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社:领跑行业媒体深度融合新赛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报刊社社长 中国教育报刊社:领跑行业媒体深度融合新赛道

中国教育报刊社:领跑行业媒体深度融合新赛道

2023-07-12 16: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Video PlayerClose

中央编辑部智融平台开通。

中国教育报刊社 供图

  从纸媒到全媒、从报刊到智库型媒体,几年时间,中国教育报刊社从传统报刊发展成为拥有“两报四刊三网两端”及近百个平台号的教育全媒体矩阵,综合覆盖用户超8000万;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奖、2021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个又一个重量级奖项花落该社;

  2019年3月中国记协在该社召开媒体融合现场会以来,有400多家新闻单位、高校和教育部门到该社参观学习交流;

  2014年开启媒体融合新征程,该社从夯基垒台、架梁立柱迈向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中国教育报刊社何以领跑行业媒体深度融合新赛道?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深入该社走访,以探求行业媒体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道。

  从1.0到3.0步步踏在点子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当年10月,中国教育报刊社成立全媒体中心,下设产品、移动内容、舆情评论、运营、技术等部门,融合发展拉开序幕,开始进入媒体融合的1.0阶段。

  “下好融合先手棋,我们紧跟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教育行业实际,超前谋划,不断推动媒体融合迭代升级。”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说。

  2015年,以全国两会报道为契机,中国教育报刊社成立“中央编辑部”,统筹各编辑部和全媒体中心报刊网微的采编资源、人力资源、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由报刊社党委、编委会统一部署、统一指挥,集中调度、集中行动。

  2016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报刊社提出了基于教育传媒行业的“数据+服务”的媒体融合方向,开始了数据平台研发、建设工作。

  2017年,报刊社党委在全社开展媒体融合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行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由社领导带队,遍访全国50余家媒体,学习转型路上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从“学人家”到“做自己”。

  2018年,全社党员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刊社改革发展和媒体融合愿景规划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一流新型主流教育传媒集团、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的“双一流”战略目标。

  2019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智能融媒体生产和传播平台”正式启用,“中央编辑部”有了全新的物理空间。

  “这标志着报刊社媒体融合进入2.0阶段。”翟博说。

  “中央编辑部”成为中国教育报刊社统摄和引领媒体融合的“司令部”,每日常态化运行,实现统人、统事、统流程、统资源、统内容“五统筹”,实行全员、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六全”工作机制,再造集“舆、策、采、编、发、传、评”七位一体的全新新闻生产流程。

  在办公楼11层“中央编辑部”大屏旁,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改进后的新闻生产流程。

  “舆”是大数据平台每天全网监测的实时教育热点舆情。“策”是“中央编辑部”每天基于热点舆情和全网教育热点数据策划选题。“采”是新闻产品一次采访、多次生成。“编”是坚持三审三校、分级管理,统一共享,各媒体自主选用。“发”是移动优先,报道第一时间在网端微发布。“传”是与社会化平台深度合作,采取“全渠道+差异化”的推广策略,拓展舆论阵地。“评”是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稿件传播力、影响力等。

  重塑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2020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形势,中国教育报刊社启动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媒体融合3.0阶段。

  “我们的目标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媒体融合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探索建立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这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翟博说。

  这一次,中国教育报刊社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组织方式上,将传统媒体以编辑部为单元的部门组织转变为以中心为单元的部门组织,整合成立11个融媒体采编发中心和10个专业智库中心,变传统的“报刊社—编辑部—部门”三级管理层级为“报刊社—中心”两级管理层级。

  在媒体功能上,推动从传统纸媒向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媒介聚合体拓展,从传统的采编出版向新媒体运营、智库建设、产品研发拓展,进一步激发全社员工干事热情与工作动力。

  在运行机制上,“中央编辑部”常态运行,报、刊、网、端、微一体化统筹指挥,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变以往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形成集约高效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智库服务上,依托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品牌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院、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等四大研究院,做大做强专业化智库服务。

