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数字化论文模板(10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报业发展比西方早却比较缓慢的原因 报业数字化论文模板(10篇)

报业数字化论文模板(10篇)

2023-03-16 1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1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2

您的研究方向:管理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北京

您的学校背景:北京理工大学

要求字数:6000 (开题报告)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先要一个开题报告! 正式毕业论文的要求 学校还没通知 开题报告要求 见 附件 题目方向是 三维制造工艺 对机加企业(车间) 的影响 或 数字化制造 对机加企业(车间)的影响 (最好是针对航天制造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于三维模型的工艺对技术对航天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一、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国际航空制造业新产品研制中发展迅猛,传统的以模拟量传递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手段,已经逐渐被以数字量传递为基础的数字化手段所代替,通过全面采用数字化产品定义、数字化预装配、产品数据管理、并行工程和虚拟制造技术,极大缩短了机型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二、本选题研究领域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计划进度表

五、经费预算

六、参考文献

[1] masuzwa t, fujino m, kobaryashik. wire elctro-discharge grinding for micro-machining [j]. annals of the cirp, 1985, 34(1): 431-434.

[2] yan b h., chung tsai h, yuan huang f. the effect in edm of a dielectric of a urea solution in water on modifying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XX, 45(2): 194-200.

[3] assarzadeh s, ghoreishi m. neural-network-based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o-discharge machining process[j]. XX, 39(5): 488-500.

[4] soni j s. micro-analysis of debris formed during rotary edm of titanium alloy(ti 6a1 4v) and die steel(t 215 cr12)[j]. wear, 1994, 177(1): 71-79.

[5] murti v s r, philip p k. an analysis of the debris in ultrasonic-assisted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j]. wear, 1987, 117(2): 241-250.

[6] 冯新明,张固.数字化技术在新支线项目研制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XX(10):56-59

[7] 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arj21数字化样机实施规定[g].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XX

[8] 杨玺.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的飞机制造信息管理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XX.

[9] 卢鹊.大型飞机的并行数字化定义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XX.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312-03

Computer Enables Newspapering Entering Digital Era: Referr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Newspapering

CAI Yong-zhong

(Xuzhou Daily Newspaper, Xuzhou 221002, 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Wang Xuan to invented laser photocomposing machine,changed the processing pattern of Chinese character,enabled newspaper entering digital era. Along with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s fast escalate and applications, newspaper developed fast too, accelerate it entering digital times. As a new “ six of one ” media,what challenges will digital newspaper face? How to response them? What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m.

Key words: computer; newspapering; numeralization; thinking

王选教授发明激光照排机,改变了汉字的处理方式,使计算机迈进了报业。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快速升级和应用,报业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加速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报业是什么样子,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本文想从计算机与数字报业说开去――

1 告别铅与火,报业进入激光照排时代

激光照排系统,是北京大学748所以王选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来的。它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它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以来的又一场重大革新。

从前,印刷是十分辛苦的差事,首先要排版。工人们在一排排的字架前捡字、排字、打样、做出纸型,再上印刷机进行印刷。遇到不常见的字,还要高温铸字,十分辛苦,还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铅字印刷,效率又很低。以王选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终于推出了“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它包括书版、报版等部分,使出版印刷界告别了铅与火。而且,他们还推出了“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使新闻出版界得以“旧貌变新颜”。所谓激光照排过程,就是先用计算机录入文字,用一定格式进行排版;将这一格式的文件用打印机打印,使它的内容出现在纸上;如果用激光照排机发排输出,再经过冲洗,就能得到用于印刷的软片;经过拼版、晒版、上机印刷等工序,就从根本上取代了铅字印刷。

1979年,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1985年,王选研制的照排系统在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正式投入使用。

众所周知,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标志的。王选发明激光照排,被公认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五次革命!

2 迎接光和电,报业进入数字时代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报业市场,报刊编辑正日渐意识到开发多媒体平台的必要性,以争取新的读者群。曾经“带领”中国报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北大方正,正利用其近20年的报业服务经验和技术,为全国报业建立数字报刊服务平台,计算机技术已经从开始激光照排、电讯收稿等应用过渡发展到报社的各个层面,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技术使报社快步进入数字时代。

“数字报业”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报业创新发展计划之一,该计划业已正式实施,以三年为期分步推进。该计划的目的是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推动报纸出版业的重大变革。通过数字报刊服务平台,可将报社的数字内容产品进行集中式的发行,读者可以在此平台上方便地选择订阅自己喜爱的数字报纸。目前全国有15家媒体成为该计划的首批试点单位。

“数字报业”从概念到实践还不到三年时间,这在我国行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数字报业气势磅礴、不可阻挡,预示着传媒行业一场新的革命的到来。近两年,“数字报业”观点纷呈、面目不辨,多半媒体无所适从。数字报业技术复杂,工程浩大,全球瞩目,社会关切。如何深化认识和推进数字报业?从业界的角度对其进行辨读与研解,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

3 数字报业是“多位一体”的新媒体

什么是“数字报业”?尽管众说纷纭,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数字报业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编码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像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报业。数字报业是基于报纸的又综合运用了多种科学技术的新媒体,数字报业是中国报业的必由之路。

“数字”和“报业”原本属于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正是计算机的出现使“数字”和“报业”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并呈现三种态势:一是数字技术撇开现存报业的独立前行和行业始创,从而生成另辟蹊径的“数字新传媒”;二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报业的强制浸透和原型改造,从而形成面目一新的“数字化报业”;三是传统报业向数字领域的积极融合和自我转型,从而实现充满生机的“报业数字化”。

数字报业的内容是数字报业概念、内涵、本质的逻辑载体和实际构成。数字化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其内容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手段数字化”四个组成部分。“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 “形态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等存在形式。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是数字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流程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处理与管理。手段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报业数字化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发展又充分利用着计算机的技术发展。

数字报业的必然性是由数字报业的鲜明特征决定的。数字报业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五点:一是即时,由于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新闻报道的出现几乎与新闻事实的发生趋于同步。二是互动,在数字报业平台上媒体和受众之间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流动,媒体成为交互中心。三是共享,数字报业没有信息的秘密可言,任何终端和节点都享有对全部资源使用的权利。四是兼容,数字报业从技术本质上说,是强制性标准和协议,在统一标准和规范协议框架内,各媒体的内容、形态、工具、手段等是兼容通用的。五是覆盖,数字报业把新闻的全区域性和通讯的无疆界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新闻”覆盖全球(“NEWS”的寓意就是北、东、西、南)。

数字报业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将网络即时性、电视直观性、广播覆盖性、通讯快速性、手机便携性和报纸信息性的六大特征“化”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给人全新感觉的数字报业新媒体。数字报业兼有网络、电视、广播、通讯、手机和报纸的六重功能,是六重功能的组合再造。即,首先,数字技术使网络、电视、广播、通讯、手机、报纸得到了数字化改造;其次,数字技术又通过统一平台使改造了的网络、电视、广播、通讯、手机、报纸,再一次按照标准和协议的要求得到协调和规范;第三,数字技术还为数字报业内容、形态和功能的扩大留足了容纳空间和技术接口。

