼-7CP、佩刀Ⅱ、超七的国际合作设计,为超七项目、即后来的枭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将屠基达的名字永远和歼7系列飞机联在了一起。

马凤山(1929~1990)

江苏无锡人。1952 年9月根据国家需要,他提前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投身祖国航空工业建设,先后参加三型民机方案设计,主要负责气动布局、性能计算、操纵稳定性计算等工作,做出了贡献。1964年,调任西安飞机制造厂设计科副科长、设计所副所长。先后参加轰6飞机的仿制工作,飞机投放原子弹、氢弹冲击波和光辐射等对母机影响的分析工作;担任运8飞机设计的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领导飞机的测绘设计工作,确定了重大更改项目,为运8飞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70年8月,奉调至上海708设计组(后改称上海飞机研究所)参加运10飞机的设计工作。运10飞机研制,是我国的飞机设计首次从10吨级向100吨级飞机目标的冲刺,他在极其困难的历史环境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1979年10月被正式任命为运10总设计师。他团结和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用十年时间,将运10飞机送上祖国蓝天,实现了我国航空史上大型喷气飞机“零”的突破。之后运10飞机又转场试飞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并七次飞抵西藏拉萨,证明运10飞机基本性能良好。

马凤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是杰出的技术领导和科技专家。他热爱航空事业,矢志航空报国,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发展中国大型民用飞机,鞠躬尽瘁,迎难负重,无私奉献,建立了不朽功绩。运10飞机的悲壮夭折,令人嗟叹,但历史将永远记住博采众长、大胆创新的民机设计大师马凤山。1990年4月24日,马凤山病逝于上海,享年61岁。

顾诵芬(1930.2.4~)

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沈阳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1954年起,顾诵芬先后承担歼教1和歼教6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

1964年,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76年,参与歼8Ⅰ型飞机的设计工作,该机于1985年定型。1981年,出任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1984年6月,歼8Ⅱ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被誉为“歼8之父”。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为当今我国具有世界水平的新一代战机奠定重要技术基础。曾组织编写过多部航空科技专著和工具书,发表过《设计超音速高性能飞机中的一些气动力问题》《关于航天飞机研制和发展的综述》《2000年前后歼击机的发展趋向》等论文。

顾诵芬学养深厚,作风严谨,在航空科技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至今,他仍以87岁的高龄,孜孜学习,抱病工作,组织和领导高层次的航空战略规划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咨询,为谋划中国航空事业的今世未来而殚精竭虑,且成就斐然。我有幸在顾总身边工作多年,高山仰止,泰斗若云;衷心祝愿顾总幸福长寿,成就新功!

宋文骢(1930.3.26~2016)

云南大理人。中学时代,加入共产党外围组织,17岁参加革命,成为游击队员。1949年,19岁的他成为云南边纵部队的一名侦察员。在云南和平解放过程中,他冒险传送情报,立下战功。

1954~1960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走上了飞机设计的岗位。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和同志们一同首创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他在航空工业战线奋斗了50载,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9等多个型号研制;1984年4月,他担任总设计师的歼-7C首飞成功。其后,他担任歼10总设计师,带领科研队伍,历经十数年奋斗,成功完成研制任务,为我国战斗机实现跨代升级做出卓越贡献,被尊为“歼10之父”。

宋文骢经历传奇,魅力独特,淡泊名利,作风民主,提携后辈,风趣幽默,深受大家的爱戴。宋总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丰功伟绩永存。

陈一坚(1930.6.21~)

福建福州人。1948年考入厦门大学航空系,后随院系调整,进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后,即赴哈尔滨飞机厂投身飞机修理工作,后调沈阳加入以徐舜寿为主任的飞机设计室,参与歼教1和初教6的设计研究、米格-21的“技术摸透”和歼8的早期总体设计。1964年8月,陈一坚奉调,随徐舜寿赴西安飞机设计所;协助徐舜寿先后进行了伊尔-28飞机改装设计、运7飞机设计等工作。

1980年8月,陈一坚被任命为西安飞机设计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担任“飞豹”(歼轰7)型号总设计师。1988年12月14日,“飞豹”首飞成功。后设计定型,装备部队使用。在飞豹研制中,上马下马,几经曲折,他始终坚持、不屈不挠;而在项目研发中,他更是呕心沥血,为该项目的成功付出巨大精力,被誉为“飞豹”之父。

“飞豹”是我国第一型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军用飞机,对地、对海、中远程精确突击能力令人耳目一新,该机的服役显著提升了我军的歼击、轰炸综合作战能力。2008年,新一代“飞豹”在陈一坚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唐长红手中腾空而起,增强了打击海面舰船、滩涂阵地和对地精确打击能力,再次提升了作战能力,也使陈一坚和他的团队20余年的坚持有了延续,也就此铸就了著名的“飞豹精神”。

石屏(1934~2016)

江西鄱阳人。1956年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赴江西南昌,在洪都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历任设计员、设计组长、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参加过初教6、强5、东风103等十多个型号的研制,为初教6、强5的研制做出过突出贡献。

为解决我军喷气初级教练机所需,1982年洪都成立K8教练机研发方案组,石屏出任方案组组长,提出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要求的研制思路。1986年,负责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JL8教练机的设计工作。该机于1990年11月26日首飞成功。