  深度融合推动了转型升级。

  据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陈志伟介绍,报刊社形成了纸媒、网媒、掌媒三大方阵聚合的立体化、全媒体新闻舆论宣传矩阵,开始了从纸媒到全媒、从报刊到智库型媒体的转型,媒体融合实效进一步凸显。

  深化改革激发了内生活力。

  2021年1—10月,“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全网推出10万+文章6000余篇(次),总流量超过27亿。在媒体传播力、服务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报刊社媒体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广告、发行和新媒体营收全面飘红,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增长12.8个和10.76个百分点。

  这么多10万+如何炼成

  2020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各媒体移动端10万+报道2500多篇,流量累计21亿多。以2月为例,“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共推送248篇稿件,其中107篇10万+、5篇100万+。仅2月7日一天,就有7篇10万+。今年9月1日的开学报道,“中国教育报”微信端阅读量700万+,一天净增粉丝27万多。

  数据“惹人眼红”,中国教育报刊社移动传播中心主任俞水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么多10万+是如何形成的。

  俞水所在的部门负责《中国教育报》各平台号的内容与运营。面对记者的疑问,她条分缕析地进行了回答。万变不离其宗——以用户思维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

  抓策划。每天报选题,每周召开选题会。选题分常规选题和突发选题,重大战役报道形成小型“项目组”。微信公众号一天五推,既有原创稿件,也有整理汇编、原稿转载,“只要符合用户需求和品性的稿件,都会推送”。

  重运营。微信公众号有专人负责在评论区回复留言,与读者互动。用户反馈好、互动多的选题在公众号“试水”成功后,会在多个平台采取符合不同平台调性的运营方式。比如抗疫选题,用视频、图片、条漫的方式在不同平台让影响力实现“滚雪球”式递增。

  此外还要看数据。选题策划与内容运营建立数据分析机制。每周分析上周用户数据,数据好的选题继续做、加强做,用数据指导下一步工作。最终是要做IP,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优势,打造高品质内容品牌,实现影响力倍增。

  在融媒体产品打造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五项管理”,《中国教育报》新媒体推出互动型直播节目,剪辑短视频41个,生成图文30篇,总流量达2400万。

  在品牌活动开展上,今年“七一”,“唱支赞歌给党听云端歌会”推出歌会原创主题曲、《中国教育报》献礼建党百年MV《追光》,前期公众号预热,过程中视频直播,短视频在各平台传播,最后在报纸上推出报道,展演活动流量达5000万。

  “近年来,报刊社完成直播报道几百场,与报纸深度报道、网站专题报道、微信图文报道打好融媒体报道组合拳。”陈志伟说,“坚持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报刊社新媒体把视频、直播作为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及时做好社会各界重大关切热点报道,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

  “全媒体时代,建设服务型媒体,成为行业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途径。”翟博表示,行业媒体如何提升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需要强化用户需求意识和用户服务导向,增强服务力。

  “多面手”才能走天下

  从单纯的文字记者,到成为文图音视频的“多面手”,《中国教育报》总编室副主任苏令经历了从有些担忧到“游刃有余”的“蜕变”。

  过去的采访,一支笔、一个本就可以“走天下”。现在,随着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的口号日趋深入人心,文字记者也必须拿起音像设备,尝试拍摄视频,进行融媒体报道。

  尽管社里安排摄影部多次开展新媒体技术培训,但真正要出去采访时,画面怎么拍?脚本怎么写?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一连串问号,让每位面临转型的记者心中不免焦虑。

  犹记得2020年8月到11月,《中国教育报》组织开展“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由报刊社领导带队、40多名记者参与,九路报道组分赴“三区三州”,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31个县(市、区)的81所学校,发表文字报道26篇、视频报道29条。

  “融媒体报道是大势所趋,必须要做!”带着灵眸、云台和无人机,苏令奔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真正上了‘战场’,也就都放开了!”