4 “数字报业”的面临挑战与应对

数字报业向传统报业发出的严酷挑战已经迫在眉睫。一在时间上,全天候挑战办报节奏。传统报纸的办报节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时间上全天候的要求。二在空间上全覆盖挑战发行区限。传统报纸的发行地域性,与数字报业空间全覆盖的功能差距甚大。三在形态上全媒体挑战纸媒介质。传统报业惟以纸张为介质,这种单一纸媒介质限制报业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已经暴露出其弊端,必将被数字报业的全媒体介质形态所打破。四体现在管理上全平台挑战传统模式。传统报业除排版系统外,其他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阶段,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介入将使具有采编、发行、广告、经营等全部功能的全平台管理系统得以建立和应用。五在技术上全功能挑战行业存在。数字报业全功能技术的颠覆性和替代性不允许传统报业抱任何侥幸心理,顺之则存,逆之则亡。

传统报业应对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挑战的具体措施诸如:明确战略定位,组建信息中心;突破传统观念,转变办报模式;建立数据仓库,奠定数字基础;架构功能平台,保障信息畅通;研制移动终端,简化便携工具;开发功能软件,创新阅报形式。总之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上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建设数字报业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传统报业在建设数字报业的时候,要选择主攻点和突破口。第一,开发全平台数据库。全平台数据库是数字报业的基础,没有全平台数据库,数字报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数字报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对全平台数据库的投入永远都不会过时。第二,建设多版互动网站。多版互动网站是数字报业的基础平台,数字报业的一切业务流程都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的。“多版”是指音频视频版、图形动漫版、中外文本版、终端互动版等为一体,未来还会有新的版本补充进来。第三,研发移动采编系统。真正能够体现数字报业特点的装备改造应当是手机在采编过程中的应用。具有即时采编、快捷传输、海量存储、影视阅读和在线检索功能的3G手机将成为数字报业系统终端的主角,而且该功能的研发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5 “数字报业”的发展瓶颈与思考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报业并不会像传统报业融入数字技术那么容易,其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瓶颈体现在:传统办报思维的困扰。认为数字报业“乱”不了天下,因而对数字报业无动于衷;传统办报思想定位的偏离;传统办报模式的约束等等。

传统报业在转向数字报业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难以支撑的软肋。一是依附于网络。作为数字报业平台基础的网络技术、网线带宽、网关控制等,报业媒体无法左右。二是受制于通讯。作为数字报业主要功能的通讯技术、通讯设备、通讯费用等,报业媒体无法掌控。三是阻碍于音视。作为数字报业显著特征的音视技术、音视制作、音视权限等,报业媒体无法参与。四是无奈于技术。作为数字报业技术内核的编码技术、识别技术、安全技术等,报业媒体无法拥有。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数码式技术并不像筹措资金那么容易。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同时产生的。面对数字报业发展中的瓶颈和软肋,我们的对策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政策保障方面。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是靠政策的力量推进的,数字报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二是媒体合作方面。数字报业的投入是巨大的,其先期研制费用不是某个报业媒体所能承担的,因此必须由牵头机构出面组织若干报业媒体合作攻关。三是资源重组方面。即其存在形态要求传统报业必须按照数字化规律对机构、流程等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四是市场竞争方面。我国报业进入市场相对较晚,初级阶段的内部角斗影响了行业间的竞争。用数字纽带连接起来的整个报业应成为市场竞争的行业主体。五是技术武装方面。数字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报业。传统报业必须积极用数字技术武装自身,主动改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设备结构和流程结构,以适应数字报业的技术要求。

我们应当对数字报业进行“冷”思考。因为在数字报业面前,我们容易走入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业界人们的认识上:一是数字化就是网络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办网络版和电子版的报纸,以为有了“网上读报”就是数字报业了。二是数字化就是终端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解决终端阅读问题,以为研制和使用了“阅读器”就是数字报业了。三是数字化就是视频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将文本转为音视频,以为能够“在线直播”就是数字报业了。四是数字化就是技术化。把数字报业仅仅理解为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为使用了数字工具就是数字报业了。其实,数字报业不仅是专项的而且是系统的;不仅是技术的而且是社会的;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创新的;不仅是目标的而且是过程的。对数字报业简单地、狭义地、孤立地、静止地理解,都必然会走进枉付巨额学费和贻误宝贵时机的误区。

综上所述,我们建设数字报业需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运用科学方法,遵循客观规律,讲求工作效率。第一,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数字报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家的宏观发展观,也是数字报业建设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二,必须用战略性思维规划数字报业。建设数字报业必须有长期规划和动态目标,用阶段性任务的不断完成来逐步实现数字报业建设的滚动目标。第三,必须用系统论方法运作数字报业。对数字报业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整体的联系中促进功能的协调和结构的优化。第四,必须用数字化标准判定数字报业。国家应制定数字报业的产业和行业标准,以此来判定数字报业的性质、规模、外延、归属、目标等,并为出台数字报业的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在目前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数字报业扑面而来之际,传统报业的心胸、姿态、动作和应变能力可能会决定自身的存亡。我们提倡和支持的正确态度是:积极热情科学谨慎迎接数字报业;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数字报业;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创新数字报业;满怀信心展望未来预见数字报业;紧跟潮头有所作为融入数字报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控数字报业。

参考文献:

[1] 付迁.弘扬知识时代的汉字文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9).

[2] 甘露明.论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写作[J].求实,2005(S1).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4

CN××-××××/YY

例如:ISSN1000-0097

CN-11-1340/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际标准刊号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297《文献工作—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按国际标准ISO3297规定,一个国际标准刊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两段4位数字,中间以一连字符“-”相接)组成。如:ISSN1234-5679,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无任何特殊含义,最后一位为计算机校验位,其数值根据前7位数字依次以8~2加权之和、以 11为模数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计算得到。在前缀ISSN与数字之间应空一个字距。

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以GB2659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国内统一刊号的主体,后者为补充成分,其间以斜线“/”隔开,结构形式为:

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

报刊登记号

一个报刊登记号为定长的6位数字,由地区号(2位数字)和序号(4位数字)两部分组成,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

地区号按GB2260所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代号给出。

序号由报刊登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分配,各地区的刊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统一作为报纸的序号,1000~4999统一作为期刊的序号,5000~9999暂不使用。

分类号

分类号作为国内统一刊号的补充成分用以说明报刊的主要学科范畴,以便于分类统计、订阅、陈列和检索。一种报刊只能给定一个分类号。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5

朱伟峰: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成长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领域正迎来大传媒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渐趋成熟的多元化传播格局的形成。在迎接大传媒时代来临之际,传统报纸面临着深刻挑战:一是传播载体丰富多彩,载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的读者遇到了网络传媒、电信传媒、流动传媒等新媒体分流,读者自然减员和年轻读者增势缓慢,忠实读者减少现象突出,而更为严重的是读者阅读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正成为传统媒体读者流失的主因。二是媒体竞争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国际化。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媒体依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引导甚至主导年轻阅读群体,给报业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文化竞争也趋于扁平化和一体化。三是保护资源、降低成本的挑战。由于报纸媒体的纸介质载体的先天属性,在目前自然资源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要求保护资源、降低成本的压力已越来越迫使纸媒加快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面对这些情况,我国报业正主动适应,顺势而为。在牢固树立内容资源中心观的前提下,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积极拓展内涵和外延,努力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目前我国报业已经掀起数字报业的建设高潮,各报纸出版单位正努力把面临的挑战转化为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记者:大传媒时代,多媒体融合为受众提供了互动参与性、多媒体、便于定制和检索等诸多优势,但多媒体融合决不能以平面媒体读者的流失为代价,相反要为纸媒的核心信息增值提供机遇和渠道。纸媒体应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来实现这个转型?传媒单位应该怎样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并寻求新的发展方式?

