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孤独图书馆,是受誉《时代周刊》的他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最全的图书馆在哪 中国最孤独图书馆,是受誉《时代周刊》的他设计!

中国最孤独图书馆,是受誉《时代周刊》的他设计!

2024-07-12 1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除此之外,董功在美期间还曾先后获得过2000 年度Steedman Fellowship 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2001 年度美国建筑师协会芝加哥分会学生主题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2002 年度Malama Learning Center 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等。

后来,选择回国的董功于2008 年创建了自己的事务所——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并成为活跃于中国设计领域的青年海归建筑师之一。

2008 年,董功主持设计了一座被称为“绿房子”的售楼处。该建筑犹如临时装置般漂浮在地面之上,全身包裹着绿草皮,让人印象深刻。后来,这座“绿房子”成为生态环保建筑的典范被人们津津乐道,屡屡见诸报端,也因此成为了董功建筑设计的第一张名片。

2015 年,一座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在网络上走红。这座最孤独的图书馆位于秦皇岛市昌黎黄金海岸工业园区金海南路7 号,也叫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自五一期间对外开放以后,便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而这座图书馆的建筑师便是董功,他让图书馆真正“面朝大海”,一面是玻璃,一面全封闭。而当阳光和风经过他精细设计的路线进入房间时,坐在里面读书的人就可以感受到“春暖花开”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图书馆的无尽想象。

作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备受认可的青年建筑师, 董功的设计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从绿房子( 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瞬间城市( 合肥售楼处)、昆山有机农场系列,到新近的鲅鱼圈万科品牌中心,不仅设计表达日臻成熟,而且设计状态也愈发放松自如。

中西互补,获誉无数

目前,董功及其事务所获得的国内外奖项主要有:《Architecture Record》 "Design Vanguard";Blueprint Award最佳公共建筑(私人出资)类别特别推荐奖;A&D TrophyAward 机构/ 公共类别最佳建筑奖;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入围,最佳青年建筑师入围);WA 中国建筑奖佳作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 China Award 等 。

而董功的作品也曾先后在《A+U》《Domus》《Area》《Mark》《C3》《时代建筑》《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国内外媒体予以发表。并且,他本人曾受邀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学院STUDIO-X BEIJING、"X-Agenda Micro-Exhibition Series"、西岸双年展、中国设计大展等展览,以及位于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纽约建筑中心举办的“纽约- 北京- 纽约-2015 当代中国建筑展”。

国外 VS 回国?

Q:你选择建筑学专业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出国留学呢?

A:主要是在父亲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建筑学,并且自己也觉得建筑学挺有意思的。至于出国留学则是因为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

Q:你能否讲述一下作为交换生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学习的经历?

A:在德国做交换生期间,最深有体会一次经历应该是我当时参与了一次评图。 除了我在美国和中国参与评图时的学生作业内容以外,他们展示更多的是建构方面的思考与图纸。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德国建筑教育的方向性。

Q : 清华大学和伊利诺大学在建筑学方面各自的教学特点?

A:我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主要接受的是比较“传统”的建筑教育,它更多地偏向于一种技能的培养。二年级开始设计的时候,是从一个茶室做起的,然后到五年级结束的时候,是一个宾馆或者商业综合体。在这背后是以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尺度的大小作为线索的,其实它跟建筑学本身的规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做好一个茶室远远不比做好一个商业综合体简单。

后来,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候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我的导师是研究自然光和建筑空间的关系的,通过他我认识到光实际上是建筑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一,这些基本问题和一个房子的大小与功能的复杂程度关系不大。

Q:你在斯蒂文事务所工作期间,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参与了两项曾在中国轰动一时的大型项目——北京当代MOMA 和深圳万科建筑中心。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项目吗?

A:其实Steven Holl 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国内的模式去理解它,他一开始是去理解和表达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我们面临着北京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变迁,在封闭且庞大的社区内,建筑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整个城市就是人们必须围着街块绕圈,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Steven Holl 希望创造一个开放的城市,这是他最先切入的一个很重要的论点。

Q:你为什么后来选择回国内发展自己的事业呢?

A:在国外事务所工作的时候,我的想法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够真正学点东西,并为将来在中国的独立实践打下基础。

Q:作为合伙人之一,你能谈一下创建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初衷是什么吗?

A: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于2008 年在北京成立。在七年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设计需要面对问题”是我们一直相信的一种建筑师的工作态度,即设计要有对于客观现实的尊重,要有逻辑的支撑,有章可循,而不是建筑师自我意识的强加,或者对于时尚符号和表面形式的一味追逐。

当下中国的设计行业风气浮躁,快速批量生产成为普遍现象,以高度、规模和地标性为追求的评价系统成为主流,设计师因此无暇也无心顾及建筑设计更为本质的内容。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坚持“面对问题”的朴素态度才显得尤为真实和与重要。

在这种真实的支撑下,对于“建筑和生活的关系”,“ 场地和体验”和“构造”的关注则是我们在建筑设计本体上的宏观取向。对我们而言," 建筑与生活的关系" 是建筑设计的本原问题。每一个建筑都是承载生活的容器,都在有意无意间,在不同程度上定义着使用者的生活方式。

Q:中美两国之间在建筑行业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结合自身经历,你觉得海归设计师应如何平衡这种落差呢?

A: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体会,那就是绝对不能简单地套用美国的那个状态用于中国的建筑设计。虽然美国在这一行业的机制更为完善,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个背景、没有大的环境支持的时候,就很难把那个机制照搬过来使用。

虽然刚开始回国工作的时候我挺痛苦的,但在两种环境的碰撞之中我慢慢地发觉了其中的趣味(因为环境本身也有它蕴含的一些机会和能量)。

事情总有两面性的,美国的建筑行业同时也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的低效、教条;中国的建筑行业虽然不是那么正规,但还是能从中找到更多空间的。尤其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建筑师来说,中国显然蕴藏了更多的机会。

Q: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被大家称作是“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你通过这座建筑想要传达的理念是什么?

A: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位于中国渤海湾海岸线上,它的东侧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服务于西侧居住区的社区居民,同时免费向社会开放。该建筑的主要设计理念在于探索空间的界限、身体的活动、光氛围的变化、空气的流通以及海洋的景致之间共存关系。

怎么样,是否对留学出国和海归就业有所启发?

搜索微信公众号“太傻留学”,或添加公众号ID: taisha_consulting,获取更多留学干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