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赵镕在革命年代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赵镕在革命年代的故事

开国中将赵镕在革命年代的故事

2024-06-04 0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学校毕业以后,赵镕辗转河内最后到了广州,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任职。在这里,他见到了各种政客,逐渐意识到共产党才是和老百姓一条心的。1927年,赵镕听说朱德在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便北上参加了军官教育团。因为赵镕接受过教育,就成了教育团的副官。有一天晚上,赵镕吃过晚饭后,去朱德团长的驻地找朱德。虽然两人曾经有过一面之缘,但朱德并没有认出他。赵镕解释说,我曾经在昆明跟您要过人。朱德开起了玩笑:“你今天是不是又来跟我要人了?”原本十分紧张的赵镕马上因朱团长的幽默放松下来,两人坐下来开始拉家常。

闲聊间,朱德盯着赵镕的袖子说:“你看你的军装太大,袖子都挽起来了,我帮你改一改。”赵镕连忙推辞:“怎么能让您帮我改袖子呢?”朱德马上板起脸来,说道:“都是当兵的,你跟我客气什么!”于是赵镕把衣服脱下来,朱德拿着针线帮他裁剪,两人接着拉起家常。朱德对他说,你要多接触进步学生,多读些书籍……这次聊天,朱德从政治上对他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朱德对父亲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赵京娅强调。“四一二”政变时,很多共产党人被杀害,有的人脱了党,有的人叛逃了……在这个时候,赵镕加入了共产党。

赵京娅:后勤工作和前线打仗一样重要

“他(父亲赵镕)是大学生嘛,是有文化的人,所以在部队里就干军需员,会计科科长,供给部长……他一直管部队的后勤工作,并且还在长征路上办了供给学校。”赵京娅介绍说。据了解,部队中做供给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不会记账。赵镕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开始筹备创办供给学校。没有教材,他自己写教材;没有老师,他自己把军队的会计集合在一起给他们培训。就这样,在军队里培养出一批会记账的人。

大白新闻采访了多位开国元勋后代,了解到他们的父辈中,有的是枪杆子,上战场杀敌;有的是笔杆子,为我党红色宣传做了大量工作。而赵镕同志一直负责的是后勤工作,后勤工作于革命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赵京娅认为,后勤人员和前线打仗的战士们重要性是一样的。“你要去打仗,得先活着:就是吃饭、穿衣,打仗的战士们不能没有饭吃,不能没有衣穿。其实,后勤工作非常不容易。因为他要把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物资保护好、分配好,部队随时都在流动,根本没有固定的粮仓,怎么保存?怎么节约?这都需要动脑子。如果不小心弄丢了一袋粮食,后面的部队就少吃一些。而且运输物资的危险性不亚于打仗,一路上也是有牺牲的。”

据赵京娅讲述,军队每到一个地方,赵镕同志得先找当地的裁缝——做军装。因为战士们衣服磨破了,被血染脏了,总要随时替换衣服。赵京娅在父亲的日记本里曾经看到,只要攻下一座城,或者打掉一个土豪劣绅,所收缴的布匹都得交到父亲手里保管。所以部队一停脚,赵镕就赶快找裁缝,夜以继日地做军装。如果有刚刚参军的战士,还要发衣服、粮食袋,子弹袋……作为部队的当家人,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一一考虑。

起义军大埔县三河坝战役部队序列表

赵镕筹款筹粱,军民一家亲

与此同时,赵镕还负责军队的筹款筹粮,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军民关系不可避免。赵京娅说,父亲到了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留足战士们的消耗,把从土豪劣绅、恶霸手中收缴的粮食、布匹分发给当地的穷人。然后就找裁缝做衣服,给裁缝的工资是很高的,当天结,管吃饭。这样一来,老百姓觉得红军很公平,愿意给红军干活,所以军民关系非常和谐。

关于粮食的储存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没有粮仓,但是日军随时过来扫荡,怎么办呢?每年秋天收获粮食,地方政府先收集起来,由老乡保存。部队战士们带着粮票,找村里管理粮食的人取粮,走到哪就能吃到哪,敌人来了也找不到粮食。