朱伟峰: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生产力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并在发展中为自己开辟出道路,与其伴生的将是崭新的运行理念、机制和体制。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也是如此。新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下所展现出来的及时、便捷、高效等特征,以其天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人的观念和做法,已经在我国报业掀起了不小的创新浪潮。许多报纸出版单位积极应对,主动实践,抢占新媒体发展先机,已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实效,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传统媒体在这种积极实践中收获的主要是创新的理念、机制和更为鼓舞人心的远景。报业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对手,它们既有竞争又互为依靠,总体态势是在竞争中发展、融合,在融合中成长壮大,最终将走向多媒体融合之下的共同繁荣。

报业在转型中,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充分认识传统媒体品牌的权威和公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营销渠道、丰富的客户资源,充分认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独一无二性和长期积累的内容产品数据库的重要性。传统报业在高度重视内容、品牌、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特别要注意的是不管如何转型,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始终不能丢;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报业内容的质量关、导向关不能变。

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报业如何在渠道垄断的夹缝中充分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所拥有的品牌公信优势?我想这些问题的破解,既有赖于报业同仁们的努力和智慧,同时更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记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版图发生深刻变革,垄断格局被打破。电信、互联网企业凭借高端信息技术实现了向传媒领域渗透,三大产业逐渐从分立走向融合。传媒版图急剧扩大,期间蕴含着无限商机。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新闻出版业如何保持并增强在舆论宣传上的主导权和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

朱伟峰: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而出现的,因此新媒体将引发通信、传统媒体等多种产业的变革和融合。随着未来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新媒体营销价值的进一步凸显,新媒体将进入加速度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报业必须承认的现实,发展数字报业正是报业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的战略选择。

首先,发展是硬道理。“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报纸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迎接新技术的挑战,抓住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报业在不断巩固和发展报纸出版业传统业务的同时,应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的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数字报业,促进产业升级,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其次,通过大力发展数字报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报业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我们虽然在信息的数量、内容创新、政治把关等多方面拥有特别优势,但在发展新媒体、使用新技术方面,决不能满足现状,而把发展权拱手交给IT公司、通讯公司,使得自己被动化和边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报业已经充分认识数字报业战略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报业的洪流,通过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增强在大传媒时代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记者:大传媒时代,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权和渠道优势将逐步瓦解,新形势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课题:应如何创新管理方式,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加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和行业管理?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6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现状 数字报业 动力

一、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报纸发展的现状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地位在继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再度陷入“瓶颈期”。

1、报纸读者数量的减少

在“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报纸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消亡,随着最后一位报纸读者的离世,纸质报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前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纸质媒介没有像父辈那样深厚的依恋之情,对于这些新的受众而言,新型媒介才是他们这代人的主要接触对象。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都以非常大的优势遥遥领先于纸质媒介,这就导致现阶段纸质媒体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读者方面居于劣势,读者的流失对于报纸的长期生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2.1 亿网民中,有73. 6% 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 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有1 /5 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面临着发展势头如此强大的网络受众资源,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①

2、报纸的广告收入减少

广告之于媒体就好像食物之于人类,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媒体的运转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自2005 年以来,全国报纸广告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与此同时,门户网站的广告收益却一片飘红。广告商投资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报社的经营管理,进而间接导致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降低与报纸质量的下降,使报纸的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被兼并或彻底消亡。

3、报纸的时效性不足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出现并受到追捧,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内容的实时性、音视频效果的丰富性、链接内容的全面性等都比传统报纸更有竞争优势,再加上移动上网平台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介的普及,网媒的发展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介,一直以来以“内容为王”标榜自己的权威和独立,却不得不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虽然报纸一直以来都是权威信息的者,纵深报道的探讨者,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权威的主导者。

二、传统报刊向数字报刊转型面临的问题

所谓报业的数字化,是指报业基于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与新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实时应用,受众对数字化报业的需求大大提升,而传统报刊在向数字报刊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数字报业的版权与政策监管

报业的数字转型是当前适应整个市场潮流的去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这就导致很多网络监管的问题不得不纳入考量的范围。如何最有效保证数字报业的版权不受侵犯,如何协调传媒内部针对数字变革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的调整,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都成了传统报刊需要面对且尽快解决的问题。就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而言,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却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目前仍有75 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③

2、固有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数字报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旧停留在报刊网络版的发行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区对当前数字报业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电子信息水平的限制以及通信技术的落后,致使部分处于转型期的报刊不能全面数字化;④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有的国情所致。自报刊诞生到现在,报纸的发展都是以一种“国有企业”“政府喉舌”的身份自居,几乎没有过彼此之间的媒介联动和激烈竞争。养尊处优的地位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对行政机关的庇护和依靠使得报业结构不容易像国外的媒介集团一样被摧毁。因此,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态维持着现有的稳定的报业结构。

三、数字报刊发展的趋势与动力

数字报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报纸的网络版而不进行新的深化改革,那么在世界数字浪潮中总有一天会被吞噬而不自知。报业的数字化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传统报业抛出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是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都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只能摸索着前行。

1、丰富数字报刊的内容

“内容为王”一直是报纸孤芳自赏的一个骄傲。于受众而言,报纸是一种权威的代表,是核对信息的一个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只能在内容上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权,访难访之新闻,做独家的深度报道。在数字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信息平台,整合多元媒介,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来呈现新闻,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降低报纸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制作不同的专版和模块,适应手机、电脑、乃至将来的“电子纸”等媒介载体。

2、拓展数字报刊的业务范围

在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我们不应再只限于新闻的与采集或者只是纸质报刊的网络版,而应该注重数字平台的立体化经营。例如《纽约时报》网站针对“报纸参与教育”这一发展计划而开辟的一个“时报学习”的专栏,其免费为3 到12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新闻、参加专栏游戏、向《时报》记者编辑发送邮件及问题,老师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时报》一方面为社会教育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读者群。⑤在借鉴西方数字报业发展的同时,报业集团也应该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业务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中开展音视频业务,融入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在内的文化活动等。

参考文献

①甘东、谢莎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互补——以〈新民晚报〉2008 年“两会”报道为例》[J]《. 新学术》,2008(4)

②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 新闻界》,2011(7)

③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

④秦银萍,《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2011(3)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41-06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What’s the Editor?