  在这次融媒体报道中,苏令带队赴10所学校深入采访。他现场发现新线索,巧妙选择角度,调整采访计划,迅速形成新的采访方案、拍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文字、视频等讲好基层的脱贫攻坚故事。在苏令和同事完成的《拉毛草:狼也吓不跑的女教师》的视频报道中,悬崖戈壁的真实景象令人震撼,乡村教师的无畏与坚守让人感动。

  作为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协调中心主任,张晨为“三区三州教育行”策划了“路”的主题,用上学路、教育路、脱贫路、小康路,图文与影像融合,展示教育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动人故事。

  融媒体协调中心负责报刊社重大选题报道的策划。在张晨看来,融媒体报道要在选题策划之初,在纸媒文字报道的同时,同步考虑视频报道画面的呈现,从而选择合适的主题把文字与视频融为一体。当然,无论文字还是视频,稀缺的依旧是优质原创精品。

  “融媒体报道与纸媒报道的区别只是呈现方式的变化,主要目的依然是讲好故事。”在周飞看来,融媒体更考验记者讲故事的能力。选择怎样的画面和场景,如何用特写、远景、空镜呈现新闻现场,在经历传统纸媒专业、严谨的采编思维训练后,与视频的融合无疑更能促进与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伴随报道手段日益丰富,传统媒体在深度融合实践中,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行业特点又立足自身实际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对此,翟博的思考是,通过不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原创优质内容产能,把正能量与大流量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图音视频内容,打造刷屏热传的原创报道。

  “新三步走”行稳致远

  在从1.0到3.0“三步走”战略初见成效后,今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快马加鞭”,又精心擘画了“新三步走”的媒体深度融合蓝图。

  第一步,着力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深耕行业,做大做强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第二步,围绕构建教育新闻大宣传格局,集聚资源打造“中教智融云”平台,实现从内部融合向教育系统融合拓展;第三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建设“中国教育之声”海外传播平台,加快构建从内宣向内宣外宣联动的舆论格局。

  在“新三步走”战略中,中教传媒智库与“全天候中国教育报”两翼齐飞。

  2021年1月,“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智库版与读者见面。“创办智库版,是教育主流媒体智库业务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探索。我们希望,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不再是单一的纸媒版面,而是中教传媒智库业务体系的展示和运营平台。”周飞说。

  提升《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和《中国教师报》专业服务能力,打造以改革情报、舆情内参为引擎,提供高端专业服务的中教传媒智库,这是报刊社增强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的专业服务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对此,《人民教育》总编辑余慧娟认为,在媒体发展格局剧烈变化的进程中,行业期刊要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需要与行业领导机构融合,实现行业服务的最大化;与行业发展融合,实现市场资源的最大化;与新型媒体融合,实现影响力圈层的最大化。

  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在平台搭建、产品研发、数据开发、决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为行业用户提供调研诊断、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定制培训等线下服务,建立的“大数据底层+产品体系+多样化服务”的业务体系,成为中教传媒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转型,个人也一定要转型。”通过2020年报刊社第九届聘任部门调整,张以瑾走上数据中心主任的岗位。他告诉记者,根据不同主题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处理和建模分析,可以源源不断地产出各种分析报告。这种内容生产方式实现了“数据分析+专业研判”,并能在生产效能、分析维度等方面发挥传媒智库的特色和优势。

  “传统纸媒时代,记者与读者是单一的弱链接关系。融媒体时代特别是智库时代,记者要突破单一角色与能力结构,具备专业研究、数据分析、采编传播、用户连接、产品运营等多种能力。”周飞说。

  从传统报刊,到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的教育全媒体矩阵,中国教育报刊社“统一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个性推荐、融合传播”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基本形成。以打造新型教育媒体为主体,在纸媒、新媒、智库“三驾马车”驱动下,中国教育报刊社在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正加速驰骋。(记者 尹琨)

 

责任编辑: 王小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