把自己的粮食省给马夫、警卫员,自己饿出胃病

虽然赵镕掌管着物资“大权”,但他自己总是吃不饱。“就算父亲不够吃,他也得把自己的粮食匀出来,分给他的马夫和警卫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脑力劳动,而身边的人要干体力活,更需要粮食。长时间下来,他就患上了胃病。”赵京娅接着讲了“背布袋的部长”的故事。

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赵镕背着一个布袋,穿的衣服一长一短。门口的警卫员远远看过去问,这是干嘛的?像个伙夫。旁边的人说,不对,伙夫哪有戴眼镜的。大家心生疑问:如果是首长的话,为什么穿的衣服还一长一短?于是警卫员就问随行的两人:你们是干什么的?他们回答,一个是伙夫,一个是警卫员。那前头的老头……两人向众人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后勤部长啊!”“那为什么他的衣服一长一短呢?”原来,赵镕同志的衣服,都是别人剩下什么,他穿什么。

赵镕身上的布袋子也一直背着。有一次弄丢了,他跑了二里地才把布袋找回来,从此布袋再也没有离过身,连睡觉的时候,都要架一根扁担,头枕着钱袋子,脚踩着账本,这样入睡。因为这个布袋子,是供给部队的生命线啊。

赵京娅说:“父亲从来没有私花过一分钱,因为他担着责任,他的价值观告诉他,要把战士们的饥饱放在前面。到了解放以后,他还是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有一次,他的衣服实在补得不能再补了,于是我母亲给他做了件新衣服,把旧衣服送给锅炉工了。父亲得知后,又让家人把衣服要回来,然后把新衣服送给锅炉工。”

父亲唯一一次发脾气是因为自己浪费了一张纸

赵镕将军是我国独目开国将军之一,赵京娅向大白新闻讲述了那一只眼睛失明的故事。有一次,赵镕同志在送军饷的时候,正好赶上敌机轰炸,地上的石头因炸裂崩到了眼睛上。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药膏不卫生,引起角膜发炎——一只眼睛失明了。当时赵镕才30多岁,而且因此留下了后遗症。据赵京娅讲述,后来父亲老是眼睛疼、头疼,不停地发烧,只能用草药暂时止疼。

在赵京娅心目中,赵镕将军是一位特别和蔼的父亲:说话慢,很少发脾气,尤其是对工作人员没有发过脾气。赵京娅印象中父亲唯一一次发脾气是因为自己浪费了一张纸。她说,当时父亲的脸马上就沉下来了,指着自己说:“你这个这个这个……”赵京娅知道,虽然父亲不会讲骂她的话,但这是他最生气的时候。后来,赵京娅从父亲的日记中才得知,那张纸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战争年代的纸何其珍贵,父亲写日记都是在小纸条、烟盒上记,即使解放以后,也把每张纸物尽其用。就拿信纸来说,总要都写满,把四周白色的部分也要写完。然后再把信封拆开,把里面的封面写满。在父亲的影响下,赵京娅也养成了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长期和病魔作斗争的赵京娅,在努力过好每一天

赵镕之女赵京娅

对于红色宣传方面的内容,赵京娅坦诚,自己原来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位。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对红色历史了解甚少,甚至存在不少误解。如今人们对战争时期的了解,仅仅通过影视剧,但神化共产党的剧情以及俊男靓女的演绎,很难让观众们真实客观地了解历史。“这是很危险的。”赵京娅强调。(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编辑赵英雄)

在采访的最后,聊到自己,赵京娅说,她从2012年患上癌症,已经做了4次手术!看着对方光彩照人的脸庞,谈及此事的泰然自若,难以想象她已跟病魔斗争了那么多年。但是她说:“我每天都要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展现给身边的人,心态很重要,做点高兴的事依然感觉到很幸福。我觉得这也跟我父亲有关,他是一个自强的人,他影响到了我。我要选择自己最舒服的精神状态,过好每一天。”

开国中将赵镕简介

赵镕,1899年出生在云南省宾川县一户白族人家。1919年入昆明法政学校经济系学习,学习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任“云南爱国学生会”委员。1924年参加滇军,先后担任参谋、连长,大元帅府拱卫军编修。1925年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

1927年初入朱德创办的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时期,任红12军供给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政委、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委。建国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2月在北京逝世。

这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