Wu P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trospect of the studies on editing in 2016, the reflection and elaboration have been made on edi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edit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the editors are those who have clear editing ideas, who have the spirit of creation and craftsman, who are the essential human resources in digital publication, who are the practitioners of publishing theories, who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s and accumulating vivid cases, and who have created the history of publication.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 Rational reflection Editing Retrospect of the study

“互联网+”如火如荼地发展让传统出版业和出版业中的编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有线网、移动网络三网融合,出版业态多样化,电子出版方兴未艾,自出版直接登场。“有数据显示,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以自出版模式出版的;排行前50名的图书中,也有11种采用自出版模式”[1],技术对传统出版行业进行了彻底革命。既然如此,还需要编辑吗?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需要、存在合理,又该如何发挥好编辑的作用?过去的2016年让诸多出版人心存疑惑。

阅读不灭编辑就不会消失。《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2]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自出版无法取代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作用,且将更加凸显“好编辑”的价值。它否定了技术派所持的“传统出版没有未来,编辑终究要被技术和机器替代”的观点。其中提到的“好编辑”一词意蕴深远。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什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编辑思想是编辑工作的明确指引,清晰而鲜明的意识、理念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热菪问缴系募中体现即编辑思想。并非所有编辑都有编辑思想,有人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平庸无为,得过且过,理念浅薄,难得建树。但优秀、杰出的编辑一定是有编辑思想的人,为达到目标付出的智慧、心血与顽强精神凝聚于出版物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思想研究被大家所重视,并成为2016年的热点之一。

的编辑实践活动多集中在他的青年时代,编辑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过去有零散文章对此予以关照,但明显缺乏系统性、专业性。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李文邦的《青年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1918―1927)》[3]。作为编辑思想专题研究著作,它较之以往的论文更具系统性、深刻性与专业性。该书是对青年编辑思想的全面总结,具有史料积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除此之外,《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4]系思想研究专项之“青年编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它从同志创办《湘江评论》《政治周刊》等编辑活动入手,概括其思想内涵,建构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对现代编辑出版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备鲜明编辑思想的人有许多共同特征,他们以及他们编辑的书籍都会让人久久记住。编辑中有一批这样的人。

创新是编辑出版业深入发展的源泉,如何策划出既有特色又具新意的作品,一直是编辑出版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5]一文将叶圣陶先生的中小学教科书编辑理论与当前英语教辅书籍出版有机结合,弘扬了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崇尚质量的编辑理念,以编辑理论指导编辑实务,以案例诠释创新,以历史启示现实,起到了宣传优秀教辅图书、鼓励创新的作用。杨牧之曾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长达二十年,对编辑艺术体会深刻,见解独到。“马克思主义是杨牧之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唯物辩证法贯穿于杨牧之编辑艺术的各个方面”[6]。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吴颖是高校学报界的知名编辑,是“典型的学者型编辑”,创办学报有声有色,提倡编辑向“学者化”“杂家化”方向发展,为留住优质稿源,求真务实。虽然他在编辑研究方面少有长篇大论,但因其思想有见地、实务有创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以《吴颖的编辑理论与实践述论》[7]为题进行了传播,希望供媒介融合时代的年青编辑们“认真研究”“发扬光大”。《游苏宁30年编辑思想述评》[8]同样展示了其作为优秀编辑的思想魅力。林穗芳是大家公认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为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2016年第3期《中国编辑》刊登了刘杲四年前为《林穗芳自选集》所作的序文,无疑是想借林穗芳思想理论的进一步传播之机,为媒介融合时代深化编辑学、出版学研究,优化编辑出版工作质量提供新动力。

编辑思想研究不限于现当代编辑家,还有名留史册的编辑家,他们是带给我们厚重历史的人,在媒介融合时代也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迪。

《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9]是编辑思想断代史总结。作者分析该时期编辑思想的社会基础,总结概括存在于总集别集、经书史书、佛教典籍及书目等各种类型出版物中的经世致用、垂训鉴戒、精剪别裁、以事分类、通融古今等多方面的编辑思想。史料丰富,条理清晰,有点有面,在收获编辑思想断代史研究重要成果的同时,展示了作者的文史功力。

戴震为乾嘉学派朴学大师,充任纂修官时曾亲手校订《仪礼集释》《大戴礼记》《水经注》等近二十部书籍,《清史稿》曰:“震为学精诚解辨,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10]戴震编校之功与其编辑思想密不可分。《戴震的编辑思想与实践述论》[11]一文将戴震“及物求理”“因物求则”的哲学思想与编辑实践相结合,赞扬他灵活调整、删削处理旧志体例的方法,推崇他重视校对、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保证书籍质量的举措。戴震为训诂者提供了推求本字的思路,为今人总结乾嘉学派书籍出版的编辑思想拓展了新径。

民国时期的出版业十分活跃,除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实力派出版机构的先锋引领作用外,各中小型书局对出版市场的充实作用也值得探讨。《在追随大势中找准势态:会文堂新记书局的出版特色和图书广告营销》[12]总结会文堂凝聚出版方向、明确设计理念、拓宽促销思路等方面的出版特色,为媒介融合变化中的编辑提供了学习启示的蓝本。

媒介融合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解编辑之困惑从出版历史发展中可得其思想、析其优劣。上述研究证明,无论何时、无论何种社会状况,编辑都需要把握方向,认真思考,积极行动,以鲜明的编辑思想指导具体工作。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人

在传播技术和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媒介形态日益改变,原来的单一形态转换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整合形态,这个变化使传统编辑难以适应,但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编辑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人。创新意识是开放进取理念,工匠精神是专业技能素质。2016年的编辑学研究中不乏类似的讨论。

《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13]一文认为,媒介融合带来编辑主体构成、地位、职责三方面的变化。主体,“从一体多元到立体多样”;地位,“从要素中介到组织中心”;职责,“从选择完善到聚合交易”。不同传统媒介线上线下的交互发展引领商业模式的改变,社会各行业正在“建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引发“大批以数据库运营为中心的新的编辑主体迅速崛起”,同时不断分化,媒介生成的枢纽性强化了“整合者”的地位,因而,应注重发挥编辑的“整合功能”和“交易功能”,强化创新意识,从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动力,正确面对和处理复杂多样的媒介关系,服务于出版。《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思考》[14]认为数字出版时代是推动编辑工作发展的动力,编辑工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这个时代的编辑工作是凸显先进性的精神产品物化工作,凸显专业性的信息知识优化工作,凸显文化性的两个效益转化工作。同样,《哲学视阈下的青年编辑职业道德:从尊重与责任谈起》[15]从辨析编辑道德概念入手,引入哲学层面的尊重、责任理论,探讨了青年编辑的职业道德精神。

媒介融合现状不仅使图书编辑感同身受,期刊编辑亦然。《从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16]论述现代期刊传播途径与印刷形式的革新,分析时代对现代期刊编辑的挑战,编辑必须改变工作方式,提升综合素质。文章认为“编辑本体意识一般在审稿中体现,编辑统筹意识是体现本体意识的关键”,现代期刊编辑应注意导向性统筹组稿,发展创新思维,推进期刊数据化迈向正确的轨道。《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17]根据自身办刊实践,总结在线投审稿系统、数字化校对工具、数字化出版的具体情况,对学会应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发挥复合型网络编辑高级人才在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目的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和全自动办公”。这些是增强编辑创新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的一批研究成果的代表。

