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阶段的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中国历史各阶段的特征

中国历史各阶段的特征

2024-07-10 07: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文化: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形成。

政治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察举制选官。 经济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水利: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考点整合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各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 农业: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商业: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文化 书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

五、隋唐时期(581~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考点整合

政治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经济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水利:大运河。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私营手工业兴起,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起。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 文化 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儒学复兴;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六、宋元时期(960~1368年)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③宋元文化领先世界

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考点整合

政治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 农业: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 文化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书法与绘画: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七、明清时期(1368~184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4、文化: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经济 农业:出现风力水车;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政治文明 西方列强侵华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日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人民的抗争 (1)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展开了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等(2)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也缺乏实施的必要的社会环境 经济文明 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社会文明 社会活与习俗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呈现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征 交通与传媒方式 上海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交通、传媒方式出现 思想文明 “新思想”萌发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思想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894年~1919年)

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伴随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在社会习俗和服饰等方面出现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西式婚礼的出现和中山装的流行。

政治文明 西方列强侵华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2)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说明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屡遭挫折,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 经济文明 列强经济侵略 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 民族工业发展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社会文明 生活与习俗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和婚姻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都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交通、通讯与传媒 近代交通、通讯、大众传媒起步并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思想文明 维新思想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民主共和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1919年~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政治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①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2)①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②中共一大是中共成立的大会,规定党的任务和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③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大革命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2)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帝斗争取得成果;(3)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 (1)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2)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全国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3)毛泽东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诞生;(4)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和红色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5)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结束左倾,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确立“毛核心”,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抗日战争 (1)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形成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中国的抗战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2)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解放战争 (1)1945.8——1946。6,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协会议(2)1946.6——1947。6,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3)1947.6——1948。9,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大别山)(4)1948。9-1949年初: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5)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文明 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在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下而陷入绝境 社会文明 生活与习俗 服饰、饮食、建筑和婚姻礼仪等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 交通与传媒 近代航空业的起步,报刊业、影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思想文明 三民主义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发展,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现代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1949 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启动:一五年计划的开展,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和中国社会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文艺: 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文艺成就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3、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的探索: 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2.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1.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2.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 1、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和1976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但也有起色和恢复:1973年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和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对经济的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 ①“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②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革高校招生制度③科技——1967年氢弹爆炸、“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2.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3.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大步迈进. 1.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断;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科文成就突出: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