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教育的弊端和优点 论教育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论教育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2023-04-27 2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6

2017

年第

30

期(总第

270

期)

教育界

/ EDUCATION CIRCLE

深度关注

一、当前教学课堂中所反映出的硬性痛点问题

当前中国的教学论是由建国初期所引进学习的苏联凯洛夫

教学过程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三个中心”——教

师中心、教材中心与课堂中心,及只注重知识传播这种形式已

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教师、学生、家长的要求。其教学模式所注

重的僵硬的结构性数据(平均分等)难以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

人才、独立有主见类型人才的考核需求。同时,结构性数据所

占据的比例越大,

就越难以全面地、

灵活地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以片面强调成绩,而忽略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个性与

共性的相容及匹配性这种应试目的为结果的教育往往忽视了人

的本质价值,

最终导致一个结果——各教育主体(教师、

学生、

家长)之间共识的缺失,严重者直接导致了主体之间关系的破

裂。教育从来就不是单个教育主体所能决定的一个过程,真正

打造一个人才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精确的教师引导和学生内

心的自我追求。要想达到上述共识(包括求同存异、共同的价

值基础等)

,都需要相互认可,相互理解,并需要一个量化的

个人综合价值及效绩评估的解决方案——教育非结构化数据的

挖掘与应用应运而生,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核心矛盾的灵丹妙

药。

二、当前应试教育衍生出的结构数据带来的弊端

第一,通过简单的单次模拟测试所得到的量化分数难以动

态地、全面地反映受测试者的受教育情况。实际上,这种教学

考核方式难以深挖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问题,甚至难以让学生

客观认识自身的情况。部分家长本身受角色的限制,对于分数

的过度解读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负担。因此,传统的考

核数据在全面性、可读性及不同教育主体的解读方式及解读出

的内容性上都影响了教学的后续进展情况,能否真正用考核出

的最终结果积极地作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确定

性。

第二,当前应试模式存在着许多硬性漏洞,体现在投机

性、片面性及教学过程中的连续性、教学过程反馈不够明显性

上。高考中所谓的“黑马”超水平发挥,实质上是传统考核投

机性的缩影,这些所谓的“黑马”中绝大多数人既不是因为一

瞬间开窍,也不是能力的飞跃性提升,根据考后学生的反馈,

更多的是因为蒙对了几道选择题而取得高分。退一步分析,这

些“黑马”在客观上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仅仅通过不稳定的

一次超水平发挥着实让人难以信服并信任他们可以在以后的工

作中稳定在超水平发挥的能力区间。考纲上“有就讲”

,试卷

中“考就学”是大部分高校的缩影,其知识传播时的片面性与

功利性可想而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方式的确加强了硬

性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但是在21世纪以“创新性”人才为目

标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之下,以传统的教育

结构性数据为基础的引导模式难以立足。

第三,传统应试考核的数据反馈连续性不够强。其原因是

应式大型考试(期中、期末等模考)虽考的内容全面,但组织

周期长,耗费时间成本高,加上大型考试中的客观因素,会使

长达数月的教学准备情况无法准确、权威地反馈。形象地说,

每天都写日记的人和半年写一次日记的人相比较,显然前者对

自身的情况最为了解。间隔时间长、教学信息反馈不全面是传

统应试教育一直沿袭下来的弊端,这种不注重日常教学数据的

考核方式不利于动态、准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非结构化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

非结构化数据,即量子力学延伸的、具有发散性思维方式

的数据。与传统的教育考核所产生的结构性数据不同的是,非

结构化数据更加注重日常行为的反馈,同时也是21世纪互联网

思维在教育数据中的应用。大量的日常教学数据所构成的非结

构化数据,可以全面、细致、连贯地拟合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工

作情况,真正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化、细节可量化。而可追溯的

论教育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打造人性化的可追溯式现代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海实验高级中学     程    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