编辑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精神源于职业认同。《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现状》[18]一文,认为职业认同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影响编辑的职业行为、编辑自身的成长,也事关编辑活动的开展和出版物的质量。文章查阅了2003―2015年间关于职业认同的29篇文章,认为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专业、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对编辑职业认同关注得很少,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现状调研、职业认同与编辑行为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有论及,缺少具体量化指标,期望能够构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体系。《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19]认为职业认同是“编辑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是对编辑职业基本性质、职业价值、职业规范、职业群体等要素的认可程度”。《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20]提出了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原则、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确保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21],当编辑不容易,创新意识要在专业素养中体现,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他们至少要有“敬畏文字的精神”、“继承和创新的精神”和“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数字出版重要的人力资源

自从有了数字出版,出版物更加生动和丰富,但从业者却呈现出“有职务无职称”的“无政府”状态。被称之为数字出版主任、数字出版分社社长的出版人在职称序列中找不到相应的位置,或者只有出版编辑、副高级编辑的头衔。这种职务与职称不匹配或者不完全匹配的情况终于在数字编辑职称确立后被终止。数字编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人力资源。

2016年初,《北京市新闻系列(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出台,正式启动了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等编辑专业领域职称评价工作。半年内,北京市分别完成了首次数字编辑初级(助理级)、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评审工作,组织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它“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出版从业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从业者的信心,有利于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快速、科学地发展,也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22]。《我国数字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一文介绍了数字编辑职称制度从无到有、从一个整体到九个细分方向的相关内容。数字编辑职称首创“三横三纵”体系:“三横”指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和数字视听,三领域构成数字传播产业的主体和核心;“三纵”指内容、技术、运维,贯穿数字传播产业链的全部环节。“三横三纵”职称体系首次梳理和概括了我国数字传播产业的主体和产业链,从业者的具体构成和业务环节由此也得到官方的认可。

数字编辑职称序列为:初级编辑、中级编辑、副高(主任编辑)、正高(高级编辑)。与传统编辑职称序列比较,数字编辑职称没有沿用编审、副编审的称谓。副高系列以“主任编辑”命名,命名初衷虽然无法知晓,但一定含有“对数字出版负责人多年来辛勤工作官方认可”的意义。数字编辑的职业化是“数字出版从业者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3],它既明确了数字出版部门主任、内容编辑、技术编辑、运维编辑等的职务属性和内容,也以法定化、公开性的政策文件确认了数字出版从业者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数字出版编辑发展先后经历了兼职、部门主任或分社社长、公司高管、高管后四个阶段,此四个阶段也是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的反映。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辅导教材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概括和阐述了近年来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和数字视听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考评结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方式,既重视助理编辑、中级编辑的数字传播能力与知识结构,又强调副高、正高级数字编辑应有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前瞻性业务把控能力。相信该篇文章会引起诸多数字编辑和数字编辑研究者的兴趣。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社从单一出版领域向综合领域发展,逐渐建立了面向不同学科、领域的选题策划部门。新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带来编辑、部门之间的一些不良、无序竞争。《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24]认为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是出版社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它倡导依据公平理论,明确策划边界,避免领域重叠,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制度。

2016年的编辑学研究有许多关于出版理论与编辑实践关系的探讨。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二者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不二选择。

一直以来,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始终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联,当人们认为理论“不起作用”时,实际上是“它对编辑实践互联互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关注不够”。《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调适》[25]明确了“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是以共生共荣为特征的互汲与互渗关系”。作者认为“编辑理论与实践间的深层内涵就在于它们的互汲与互渗关系”,明确提出“编辑理论依靠编辑实践生存”,“编辑理论只有汲入并融进编辑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自身”,并指出“编辑理论与实践互汲的路径是自然配置和相互适应”,“互渗的有效方法”是“边缘渗入”。文章的实质是“在理性的编辑年代,要让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间的互渗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须对二者保持适度的观照,对二者的任何偏见都是不妥的”。

近年来关于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取得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错位探讨:以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为例》[26]认为,报纸民生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出现“低俗化、琐碎化、媒介角色错位”现象,主要是快速发展的民生新闻实践与滞后的民生新闻理论引发的矛盾所致,民生新闻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然容易偏离发展的轨道。文章提到“报纸民生新闻的文化价值”,并说明首先是政治价值,即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其次是文化价值,即提升民众的精神理念。文章条理明晰,观点有新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分歧:兼论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27]一文。文章认为新闻编辑理论研究的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和规律,新闻编辑实践负重于工作方法,它们之间理想的关系应当是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检验和推进理论。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较为明显,注重微观技术,忽视“专业”思想。

《选择・浓缩・聚合: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三大环节及其编辑学意蕴》[28]认为文摘是“期刊中的期刊”,高度体现了编辑工作的本质。“文摘期刊编辑活动主要包括发现稿件(选择)、加工稿件(浓缩)、组配稿件(聚合)三大环节”,作者选取国内《读者》《青年文摘》和国外《农业万用手册》《读者文摘》《连线》等著名杂志主编及编辑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指出文摘编辑“通过发现选择、浓缩加工和聚合组织等编辑手法”,不仅使文摘期刊获得生命、意义和价值,也补充、完善和丰富了经典编辑学理论。

出版业跨界大融合大发展时期,“跨行业、跨媒体、跨国融合的发展态势初具规模”[29]。长江传媒旗下的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与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山东长江水浒文化传媒公司,凤凰传媒投资影视业,时代出版社与安徽大学携手成立影视中心……在互联网、有线网、移动网络三者的初步融合中,读者由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变为信息传播者,传播内涵与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代的编辑应该有什么变化呢?《出版业变革时代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的应对策略》一文,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状态下的编辑应更加重视目标读者和内容资源。作者认为,“尽管传播媒介在更新,传播向度在变化,传播环节在缩减,但‘内容+传播’的规律没变”,因而,可对编辑实行项目管理制,发挥各自专长,让策划编辑提升策划效率,让文字编辑静心案头工作,提升编辑力。《基于科学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30]也针对科技期刊编辑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现状,提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科学化理念,以利于期刊的良性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出版进入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时代,《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31]提出,“在转型中,学术编辑需要面对读者需求的改变、编辑角色的改变、媒体元素的改变和编辑知识结构的改变”,不变的是学术编辑的价值追求、责任、读者群和作者群。传统出版业的教材编辑也需要创新实践,加强学习,重新定位编辑角色。《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32]主张教材编辑应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引д摺薄澳谌葑试吹恼合与策划者”“优质教学内容的集成者”和“新兴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33]一文作者为一线编辑,从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社会学类图书编辑审读和加工应注意提升“语言文字规范能力”“专业学术问题处理能力”“专业学术图书尺度的把握能力”,既有规律总结也有很强的实践性。

5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是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积累鲜活案例并带动自身发展的人

培养后备编辑队伍的编辑出版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数字出版专业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感压力与动力。作为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全媒体时代报刊编辑实践教学的“六个转变”》[34]提倡高校报刊编辑实践教学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实现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考核方式六个方面的转变。《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35]一文作者工作于高校,给本科生上课,十分熟悉教学工作,制定了明确的“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目标,认为出版物“选题要兼具商业与文化双重属性”,成品要“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征”。为了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作者所在专业引入了过程性评估与监督机制,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了《书刊编辑实训手册》、《书刊制作实务手册》及《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暨“四年一本书”教学项目学习与实训手册》,内容细致周全,操作性强,授课模式、考核方法有许多改革之举,相比一些大而空的研究来说此文应点若干个赞。