而后,石屏出任K8、JL8型号总设计师。在主持两型教练机设计中,领导开展翼型优化和全机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实现了8000飞行小时机体结构寿命,使飞机综合性能优于同类飞机;不仅填补了我国基础教练机空白,而且批量销售国外。

他为中国教练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尊为“教8之父”;他也是我国飞行员训练新体制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之一,并以现代视野开创了走国际合作之路研制先进飞机的先例,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外贸出口的神话。

唐长红(1959~)

陕西蓝田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遂入位于阎良的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先后参加“飞豹”、运7-200A等型号研制和MPC-75、AE-100等民机项目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才能。

1999年,新“飞”即JH7A立项。2000年,他受命型号总设计师。当年9月26日,完成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设计。接着,在国内首次实现飞机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方法一步跨越到数字化、并行化国际水平。随后,组织领导86个参研单位,仅用常规研制周期的一半时间,完成飞机研制,并批量装备部队。

2007年2月26日,中央决策批准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含军民两型,即Y20大型运输机和C919干线客机。唐长红被任命为Y20总设计师。经六年研发,到2013年首飞成功;2015年,转场南北,试飞定型;2016年6月,交付使用;再到2017年7月6日,授装接装,正式服役。经历九年奋斗,“鲲鹏”(Y20的大号)展翅,“胖妞”(国人对Y20的昵称)出阁,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大运,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200吨级大型飞机的国家之列。

......此外,他身先士卒攻克伺服颤振难关,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水准的大型“铁鸟”试验台,组织突破多项核心与关键技术,可谓成就卓著,功勋赫赫,被记入中国新军机的研制史册。

孙聪(1961~)

辽宁沈阳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先后参与组织了多个飞机的研制任务,担任多型号和制造业数字化工程的总设计师。期间在职攻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飞机设计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

他长期奋斗在战斗机设计和试制一线,在航空电子综合化专业组建、歼8Ⅱ、歼8Ⅱ M型等飞机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后担任歼11系列飞机总设计师,带领研制团队攻坚克难,使J11系列迅速成为新的主战装备。他还先后组织领导了火力-飞行-推力综合控制与系统设计、先进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构型、飞机总体综合设计、隐身技术等重大预研及型号攻关研究,在飞机设计和航空电子等领域显露极高的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

中国的航空母舰工程在2005年开始后,舰载战斗机的研发同步提出。孙聪以出色的战略预判和决断,抓住难得机遇,提出中国化首款舰载机方案,并被中央接受,立项后命名为歼15舰载战斗机(“飞鲨”),孙聪被任命为总设计师。经5年研制,2010年5月6日,歼-15进行了首次滑跃起飞。2016年底开始,歼15随航母开展远海训练,进行了多批次空中加受油、空中对抗等训练任务。2012年9月25日,被命名为“辽宁号”的我国首艘航母,交付海军使用,J15亦形成初步战斗力。

在我国五代机J20立项研制后,为进一步增强整体实力,为军方提供更多的武器选择,实现主战装备轻重搭配,发展下一代隐身舰载机,孙聪又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提出和领导了FC-31(“鹘鹰”)战斗机的研制,并确定以外销为突破的发展道路。2012年10月31日,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同时研发两款五代机的国家 。

杨伟(1963~)

四川资中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他22岁研究生毕业,34岁晋升为青年研究员。1998年,受命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兼任飞控系统总设计师。2001年1月,被提拔为总设计师,几年后又兼任所长。

32年来,他胸怀大志,勇于创新,在航空高科技研究和国家重大型号研制的工程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曾先后担任歼10双座型飞机总设计师,外贸军机超七/FC-1型(“枭龙”)飞机总设计师。在我国新一代战斗机(J20)定点成都所之后,又出任J20(“威龙”)总设计师。这些型号先后研制成功,特别是J20,为我军武库增添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战机品种。

他作为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电传飞控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带领团队矢志攻关,突破和掌握了数字电传飞控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一举登临世界最高水平。这项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世界多国曾在该领域遭遇过机毁人亡等严重挫折。在国外封锁极严、技术难度极大的情况下,从飞控系统总体方案确定,到全系统数字仿真和原理试验;从应用软件开发,到独特的自动测试体系,他深入一线,亲力亲为,团结和组织大家,终于设计出一流的系统,研制出一流的综合试验设施,确保了采用静不安定技术的新机首飞安全,进而确保新机稳定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实现了在该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创造了国际新机试飞史和同类新机研制史的奇迹。

这12位大师的业绩,串起了当代中国航空发展的足迹。68年的奋斗,大体两个阶段;前50年,拼命跟跑,奠定基础;后18年,缩小差距,力图并跑。再后来呢,当然是要领跑,借用一个流体力学术语,我们正处在“转捩点”。在军机领域,从歼5歼6,到歼7歼8,再到歼10歼11,直至歼15、Y20、歼20和FC-31;在民机领域,从Y10,到ARJ21,再到C919,我国航空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的历史性进步,我们飞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些进步,离不开上述名家大师,他们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他们更是令对手胆寒的战斗力。

我们的事业呼唤大师,呼唤大家。尊崇大师、尊崇大家,就是承认和尊重杰出人物的不凡劳动与独特贡献,就是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尊重创见、尊重创新。中国航空科技领域已经和正继续诞生着比肩世界的设计大师、专业名家和型号之父,为他们喝彩,期待他们做出更大成就,也希望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