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文学之美学精神 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

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

2024-06-16 0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价值体系、美学体系,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美学体系的根基所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美学精神源自悠久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进行提炼,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在审美层面的展现,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经验、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以文艺创作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讲求”对此进行概括,即“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回望中华文明的长卷,中华美学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宇宙、自然、天地、人看成是一个彼此关联、共生共荣的整体,主张在文艺创作中将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因此,才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表达,有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丰沛情感,有着鸟飞鱼跃、活泼玲珑的艺术世界。中华美学精神有着既入世又出世的情怀。与西方美学的宗教性或科学实证性不同,中华美学精神主张入世与出世的交融统一,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庄子“物我两忘”的逍遥,均在其中一以贯之。中华美学精神注重意象表达的写意品格。与西方古典美学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强调虚实结合、重在写意。一如中国画的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形神兼备,通过留白让画面气韵流动、意境悠远。

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这是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鲜明的价值旨归。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绝非一个纯粹的美学或哲学问题,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审美观念、审美风范上的集中体现。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华美学精神需要且一定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更加巩固。中华美学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滋养的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会贯通,在国家理想追求、自然本质认知和人生境界把握等各个方面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独具中国特色、洋溢时代精神、富含审美意蕴的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日渐丰富、逐步完善,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资源,彰显了我们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和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在新进程上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表达。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每个时代都需要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反映其新面貌新精神。如何通过文艺的方式实现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方法指导,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挖创作资源。既立足江苏文化富矿,从江苏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梳理题材素材,引导广大艺术家既立足当下,开展红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又回望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比如,正在创作中的新编历史京剧《冯梦龙》、昆剧《唐才子传》,以及歌剧《桃花扇》、电视剧《北上》《张謇》等,均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持续门类创新。推动传统艺术门类创新发展,比如,会同文旅部持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建成戏曲百戏博物馆,实现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在江苏“大团圆”,充分展现中华戏曲历久弥新的勃勃生机、百花齐放的多彩气象,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亲近传统戏曲,推动戏曲艺术薪火相传。作为昆曲发源地,江苏以传统昆曲、新编昆剧、实验昆剧三位一体推动昆曲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传承《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之作,还探索推出《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三部新编现代戏和《世说新语》《蝴蝶梦》等新编历史戏。注重科技赋能。当前,5G、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直播、长短视频等新形态,为沉浸式艺术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能让文化精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传播出去,形成网络顶流,引发大家“围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大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