各高校也围绕编辑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为例》[36]讨论了实践教学的不稳定性,强调通过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编辑实践能力。学院配套建设了数字出版实验室,以实现培养目标。《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37]提出转变理念、创新方法。《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38]归纳了“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新闻媒体实践脱节、教学实践不足、滞后于实务发展、教学方法蔚鳌⒋葱滦圆蛔恪钡任侍猓探讨有助于课程改革,有助于为新闻媒体提供优质的新闻编辑人的路径。《思维创新理念在电视编辑中的探索与实践》[39]认为创新思维因素应是每一个电视人着重把握的重点问题。

网络编辑专业办学历史不过四五年,有的学校是在编辑出版专业中设置数字出版或网络编辑方向,无论是否独立,都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40]的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框架图,含实习、文献阅读、技能训练、创新设计、综合实践五部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方法实践探讨》[41]实地调查了陕西多家电子商务企业,了解到企业对网络信息编辑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出“教学做教学法”,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此方可提高网络信息编辑课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42]提出注重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增加实验设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等思路。现代汉语是许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之对接》[43]认为当下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培养及编辑实践能力的提升,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对接的主要途径是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编辑是出版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编辑的书来“发声”,通过电子产品记录与传播人类知识,通过数字出版、网络传播显示自身的存在。从2016年综述类的专著、述评集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对我国1949―2009年的编辑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展示了中国编辑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60年的发展历程。《编辑学研究的集成与创新: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44]从“系统梳理了编辑学学科发展的脉络”“深入研究了编辑学学科史”“以创新理念为编辑学修史立传”三方面展开评价,认为该书“既凸显了中国编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发展历程,又具有扎实的材料基础和鲜明的理论取向”。该文既有书籍内容的介绍,也有为读者导读的指引,无论编辑学研究者还是初学者均可从中受益。

类似总结性的论文还有《近五年我国编辑学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45]、《长三角区域作者发表编辑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46]等。前者聚焦2011―2015年中的编辑学基本概念、原理、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肯定“大编辑”鲜明的时代性,显示编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实务研究集中在全媒体数字时代编辑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报刊体制改革等方面,研究者较多地将当前媒介融合、体制改革与编辑工作创新结合起来,且将编辑过程、编辑环节与数字出版技术紧密联系,呈现出务实的研究特点。后者反映长三角区域编辑学情况,发表文章多的期刊发展态势良好,说明“编辑人才的高素质和刊物的高影响力互为促进作用”。

2016,还有许多编辑学研究文章未能在此叙述,主要论点难免挂一漏万。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外在空间发生多大变化,编辑都将从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动力,增强信心,让媒介融合为出版服务,为研究定重点,为自身拓展定位,为编辑角色注入时代气息。这就是编辑。

注 释

[1][2]赵明霞.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J].出版广角,2016(3)上

[3]李文邦.青年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4]杨宇勃,汪全莉.青年编辑思想模式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出版科学,2016(5)

[5]李立云.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J].出版广角,2016(1)下

[6]税少兵.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J].出版广角,2016(5)上

[7]温优华.吴颖的编辑理念与实践述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

[8]唐慧.游苏宁30年编辑思想述评[J].编辑学报,2016(6)

[9]段乐川.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

[10]赵尔巽等.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8

[11]徐玲英.戴震的编辑思想与实践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2]吴平,李昕烨.在追随大势中找准势态:会文堂新记书局的出版特色和图书广告营销[J].中国编辑,2016(5)

[13]段乐川,路畅.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活动主体论[J].出版科学,2016(3)

[14]吴平.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思考[J].出版科学,2016(2)

[15]吴硕.哲学视阈下的青年编辑职业道德:从尊重与责任谈起[J].出版广角,2016(3)上

[16]孔九莉.大数据时代看现代期刊编辑意识形态的转变[J].出版广角,2016(7)上

[17]舒安琴等.互联网+在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6(1)

[18]曾敏莉.科技期刊编辑职业认同的理论研究现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

[19]周畅.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研究[J].出版科W,2016(4)

[20]代艳玲,朱拴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6(2)

[21]陈鹏鸣.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

[22][23]张新新.我国数字编辑职业化历程回顾与价值分析[J].出版广角,2016(3)上

[24]邢剑飞.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J].出版参考,2016(6)

[25]郑确辉.论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调适[J].编辑之友,2016(2)

[26]段锦娅.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错位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5)

[27]梁燕.我国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新闻编辑实践的分歧:兼论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J].西部学刊,2016(8)下

[28]李钊平.选择・浓缩・聚合: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三大环节及其编辑学意蕴[J].中国编辑,2016(2)

[29]张立武.出版业变革时代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应对策略[J].出版科学,2016(1)

[30]黄雅意,等.基于科学化理念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践[J].编辑学报,2016(8)

[31]贾晓巍.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2016(6)上

[32]侯良健.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6(4)

[33]谢蕊芬.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6(1)上

[34]薛冰华.论全媒体时代报刊实践教学的“六个转变”[J].中国报业,2016(12)

[35]李新祥.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现代出版,2016(2)

[36]彭静,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新疆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为例[J].新丝路,2016(2)下

[37]张大磊.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如何转型创新:以湖北新闻美术实践为例[J].传媒,2016(11)

[38]李云雅.浅析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采写编,2016(2)

[39]赵海霞.思维创新理念在电视编辑中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

[40]陈敬宇,张阿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新闻传播,2016(1)

[41]苏秋芬.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方法实践探讨[J].亚太教育,2016(16)

[42]刘阳,李斯媛,等.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43]刘英玲.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与编辑实践之对接[J].武陵学刊,2016(5)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219.25 [文献标识码] A

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数字报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概念。《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已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转型和创新,如何在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不管怎么说,“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逻辑起点,包括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融合,媒介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的再造和制度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与新闻表达方式的融合,产业运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等诸多层面。

一、数字报业: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

发展数字报业,是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之变,重新整合报业内外部资源,以报业做大做强为着眼点的。目前,在“做大”方面,以明晰产权、建立市场主体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不少报业集团都自我描述为“N报N刊N网站”的媒介架构和规模。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报业集团以手机、电子纸、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终端的媒介品种更多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成立报业集团不是搞媒介拼盘,不是单把媒介数量增多、媒介形态更丰富作为目的,而应以“做强”为目的,实现报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发展数字报业,绝不是单单发展新媒介,也绝不单单是现有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而是首先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管理搭建统一平台和战略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数字报业标志着报业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

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打破已有的壁垒。目前,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报业集团内部,来自现有体制束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报业经营管理体制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每一种媒介产品,对应着一个媒体或日一个经营实体,并由此产生利益关系。报业集团大多是按照模拟市场化的办法,实行目标考核或独立核算。应该说,这种“一媒体一公司,一公司一本帐”、“分灶吃饭”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激发了各媒体的内在发展动力,激活了内部机制,形成了内部竞争,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时,却发现媒介资源的分散化、媒介价值的碎片化、媒介利益的分割化、媒介品牌的孤立化等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媒体”,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现实变化:一是从受众角度说,由新媒介催生的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被动接受选择信息衍变为主动选择接受信息,从特定时空消费信息衍变为全时空消费信息,从消费单一媒介提供的信息衍变为消费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二是从经营角度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传媒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级、多次的销售,根据受众不同需求细分市场,最大程度地开发媒介产品价值,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经营效益。报业集团应该打破旗下各媒体分散经营、封闭经营、粗放经营的模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服务能力,降低和分摊生产成本,实行整合营销,不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还要向范围经济要效益。三是从管理角度说,传统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以科层制为主,沟通成本较高,内部信息共享不够,媒体联动合作不够。要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即时互动,必须采用网络化和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组织结构,序化、细化流程。这种变革,将深层次影响报业集团的体制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

新的发展阶段将以资源为中心,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旧体制嬗变、更替的过程中,必须减小震荡或缩短震荡期。除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外力推动、新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催化外,更重要的是新旧媒介文化的融合和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改变员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变革带动机构调整和体制变革,重新生成沟通与协调、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展望,在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经营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

二、数字化平台: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

发展数字报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整个报业集团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等诸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它将成为面向新商业模式的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由此才能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报业集团的媒体运营模式。

首先是为内容生产与分发搭建全媒体全时空的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要搭建一个全媒体全时空平台呢?在数字时代,报业的概念已从“报纸产业”发展转变为“报道产业”。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报业集团生产媒介产品必然要朝着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多终端化方向发展,突破纸介质的边界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销售,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整合整个集团的新闻资讯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快捷互动优势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既能服务传统媒体也能服务新媒体。这个平台的建成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采编部门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面向不同终端和载体时编辑在选择、加工和信息上体现各自主动和特色。同时,还可以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受众参与社区讨论等提供平台。最终,全媒体全时空数字化平全能与经营管理平台合一,使优质内容信息资源可实现多级多次利用。

其次是把全部新闻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报业集团历年的所有新闻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分类整理储备入库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无疑可进一步提高信息增殖服务能力。在线数据库同时也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新媒体,左右着人们的信息方式。一是消费者可用最短时间检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报业集团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供

新的信息产品。如《日本经济新闻》设有庞大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全面监控分析日本经济运行数据,日经指数。再如英国路透社约有40多万个终端和5万多个客户,在中国就提供财经资讯系统、交易平台、外汇交易管理系统、市场数据库、自动交易系统等5类产品。数据库成为路透集团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在国内,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上海文广传媒也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报业集团完全有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实现数据库的增值利用,从而消融报道产业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壁垒而打造新型产业链和新型业态,获得新的赢利能力。

再次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分析和高效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受众层面来说,要掌握受众的详细信息,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断细分的分销,进行针对不同终端和介质的信息发送,并从传统报刊发行的“订单驱动式”转向数字时代的“客户驱动式”。从广告主层面来说,也要实行发挥不同媒体优势、面向多终端的“一站式”、“套餐式”整合营销,并能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前有效预测到达人群、投放后精确考量广告效果的数据支持,在投放过程中广告主还可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实现在线即时交易。此外,建立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为受众和广告主提供即时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数据。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可真正解决把客户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在体贴服务客户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多媒体报道:新闻生产与表达机制的创新与融合

发展数字报业,不仅是把数字技术运用于媒介类型的丰富和传播手段的延伸,更意味着融合多种传播手段,采集、加工多媒体的内容产品,并且运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新闻。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在数字报业阶段采集新闻,不仅需要采集到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记者要跨平台高效率地工作,提供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的报道,而且,记者并不是为单一的媒体工作,而是为多个不同媒体工作。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 “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 “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约翰・V・帕夫利克,2005:p53-p65)在美国,这种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记者被称作“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正在开发研制更高级的移动新闻系统,它合并了多种技术的混合用户界面,可匹配的高像素数字相机和便携的高质量MPEG视频相机拍摄的内容,可通过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在网络上处理和传送。在数字报业时代,运用全新工作方式的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殊为重要。所以,在西方有人说,报纸是编辑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制作人的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介是记者的媒介。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样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编辑或制作人必须适应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要求,适应非线性编辑的要求,适应滚动循环报道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非常清晰地认识所媒体的特性和定位,要能不同的媒体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形态。三是编辑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组合、包装新闻,善于分析和添加新闻背景,善于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四是数字报业将引发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数字技术带来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真实性问题,编辑或制作人应要细致缜密识别是否存在新闻报道中的造假行为,“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应更加强化。五是编辑更应强调团队意识,特别是总编辑,如何有效形成编辑与记者间的积极互动,如何面向不同媒体终端组织和实施报道,如何分发内容,都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

此外,由于数字技术平台能增进受众与媒介互动的便捷性,因此应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让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信息提供、参与社区讨论、对媒介或媒介内容发表评论、参与媒介活动等方面愈加主动,编辑应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其次,通过开通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手机短信等平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均可在与受众互动中,获取新闻资源并运用符合新媒介特点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进行传播。再次,流媒体的运用将带来诸多创新方式。比如流媒体图表的使用,将使解释性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四、再造利润中心:报业数字化平移的价值目标

2006年7月,由于股票下跌,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低价出售,敲响了传统报业的警钟。美国最大报系甘尼特的利润也是持续下滑,2006年下半年不得已启动了数字化改革。 “甘尼特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勇敢地迈出革命性一步――即从资源配置角度解决了传统报纸数字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并初步设计了针对数字化时代受众偏好的产品模式,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搭建有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改革成败的最后一个挑战。”(孙镜,2007:p.47)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62-01

2003年全国共有12种民族文字的报纸88种,分布在11个省区。进入2006年后,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用13种民族文字出版;有223种民族文字杂志,用10种民族文字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贴近基层群众的新闻媒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族文字报纸取得了长足发展。报纸的绝对数量虽不多,但种类趋于齐全,呈现多样化态势;报纸质量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队伍日益壮大,人员素质及业务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改进,日益现代化。激光照排技术的采用,给少数民族报刊的编排印刷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意识形态宣传和信息传播功能得到较好发展,少数民族报刊继续发展。辐射发展的少数民族报刊网络,使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文字的报刊体系更加完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遍布全国各个民族地区。几乎所有创制了文字的少数民族,都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报刊。文种之多、种类之全、读者之众是空前的。这些报刊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各民族的文化水平,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民文报在本民族地区发挥的作用

德宏团结报各民文版在传播信息、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在本民族地区起到重要作用。对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繁荣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文化创作,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民文报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年代,信息知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要获取新鲜、真实有价值的信息,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报纸。新世纪新形势下,新闻传媒方兴未艾,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报纸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如何加快民文报的改革发展是多年困扰我们办民文报工作者的一个大问题。我认为当前亟待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术水平问题

这是促进民文报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关键所在,而提高民文报整体的学术水平关键是提高每一位编辑的学术水平。因此,应注重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加大引进力度,进行政策创新。同时,要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支持民文编辑记者攻读硕士、博士,要坚持学术活动、专题报告会、讨论班、读书班。要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和职称工作,个人成长是和集体成长融汇贯通的。要走出编译室就多申请纵向、横向课题,不要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二)管理水平问题

我们要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管理水平。首先要一心为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要讲团结,讲稳定,讲发展。团结才有战斗力。其次要学会工作,学会创业,要善于工作,努力贯彻全社一盘棋的同时一定要主动出击,寻求与各单位、各部门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中要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按步就班,单位上肯定是会支持大家工作的。每年的各民族文新词术语翻译工作一定要做好。

编辑工作是报纸的中心工作,因此,提高编辑水平是当务之急。最近集中收集了一些读者的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编辑处理、编辑方法、思想观点、理论深度问题等。需要不断地进行锤炼,需要加强编辑队伍理论知识。

(四)发展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民文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大胆改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一定要把民族文编辑队伍的工作做好,努力探索体制创新的工作,争取办好与时俱进的民文报,进一步扩大民文报的办报规模,增强民文报办报实力。

报业数字化论文例10

甘尼特的这场改革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酝酿,经过市场调研及策划,7月开始在4家子报试点。11月2日,89家子报全面开始实施。根据其改革时间表,各子报须在12月完成转型方案并上报甘尼特总部,2007年5月前须全面完成由传统的编辑部向“信息中心”的转型。

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我们将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 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 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 、数字(Digital)。

数据:各子报将建立数据部,专门负责收集、管理各类与本地受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如本地各种文艺活动、体育赛事、餐馆信息等。

公共服务:代表公众对就政府决策、社会黑暗面进行调查报道。与传统报道方式不同的是,公共服务报道的不仅仅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出现,而将数据库、公众参与等元素引入报道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概念下,甘尼特首次突破了美国报业100多年来的专业化办报传统,让非专业人士参与到新闻采编过程中。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佛罗里达州《Fort Myers新闻报》。这家子报就当地政府向居民新建住宅收取非常高的废水处理系统接入费问题进行调查,从读者中邀请了退休的工程师、会计、政府公务员等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助分析相关文件及数据。报道后,该市废水系统接入费降低了30%。

社区对话:这一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报纸评论业务的拓展。在“信息中心”模式下,报纸的评论将不仅限于专职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的评论,编辑和记者的博客,读者在线参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甚至由读者自己建立的网上论坛都将列为评论范畴,以此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报纸成为社区的“舆论中心”。

本地: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如《Fort Myers 新闻报》在其网站上建立了Fort Myers市9个社区子网站,报道题材从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火灾到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

个性化内容:该部门将专注于通过各种平台向细分受众提供个性化内容,如生活消费、潮流趋势、娱乐、育儿、宠物等话题。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成立专门部门以音频、视频、流媒体图表及其它视觉表现技术编辑,并向各种平台提供新闻与信息。

数字:简之言之,这项改革是将多媒体内容在第一时间在最合适的数字媒体平台或纸质报纸上,甘尼特将在每家子报建立所谓“数字神经中心”负责这项工作。

配套举措:以人力资源转型为核心

将在传统机制中运行了几十年的报纸改造为数字时代的“信息中心”,这一战略的执行最终需要诉诸于最根本行动基础,即组织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甘尼特自然深知这一道理,因此,甘尼特重点从员工观念、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转型措施入手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员工观念转变是改革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沟通则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甘尼特将沟通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电子邮件、博客、音频会议、网上讨论区等都成为管理层与员工沟通的渠道。

改革全面推行前,Craig•Dubow向万余名员工发电子邮件,与员工就 “信息中心”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进行沟通,Craig指出“成功关键是取得你的支持”。2006年11月中旬,甘尼特在全集团范围专门就“信息中心”召开电话会议,对改革情况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同时,公司内部网站也专门开设频道,政策解释、疑问解答、互动讨论、媒体报道、实践体会等各种相关信息。负责指导子报转型的报业分局副总裁詹妮弗•卡罗尔也在该频道建立博客,与员工沟通,并邀请员工参与互动讨论。

甘尼特管理层一方面向员工阐述改革并非意在裁员,一方面启动大规模音视频培训工作。11月,甘尼特在全美16个城市组织旗下62家报纸的320名采编人员进行第一期音视频培训。效果立竿见影,截至12月底,子报网站上视频新闻数量由原来6000多条上升至55万多条。以《火奴鲁鲁广告人报》为例,28名采编人员培训后一个月,共完成40多条视频报道,其网站问量上升27000人次。

“信息中心”的改革必然要求传统报纸记者编辑向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工作模式转型。对于记者业务转型,甘尼特富有创意地提出“MOJO”概念。即Mobile Journalist(移动记者)的简称, MOJO没有办公室,但配有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字相机及录像机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采访设备;MOJO每天深入所负责的区域,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采访,以第一时间完成报道并在车里完成发稿。以试点之一的《Fort Myers News-Press》为例, 14名全职及兼职的MOJO分工负责报道各个社区,报道题材从新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到火灾、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每天的发稿量最多可达12条。MOJO对于社区全面而深入的报道使得该报网站的人气不断上升,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Fort Myers 新闻报》网站在2006年8至10月期间的独立访问量达到399712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

与记者一样,编辑同样要实现与“信息中心”模式对接。在参加培训基础上,传统报纸编辑要改变工作节奏,向24小时不间断编辑发稿模式转型,还要针对网络、手机等平台的特点,制作新闻标题。为此,甘尼特同样会有相应的培训帮助采编人员学习掌握相应技能。

三问甘尼特变革

美国第一大报团如此大规模的一场变革自然引起业界关注。

甘尼特改革究竟能否代表行业的数字化方向?在其改革刚刚开始,许多措施仍未完全到位的况下,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可能为时尚早,解读这场改革,至少可以更好地认识报业的数字化。

1. 为什么要实施这次改革?

没有压力就有没有动力。甘尼特变革的动力源自读者市场、广告市场、资本市场的强大压力。自2003年以来,新媒体在内容模式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博客网站、以MYSPACE为代表社区交友网站、以YOUTUBE为代表的UGC网站(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制作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同时,搜索广告、网上视频广告、分类广告网站等新媒体赢利模式越来越成熟,许多报纸主广告主近年来纷纷削减报纸投放,增加新媒体的广告投入。更加直接威胁是,2006年网络巨头YAHOO开始涉足地方广告市场,该公司与美国7家报业集团的200家地方日报达成广告联盟,很有可能在未来威胁到甘尼特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地方广告。

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传统报纸读者和广告加速了向新媒体转移步伐。具体到甘尼特集团,2003年至2005年期间,集团子报的合并发行量由6133万份下滑至5870万份,降幅达4.3%;广告收入虽然由2003年的增长到2006年的537亿美元,但由于广告销售成本的增长,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资本市场上,华尔街对传统报纸前景失去信心,报业股近年全线走低,甘尼特股票价格两年内下降25%。去年7月,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被迫低价出售,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公司也面临可能被分拆出售的命运。资本市场无疑向甘尼特发出的这样信号:如果仍拿不出得力的改革举措,很难说甘尼特不会重蹈奈特里德的覆辙。

2. 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看似纷繁复杂,但其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甘尼特改革的实质其实是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而“信息中心”变革却彻底颠覆了报纸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的MOJO、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设备、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这一改革打破了报业数字道路上的最大阻力―即来自内部的资源制约,为传统报纸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铺平了道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